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內容截圖](/img/f/98d/nBnauM3X4EjNwkzN3QzM3kzM0MTM4AjN4IDMwADMwAjMxAzL0M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圖書目錄
前言文獻纂輯
總集文選
玉台新詠
河嶽英靈集
中與間氣集
花間集
文苑英華
西崑酬唱集
樂府詩集
絕妙好詞
中州集
詩紀
元曲選
古今名劇合選
唐音統簽
列朝詩集
宋詩鈔
[清]
詞綜
明詩綜
全唐詩
元詩選
明詞綜
全唐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晚晴簃詩匯
全宋詞
中國新文學大系
太平廣記
詩話總龜
苕溪漁隱叢話
詩人玉屑
疆村叢書
古小說鉤沈
宋詩話輯佚
曲海總目提要
曲録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
中國俗曲總目稿
一、詩經
毛詩故訓傳
毛詩鄭箋
毛詩正義
詩集傳
毛詩傳箋通釋
詩毛氏傳疏
詩經原始
詩三家義集疏
二、楚辭
楚辭章句
楚辭補註
楚辭集注
山帶閣注楚辭
三、歷代詩文
世說新語注
文選李善注
文選五臣注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山谷內集詩注外集詩注別集詩注
後山詩注
王荊文公詩李壁注
注東坡先生詩
昌黎先生集注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
唐柳河東集輯注
主土寺
牧齋初學集詩注有學集詩注
瘐子山集注
杜詩詳註
青邱高季迪先生詩集輯注
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
王右丞集箋注
李太白全集輯注
李長吉歌詩匯解
吳梅村詩集箋注
曝書亭集詩注
玉溪生詩箋注
元遺山詩集箋注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王荊公詩文沈氏注
靖節先生集集注
鮑參軍詩注
人境廬詩草箋注
讀哀江南賦
秦婦吟校箋
元白詩箋證稿
作家傳記
韋子年普
唐才子傳
錄鬼簿
陸放翁先生年譜
顧亭林先生年譜
清真先生遺事
玉溪生年譜會箋
吳敬梓年譜
陶淵明
錢牧齋先生年譜
胡應麟年譜
李笠翁與《十二樓》
白石道人行實考
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辛稼軒先生年譜
一、詩文
本事詩
唐詩紀事
文苑英華辨證
五代詩話
宋詩紀事
全唐文紀事
明詩紀事
雪橋詩話
元詩紀事
遼詩紀事
金詩紀事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宮體詩的自贖
花蕊夫人宮詞考證
二、詞
時賢本事曲子集
碧雞漫志
詞源
詞苑叢談
詞林紀事
三、棧曲
南詞敘錄
曲律
曲品
遠山堂曲品
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戲曲考源
唐宋大曲考
述也是園舊藏古今雜劇
四、小說
第五才子書施耐菴水滸傳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紅樓夢評論
小說考證
紅樓夢考證
紅樓夢辨
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
宋江三十六人考實
五、其他
心史叢刊
中國神話研究ABC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唐代俗講軌範與其本之體裁
唐代俗講考
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
八仙考
典論·論文
文賦
文心雕龍
實品
詩式
二十四詩品
石林詩話
韻語陽秋
文則
白石道人詩說
倉良詩話
後時詩話
滹南詩話
懷麓堂詩話
談藝錄
詩家直說
藝苑巵言
詩藪
閒情偶寄
歷代詩話
原詩
漁洋詩話
帶經堂詩話
說詩晬語
論文偶記
隨園詩話
甌北詩話
石洲詩話
雨村曲話
文史通義
藝概
白雨齋詞話
飲冰室詩話
人間詞話
摩羅詩力說
文學改良芻議
文學革命論
人的文學
蕙風詞話
文藝心理學
詩言志辨
談藝錄
附:文學批評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宋元戲曲史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中國小說史略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白話文學史(上卷)
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
中國詩史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晚清小說史
中國俗文學史
中國文學發展史
作品評價
做腳踏實地的學問
評復旦版《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
梁穎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界出現了一股反思本學科學術歷程的思潮,出版了一批回顧性與批評性相結合的學術史論著。這其中無論是在體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顯出獨特風格的,是復旦大學出版社近年刊行的多卷本《中國學術名著提要》中最新推出的一種——陳正宏、章培恆主編的《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
以提要的形式展現學術發展的進程和提要編寫者個人的學術見解,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清人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即是一個最顯著的例證。為中國學者撰著的文學研究論著編纂提要體的工具書,這項工作起步較晚,但前此也已有至少兩種著作問世:一是霍松林主編的《中國歷代詩詞曲論專著提要》(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一是喬默主編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復旦版《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較後出,而具有統攬古今、包括各體的特點,又在實證性與學術史梳理方面做得更為到位,因此依然富有新意。
全書選取漢代至1949年間中國學者撰寫的文學研究名著198部(篇),依論著的性質和體式,分為文獻纂輯、作品箋注、作家傳記、專題研究、文學批評、文學史六大類,逐一進行詳細的提要,由於各大類下所選被提要的論著,是主要依照論著的刊行時間,參考作者生活年代的前後加以排次的;而主編者在規劃各篇提要的撰寫時,又有意凸現其間的歷史線索(參見本書《前言》),因此全書總體上顯出這樣一種基本框架,即以不同性質與形態的文學研究著作的不同發展途徑為主幹,來展示中國文學學術發展的豐富性與曲折性。而在這樣的基本框架下,許多以往被人忽視的學術史問題都得以比較清晰地呈現出來。如本書“文獻纂輯”類的《詩紀》篇中,談到了彙纂體的文學總集,如何在明代成為原本是選本體一統天下的總集中的新秀。“作家傳記”類的《清真先生遺事》和《陶淵明》兩篇,討論了新型的帶有評論的作家傳記,如何從傳統的年譜中脫胎出來。“作品箋注”類的明代、清代及現代學者撰著的古代詩文箋注本各篇提要里,又比較具體地探索了以陳寅恪為代表的現代學者“詩史互證”方法的歷史淵源。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所做的這方面的工作,都不是泛泛之論,而是從具體的材料出發,以實證為基礎,是只有真正仔細讀過書的人才道得出的真知灼見。
與上一項工作相關聯,本書所作的另一項工作也很有意義,那就是對所提要的文學學術名著的版本,進行了比較精到的考證。像《明詩綜》提要的開首,指出現存諸種清代印本間的實際差異,並特地說明目前通行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詩綜》“於原書所收詩人詩作隨意刪略,不可據”,雖僅寥寥數語,卻發前人所未發,顯然是經過實際版本校勘才得出的結論。這樣的版本介紹,對於初涉文學研究者選擇善本名著研讀,自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又如二十世紀學者撰寫的文學研究名著,過去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們的版本問題。本書主編近年倡導運用傳統的古籍整理方法,加強對二十世紀文化學術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本書的一部分提要,即是這方面工作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像“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大類所附“文學批評史”中的各篇提要,均嚴格以本書收書界限為斷限,取1949年前各書的通行版本為依據,而對1949年前刊行的其他版本與1949年後出版的同書修訂本,則利用校勘的成果,在提要中加以對比性的扼要介紹。這不僅為今人研究具體學者及其著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為學界今後開展諸如二十世紀的學術與政治等重要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史料指南。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從總體上看是一部根底紮實的學術著作。但因為是在探索一種前人較少嘗試的著述思路,所以某些方面仍有可改進之處。書中既已收錢鍾書《談藝錄》,而不收陳銓的比較文學研究名作《中德文學研究》,且於現代中國學者撰著的外國文學研究專著概未選收,似與“文學卷”的總名不盡相符;各篇提要後所附中外學者研究學術名著的主要論著,外文文獻方面僅著錄英、日、德文之作,而不及在漢學方面有重要成果的俄文與法文論著,也是一大遺憾。此外,“專題研究”中有關戲曲論著的幾篇提要,於名著本身的特徵述介過略,而多談本來並不突出的戲曲理論方面,似亦不甚恰當,這些都希望編撰者在今後本書再版時加以必要的修訂。
作者簡介
章培恆1934年-2011年,浙江紹興人。1954年1月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至今。1980年12月起任教授。1983年至1985年間任中文系主任,曾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6年先後獲得復旦大學首席教授、傑出教授稱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著有《獻疑集》等,主編(合)《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新著》等。
陳正宏1962年生於浙江杭州,198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後在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獲碩士、博士學位,導師是蔣天樞教授和章培恆教授。1988年留所任教,1995年晉升為副教授,2000年晉升為教授。主要從事版本目錄學、文學文獻學、美術文獻與美術史的教學與研究。所著《沈周年譜》曾獲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合著《中國禁書簡史》、《中國隱士文化》被分別譯成日文、韓文出版。另主編有《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和《古籍印本鑑定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