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州

克州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一個自治州,位於自治區的西部。全區面積7.09萬平方公里,下轄一個縣級市與三個縣,州府駐阿圖什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克州克州
名稱由來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語意為“紅水”。境內有克孜勒蘇河穿境而過,故在自治州成立時,決定以克孜勒蘇作為自治州的名字。
建制沿革
克孜勒蘇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根據境內性質未定的原始文化遺蹟和出土的人頭骨化石推斷,大約早在17萬年以前,境內即有原始人類活動。
到了大約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時代,境內的先民已經能夠打磨細石器,用於狩獵和從事簡單的農耕生產。
大約在3000年前,中國中原社會已經進入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境內仍然處於母系社會的部落聯盟狀態。同時境內平原地區出現定居農耕文化,山區為狩獵和放牧的遊牧文化。
據中國史籍所載,中原的黃帝舜帝堯帝等都與境內的部落聯盟有過密切的交往。《竹書紀年》載“黃帝時西王母獻白環,舜帝時又獻之”;“堯,西王母獻其白琯”;“舜受終西王母獻益地圖”;《賈誼新書》稱:“黃帝涉流沙,登於崑崙,於是還歸中國”;堯帝“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馴及大夏、渠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明確看出,境內的西王母之邦等部落聯盟與中華古帝從長期的友好往來,最後到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回歸中國。
到了秦漢之際,境內的以母系社會為基礎的部落聯盟逐步解體,以各個綠洲自為體系的從事定居農業的“城廓諸國”以及以從事遊牧的“行國”逐步形成。境內的阿圖什屬疏勒國,阿克陶屬中國,烏恰屬捐毒國,阿合奇屬尉頭國。
漢神爵二年(前60),統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部歸漢,漢朝政府設西域都護府以統之,從此克孜勒蘇即正式劃入漢朝版圖。
三國時期,州境隸屬魏國。西晉時隸於西域長史府,東晉十六國時先後隸於前梁、前秦、後涼、西涼等政權。
南北朝時隸於北朝,設西戎校尉府,疏勒、龜茲(尉頭屬龜茲)、烏孫(捐毒屬烏孫),皆受轄於該校尉。
隋朝統一全國後,隸於隋朝,受西突厥王庭的統治。
唐朝境內各地轄於安西都護府,境內設疏勒都督府(治所在疏勒鎮)、蔚頭州(治所孤石山)、溫肅州(治所大石城)、演渡州(治所去曷飯館)。今阿合奇分屬溫肅州、蔚頭州;阿圖什、阿克陶、烏恰分屬疏勒都督府、演渡州。境內各地分屬葛邏祿、樣磨、處月等部。
北宋、遼時期,境內大部分土地屬黑汗(即喀拉汗)王朝,其中東北部少部分地區(今阿合奇)屬西州回鶻,南部少部分地區(今阿克陶)屬於闐。
公元1210年,喀拉汗王朝為屈出律所滅,州境始屬西遼
1218年,西遼為蒙古所滅,蒙古設斷事官對境內實施統治。公元1275年,元在阿里麻力設中書行省,州境即轄於該中書行省,由斷事官轄治。1281年元改斷事官為都護府,州境即屬該都護府管轄。
1346年,州境又屬察合台後王封地。察合台後王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後裔
明代初年,轄於別失八里。明永樂十六年(1418)明改別失八里為亦力把里地區。州境又為亦力把里首府大臣朵豁剌惕家族的世襲領地,稱朵豁剌惕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察合台後裔賽義德汗建立葉爾羌汗國,州境屬其統治。
清康熙十七年(1678)準噶爾蒙古部噶爾丹侵入天山南路,州境在準噶爾部的統治之下。
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後,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州境即在該大臣的管理之下。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在伊犁設“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州境又轄於伊犁將軍。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境內分別轄於新疆省喀什噶爾道的疏勒府、伽師縣及阿克蘇道烏什廳。
民國初年,境內分轄於喀什行政區伽師縣、疏附縣、英吉沙縣、蒲犁縣和阿克蘇行政區烏什縣。1913年至1944年,境內先後建烏恰縣、阿圖什縣、阿合奇縣。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境內阿合奇縣轄於新疆省阿克蘇專區,阿圖什烏恰等縣轄於喀什專區。
1954年7月14日,以柯爾克孜族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成立。至此,克孜勒蘇才形成一個統一的地區級行政建置。
1955年2月5日,新疆省根據憲法規定,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區改稱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總人口439688人。其中:阿圖什市200345人、阿克陶縣163024人、阿合奇縣34317人、烏恰縣42002人。
截止到2001年底,自治州轄阿圖什市阿克陶、烏恰、阿合奇三縣,共有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37個鄉(其中1個塔吉克族民族鄉)。總人口為44.49萬人,其中,柯爾克孜族約占總人口的29%;維吾爾族約占64%;漢族約占4%;其它民族約占3%。

行政區劃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3個縣,即阿圖什市、阿克陶縣、烏恰縣、阿合奇縣。共有2個街道、5個鎮、32個鄉,23個社區、208個村委會。自治州人民政府駐阿圖什市帕米爾西三院。
阿圖什市 面積15697.78平方千米,人口25.1萬人。區號0908,郵編845350。市人民政府駐帕米爾路。
阿克陶縣 面積24555.06平方千米,人口20.32萬人。區號0908,郵編845550。縣人民政府駐阿克陶鎮。
阿合奇縣 面積11545.38平方千米,人口4萬人。區號0997,郵編843500。縣人民政府駐阿合奇鎮。
烏恰縣 面積19118.11平方千米,人口6.4萬人。區號0908,郵編845450。縣人民政府駐烏恰鎮。
州人民政府住所地:阿圖什市帕米爾西三院,郵政編碼:84535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地處北緯37°41'28”~41°49'41”、東經73°26'05”~78°59'02”之間。地跨天山山脈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崑崙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緣。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195多千米;東部與阿克蘇地區相連;南部與喀什地區毗鄰。全州東西長約500千米、南北寬約140千米,面積7.25萬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主要地貌類型有:山地河谷、盆地、平原、沙漠、戈壁、冰川等。該州地處年輕的帕米爾高原上,帕米爾高原寒武紀時期隆起,華里西時期斷裂,並發生劇烈升降,形成拗陷和褶皺。地質結構複雜,主要為新生界第四系地層。自治州境內多山,山地占全州總面積的90%以上。境內群山起伏,高峰林立,山頂常年戴雪,積雪厚度達百米以上;山間分布著條條冰川,並有冰洞、冰舌、冰斗、冰湖等分布。
氣候特徵
自治州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中心,屬暖溫帶大陸氣候。平原地區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乾旱少雨,溫差較大。春季升溫快,天氣多變,多風,多浮塵;夏季炎熱;秋季涼爽,降溫迅速;冬季寒冷,多晴日。山區氣候寒冷,熱量不足,降水不均,積雪不穩,四季不明,冬季漫長,一年內僅有冷暖之分。
自治州雖地處溫帶,但地形複雜,氣候垂直反應迅速,地帶性明顯。平原區為暖溫帶,最冷月平均氣溫-6.3~10.9℃,無霜期200~240天,年平均降水70~120毫米,具有發展種植業和林果、園藝業的特殊優勢。
水文特徵
境內溝壑交錯、河流縱橫,由東北向西南分布有托什乾河、博古孜河、恰克瑪克河、克孜勒蘇河、蓋孜河、庫山河、葉爾羌河等七大水系。
除上述七大水系外,自治州南部還有艾格孜牙且木乾鐵列克、克孜勒治業克等大小河流100餘條。這些河流大都為內陸河。
共有天然湖泊18處、35個,其中淡水湖多集中於阿克陶縣的布倫口、蘇巴什一帶,最大的為布倫庫勒湖、喀拉庫勒湖。阿合奇縣西北部山區也有少量淡水湖。淡水湖多為高山湖泊,一般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另外還有部分冰湖。鹹水湖(鹽湖)多分布於阿圖什市北部盆地,最大的為硝爾庫勒和吐孜蘇蓋特鹽湖

自然資源

礦物資源
自治州礦產豐富,主要分布於廣大山區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錳、鉻、鉛、鋅、錫、鎳、鈷、鎢、鋁、鉬、釩、鈦、鋰、鈹、鈮、鉭、等;燃料礦有煤、石油等;建材礦上,鹽、芒硝的儲量也相當豐富。另外尚有珍貴稀有礦冰洲石綠柱石等寶石礦。
土地資源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土地總面積為7.09萬平方公里,平原占10%,山地占90%,山多平原少,人口密度4.5人/平方公里。全州有耕地61.61萬畝,農村人均耕地1.84畝,低於全區平均水平,多為低產田。全州共有可開墾利用荒地資源170萬畝,內可開墾荒地資源30萬畝。
水資源
自治州境內地表水年徑流量約79.62億立方米,占全新疆地表水徑流量的10%;地下水儲量23億立方米。自治州水能資源居南疆之冠,僅七大河流理論水能量就達747.46萬千瓦,占全新疆水能資源的22.3%,發展水電事業潛力很大。
生物資源
自治州的阿圖什市、阿克陶縣是有名的瓜果之鄉。地方優質品種主要有無花果、葡萄、杏、石榴、桃、梨、沙棗、巴旦木等,瓜類主要有甜瓜西瓜等。無花果是阿圖什市的特產,已譽滿天山南北,阿圖什被稱作“無花果之鄉”。無花果為稀有果品,甜美可口、營養豐富。
阿圖什葡萄品種較多,以“木納格”葡萄最為有名,其最大特點是易於長期存放,不需任何保鮮措施即可保鮮到來年3~4月份。“喀拉庫賽”甜瓜肉厚質細,甜而香脆,已遠銷到國內各大城市及香港等地。杏的品種較多,產量也較高,以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鄉的“胡苑乃克”杏和阿克陶縣巴仁鄉的“巴仁”杏最佳。杏脯、杏乾、杏子醬有較好的銷路和市場,為自治州的一大特產。
草場廣闊牧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發展高山草原畜牧業有一定的潛力。中草藥資源主要有甘草紫草雪蓮等。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不少珍稀動物,如雪豹、雪雞、猞猁天鵝、疣鼻雕等國家保護動物40多種。
光熱資源
克州年總輻射130—140千卡/CM3,高於全國同緯度地區。全年日照時數2700-3000小時,日照百分率62-68%。平原全年積溫4100-4700°C,適合各類作物及樹木生長;山地半農牧區為2400-2500°C,僅能滿足牧草麥類作物及林木生長。平原年平均氣溫11.2-12.9°C,氣溫日較差12°C。

旅遊資源

克州的天門洞克州的天門洞
佛窟、佛塔
在漢唐時代,境內佛教文化盛行。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佛教的寺廟、佛塔、佛窟等也接踵建起,遍布各地。此後經過歲月的風蝕,以及戰爭等人為的破壞境內的佛教遺址保存完好的至今只存兩處。一是位於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鄉恰克瑪克河岸懸崖峭壁上的漢代佛窟“三仙洞”,二是阿圖什市阿扎克鄉庫木薩克村附近恰克瑪克河北岸的莫爾佛塔。經考證,佛塔為漢代建築,這座經兩千年不倒的土建佛塔,正是漢代疏勒國佛教徒們的傑作。這兩處遺址是中國西部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對於研究早期佛教文化特點,具有很高的價值。
伊斯蘭教遺址和古墓
阿圖什市是伊斯蘭教在新疆的發源地之一,蘇里堂麻扎、喀拉汗王朝遺址,都是新疆最早的伊斯蘭教文化遺蹟,尤以蘇里堂麻扎最為盛名。
蘇里堂麻扎全稱為蘇里堂·薩圖克·布格拉汗麻扎,位於阿圖什市西南2千米的買謝提村,是公元10~13世紀我國西北部的地方政權——喀拉汗王朝的王室古墓群。墓葬的主人蘇里堂·薩圖克·布格拉汗王朝的第三代汗王,也是王朝中第一個接受伊斯蘭教王室成員。陵墓始建於公元95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陵墓前的清真寺就是蘇里堂·薩圖克接受伊斯蘭教的地方。這兩座建築是至今發現在新疆境內的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成為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標誌。它比聞名於世的喀什艾提尕清真寺還要早880年,比喀什的阿帕霍加墓(香妃墓)也早600多年。它對研究喀拉汗王朝的歷史和伊斯蘭教在新疆的傳播,具有很高的價值。
古堡遺蹟
自治州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清代以後又是邊防重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堡遺蹟也是自治州重要的古建築類旅遊資源。其中以哈拉布拉克鄉境內的沙爾布拉克古堡、巴勒根迪大炮台、別迭里古道旁的依不拉音古堡、縣良種場附近的奧托科爾更城堡、別迭里布拉力烽火台等具有開發價值。
古驛站遺址
絲綢之路上的蓋孜驛站遺址,為唐以前驛站遺址。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驛站的修建已有所記載。驛站位於阿克陶縣布倫口鄉蓋孜村,今中巴國際公路旁的蓋孜河畔,為一連3間石頭房子,從遺址看,可容10多人食宿,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大驛站,由於其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和考古價值,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一書,稱其為在古代絲綢之路的蔥嶺古道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最古老的驛站
石人墓和古岩畫
在阿合奇縣已發現兩座石人墓,一處在巴什麥爾開其,墓已毀,墓前所立石人也已倒地。另一處在阿文庫山洞西500米處,墓葬保存完好,墓前石人是利用一塊長形天然大卵石刻成。石人面部類似突厥人形象,故被稱作草原突厥石人。塔木哈塔西古岩畫,位於阿合奇縣城東南20餘千米的木孜力克山溝。岩畫刻在一塊天然石塊上,線條清晰,輪廓分明,畫意十分抽象。
坎兒井遺蹟
位於阿圖什市阿扎克鄉庫木沙克的戈壁灘上。呈南北走向,長約6千米許,每隔10~20米有一豎井,井深8~10米,直徑3米許,底部相通。坎兒井呈帶狀。由東向西平行分布,共有5條,總長度30餘千米,共鑿豎井200餘眼,工程浩大。這是我國塔里木盆地西緣發現的唯一的坎兒井遺蹟,雖已廢棄不同,但卻有較高的旅遊考察、研究價值。

經濟

克州克州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實現生產總值61.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4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18.73億元,增長34.7%(其中工業11.03億元,增長46.3%;建築業7.7億元,增長22.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2.24億元,增長18.4%。
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7.0%、30.5%和52.5%。人均生產總值10946元,增長18.5%。
第一產業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農作物總種植面積90.04萬畝,比上年增長5.5%。其中,糧食種植面積70.26萬畝,增長5.7%;棉花10萬畝,增長13.3%;油料種植面積1.18萬畝,增長10.3%;蔬菜、瓜果和其他農產品種植面積8.6萬畝,下降4.4%。
2012年糧食產量達288702噸,比上年增加25458噸,增長9.7%。其中,小麥產量155867噸,增長11.6%;玉米產量125630噸,增長7.8%。棉花產量10230噸,增加1274噸,增長14.2%。油料產量1155噸,增長18.1%。糧食平均畝產411公斤,比上年增加15公斤。其中:小麥平均畝產為389公斤,增加11公斤;玉米平均畝產為444公斤,增加14公斤;棉花畝產為102公斤,與上年持平;油料畝產98公斤,增加6公斤。
2012年末實有水果面積48.84萬畝(不包括堅果面積),比上年增長19.2%;產量212702噸,增產24835噸,增長13.8%。其中,葡萄面積10萬畝,產量79722噸;杏面積24.97萬畝,產量125861噸;石榴面積0.30萬畝,產量944噸。
2012年末牲畜存欄164.67萬頭(只),比上年增長1.2%;年內牲畜出欄數112.6萬頭(只),增長1.8%;牲畜商品率55.9%;肉類總產量37989噸,增長7%;奶類產量25844噸,增長5%。牲畜繁殖成活數108.26萬頭(只),繁殖成活率94.7%,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完成工業總產值30.19億元,比上年增長44.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95億元,增長21.7%。
主要產品產量中,鐵礦石、鉛精砂、鋅精砂、銅精砂、原煤、輕革、食用植物油、水泥、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生鐵、發電量等產品產量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減。鐵礦石增長257.3%,鉛精砂下降5.1%,鋅精砂下降4.1%,銅精砂增長36.4%,原煤下降4.3%,水泥增長23.1%,輕革下降10.5%,食用植物油增長29.8%,水泥熟料增長68.2%,商品混凝土增長167.7%,生鐵增長9.3%,發電量增長20.2倍。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實現利潤0.96億元,增長128.2%;實現利稅總額2.55億元,增長56.4%。企業虧損面45.5%,比上年下降11.6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9.3%。
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67億元,增長19.8%,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10.48億元,增長25.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1億元,增長14.4%。批發業0.18億元,增長17.5%;零售業10.09億元,增長19%;住宿業0.12億元,增長9.7%;餐飲業1.29億元,增長22.6%。
2012年末個體工商戶達7923戶,增長1.5%;從業人數11363人,增長4.6%;註冊資金19118萬元,下降12.8%。私營企業1291戶,增長19%;從業人員10900人,增長15.7%,註冊資金573271萬元,增長31.3%。
2012年郵電系統完成業務總量25746萬元,比上年增長40.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和行動電話用戶總計40.72萬戶,增長22.8%。其中,固定電話用戶8.03萬戶,增長11.7%,行動電話用戶32.69萬戶,增長25.8%。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73部。
2012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12.7億元,比年初增加20.32億元,增長22%。其中,個人存款餘額45.51億元,比年初增加10.09億元,增長28.5%。
2012年各項貸款36.09億元,比年初增加6.38億元,增長21.5%。其中,短期貸款18.75億元,比年初增加5.14億元,增長37.8%。

社會

教育事業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各類學校335所,基礎教育階段學校326所,在校學生116965名。其中普通中學36所,在校學生34427名;普通國小174所,在校學生56367名;幼稚園115所,在校學生23605名;中等職業學校9所,在校學生2496名;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70名。
2012年國小學齡人口入學率99.68%;中學學齡人口入學率99.75%。
科技事業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建立科技示範園37座,科技示範戶7256戶,科技示範鄉12個。其中:已創建自治區級科技進步先進鄉鎮9個,州級科技進步先進鄉鎮15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共發展各類專業協會45個,特色實訓基地20個,星火培訓學校5個。
2012年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126人。其中,企業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16人;事業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910人。
文化事業
2012年末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擁有5個文藝表演團體,在國內外共演出518場。有圖書館5個,總藏書量達23.3萬冊,文化館5個。2012年舉辦展覽56次,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79家。
醫療事業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共有衛生機構98個,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63家,營利性醫療機構3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84個,其中鄉鎮衛生院38個,社區服務中心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9個,村衛生室222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875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834人,註冊護士、藥劑人員、檢驗人員以及其它2041人。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5.2人。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衛生機構床位數3564張。其中,醫院床位數2101張,衛生院床位數1303張。每千人有床位數6.4張。
體育事業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在國內各類體育比賽中獲23個獎項。其中,省級比賽中獲金牌11枚,銀牌9枚,銅牌3枚。
社會保障
2012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有37734名城市貧困人口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2012年有7.5萬人參加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46萬人參加了養老保險;3.72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

對外口岸

吐爾尕特口岸
吐爾尕特口岸位於烏恰縣托雲鄉,作為國家通商口岸始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時為中俄兩國的貿易口岸。民國20年(1931)根據《新疆臨時通商協定》,吐爾尕特被正式定為新疆對外貿易口岸。民國34年(1945)民國政府關閉口岸。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聯盟達成協定,正式開放吐爾尕特口岸,兩國開始通商貿易,1952年開始通郵。1969年口岸關閉,貿易中止。1983年12月,吐爾尕特口岸重新開放。198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決定吐爾尕特口岸歸克孜勒蘇自治州管理。
伊爾克什坦口岸
伊爾克什坦口岸,位於烏恰縣吉根鄉,是中國最西部的一個口岸,是通往中亞各國的捷徑,距離中亞商業重鎮奧什市僅210千米。這裡歷史上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通道。自從中俄兩國邊界勘定直至20世紀40年代,這裡一直是雙方邊民進行民間貿易的通道。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與吉爾吉斯兩國政府決定開通伊爾克什坦口岸。1997年7月中吉雙方已通關過貨,同時向第三國開放。

文化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是古代三文明(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的薈萃之地及東西文化的交融之地。一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是一部濃縮的柯爾克孜族歷史,是聞名於世的中國三大民族史詩之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治州的文化是在東方華夏文化母體上形成的同源分流、多元一體的文化。多民族文化並存,且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特別是在頻繁的民族大遷徙中,中原定居農耕的理性文化和漠北遷徙遊牧的非理性文化,都先後進入境內,並且在撞擊中相融。民族大遷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境內的經濟文化,也發展了各民族本身。在語言文化中,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多種語言和文字共存並行,且相互借用,互為補充;在宗教文化中,伊斯蘭文化保留有佛教文化的遺蹟和薩滿文化的遺俗;在文化藝術中,鍊石補天的女媧、偷取崑崙神火的普羅米修斯以及烏古斯可汗的故事同時在民間流傳,《瑪納斯》、《江格爾》、《格薩爾》在同一個草原傳唱。
自治州中部是維吾爾文化的搖籃,北部是柯爾克孜文化的沃野,西南部山區是塔吉克文化的發祥之地,各種文化都留下厚重的文化積澱,特別是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作品十分豐富。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是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在草原上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維吾爾族的《阿凡提的故事》膾炙人口,不斷有新的故事在綠洲上傳播。柯爾克孜族的古典樂曲《康巴爾汗》及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不僅是柯爾克孜、維吾爾音樂創作的基石,而且是民族音樂的經典與史詩。
自治州曾經是西胡文化的發祥之地,古代的疏勒樂以及柘枝舞、胡騰舞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僅對當地的民眾文化產生影響,而且早就傳入內地,對中原文化影響極深。漢文化對境內的影響頗大,且有大量漢文化融入少數民族文化之中。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質,增強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也為自治州的社會繁榮和進步及先進文化的承繼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