詞語釋義
![棒槌](/img/b/fee/nBnauM3X3UjMycTO1YjNyEDM0QTM5QDMzYzMzQTNwAzMxAzL2Y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②捶打用的木棒(多用來洗衣服)。在皖南農村地區多出現,由一根短木頭刨削而成,略成弧狀,拿捏輕便順手。農村主婦在池塘中洗衣服,用棒槌來捶打衣物,使髒水流出更快。
③指外行(多用於戲劇界)。
④長白山區指人參。
“棒槌”的意思就是“菜鳥”“菜鳥”的意思就是不怎么摸門!和針比,缺眼兒。
有人說某某是個“棒槌”,意思就是說這個人頭腦太簡單了,或者是一點都不明事理。還有人在議論什麼事情的時候,冷不丁脫口而出“棒槌”二字,那一定是說這件事辦得水平不夠,甚至是很愚蠢。總之,除了作為工具以外,“棒槌”這個詞雖然用於各種場合的解釋略有差異,但基本意思就是“直筒子”、“過於簡單”、“什麼也不懂”,所有這些應該還是從棒槌的外形引出的聯想吧。侯寶林先生在他的著名相聲《空城計》里,就用棒槌來比喻和表現一個稀里糊塗上了舞台跟著跑龍套的看客,人物形象可謂栩栩如生,聽後不由得你不捧腹。
棒槌”二字擱一些地區(如陝西)方言講,意思是“傻子”“笨蛋”的意思,意思是說對方太傻,腦子不夠用。
⑤玉米。山東諸城地區方言,也叫玉豆
⑥指白痴的意思(網路用語)。
詞語出處
(1)捶打用的木棒。
《金瓶梅詞話》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趕著打出來。”清李漁 《巧團圓·詞源》:“取出泥人、土馬、棒槌、鑼鼓、刀鎗、旗幟等物。” 楊朔《赤道雪》:“有一種樹不長葉兒,滿樹是棒槌模樣的玩意兒,齊嶄嶄地朝上豎著。”
(2)方言。指玉米穗。《中國民間故事選·棒槌姑娘》:“再抬頭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頂著一團火紅的棒槌籽兒,一動不動的長在那裡。”
著名景點
磬錘峰國家級森林公園內的高山崗上,上粗下細,形似棒槌,故俗名“棒槌山”。該山上部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7米,高38.29米,連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山中景點
磬錘峰半腰長著一株高約3米的桑樹,名蒙桑(也稱崖桑),結桑葚。據測這株桑樹與磬錘峰一起已經三百年了,據傳為我國最早之桑樹。峰下有一平台,東面斷崖有清代密宗雕像。經實測,從台基到峰頂高59.42米,棒錘本身高38.29米,體積為6,508.68立方米,重量為16,200噸。罄錘峰與避暑勝地內的“錘峰落照”亭遙遙相對。峰北部300米處有一寺廟,廟內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從北至南依次是:彌勒佛、七世達賴(格桑嘉錯)、宗喀巴、五世班禪、不動金剛、米拉日巴、吉祥天母。到棒槌山遊覽,可在山下乘索道直達,也可經由普樂寺步行登山。名字來由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以該峰狀似磬錘,將此山賜名為“磬錘峰”。磬錘峰孤立於平緩的山巒之上,猶柱擎天,那上部略粗下部略細的自然造型很容易開啟人的想像力,說它可與納米比亞的“上帝的姆指”相媲美,說它狀若磬錘、棒槌,都是印在文字上的文雅表述,在當地人的心中它更象采天地之精華的陽具,那些不會生育的婦女踩著虔誠的步履(雖有纜車也不能坐),就為了到峰頂摸一摸它,感覺一下它的陽剛氣息。或許真有婦人因此而得螟蛉之子,否則這種近乎於宗教儀式的習俗就不會沿襲至今了。東北人參
東北三省養參人、采參人、賣參人喜歡把人參叫做棒槌。京劇諺語行話知識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話,京劇也不例外。在長期的舞台表演實踐中,一些京劇諺語被經常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