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中原民間廟會](/img/8/a1e/nBnauM3XxYjNwIzNwI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Q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廟會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動,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廟會和集市效果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廟會的發展和變化與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具有密切聯繫。城鎮的發展,為廟會的進一步擴大規模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廟宇在城鎮的建築群體中,其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一方面,廟宇作為神靈的“居所”,成為某一地區或某城鎮的“保護”對象。另一方面,廟宇又成為表彰某些傑出人物的立碑塑![中原民間廟會](/img/3/fd2/nBnauM3XxQDN5cDOyI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Q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廟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中原百姓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在遠離大都市的鄉村,廟會成為人們經濟、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心。
民間春燈
當年,凡是用於慶賀新春的花燈,均泛稱“春燈”。其主要是在舊曆年(除夕至正月初五日)和上元節(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期間,張掛於室內外,屆晚燃點,以點綴年景。人們晚間外出時以手提之,以資照明。有的僅為兒童玩具。每年臘月十五日以後,街頭鬧市即有“春燈攤”(一直擺至正月十七日)。所售品種大致有如下幾種:
![中原民間廟會](/img/d/be3/nBnauM3X1IjM4ITO0I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Q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走絲燈。這是上述走馬燈的變種,燈作多角形,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不等,每面畫上各色戲出,如《打漁殺家》 、《三娘教子》及《八大錘》等武戲;或畫上成語故事如“畫龍點睛”、“守株待兔”等,也有畫俏皮話兒(歇後語)的,如“狗咬呂洞賓——不認識真神仙”、“老和尚看嫁妝——下世見啦”、“老虎拉碾子——不聽這一套”等;還有畫時事新聞的,如“捉拿康小八兒”、“嘆青水河”、“廣姑子做壽”等等。做工精巧,畫工纖細。內張紙傘,下燃紅燭,紙傘的桿上縛扎著許多馬尾兒(讀作yě),焰騰傘轉,帶動其馬尾兒,有條不紊地撥動每個畫面上的鐵絲機構,畫面上的人物便隨之而舞動起來,極為有趣。
3.動物象形燈。最常見的是羊燈、獅燈、兔兒燈、叭狗燈,以竹皮、秫秸為骨架。上糊彩紙,下端均有四方底架,裝上四個泥輪,以繩牽之能走;背上有洞,腹內燃燭,借燭力頭部能上下顫動,故有諺語“羊燈一點頭”之說。
4.吉利燈。因蒺藜與吉利諧音,所以按照野生草本植物蒺藜苟子的形狀,以紅紙糊成多角形的燈,角與角之間作成綠地,鑲一彩色玻璃泡,點起來五光十色,殊為可觀。
5.氣死風燈。簡稱“氣風燈”,即今天天安門城樓上掛的圓形紅燈,是典型的節慶點綴物。有人為圖吉利,稱它為“乞賜封燈”。當年,多是用紅色桐油紙糊成的,半透明,上下飾以綠荷葉邊,燈肚飾以鮮紅色或金色“鴻禧”字樣。舊時,大宅門在節日期間將它掛在街門兩旁,上書姓氏“堂號”如“一善堂王”、“積善堂奎”等。
![中原民間廟會](/img/c/096/nBnauM3XwgjN0gDN2I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Q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此外,還有一種僅供觀賞的“春燈”,不能燃燭其中,空有燈名,實際上僅是一種民間工藝品。例由氈簾鋪出售。燈分大、中、小三種,外殼以薄柳木煨成扁圓形;狀如一層籠屜;其正面貼以厚紙,上繪戲曲故事。如“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之類,其風格與楊柳青年畫相似。背麵糊以高麗紙,內貯細沙,有弦有斗,並有個粗鐵鈴鐺。略觸動之,則沙流鈴響,人物便頭擺臂搖,揮動兵器,仿佛廝殺狀,十分有趣。
節日期間,民間的藝人們將半年來積累的燈品藝術傑作,拿至街市展銷,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商業競爭性質的“斗燈會”。顧客當是最好的評判者,一些足以賞心悅目,藝術性較高的燈種,屆時必獲高價。尤其是富家小孩,見到心愛的春燈,就會死乞白賴地讓家長給買上一個,否則就“打墜坡”式的哭鬧不走,這是賣燈人和一切賣應時耍貨者所希望發生的情況。越是這樣,越要高價,家長無奈,只好認頭破費。
到了燈節晚上,全家就會領著小孩,小孩提著新買的春燈,一起出遊於天街月下,來個提燈逛燈。舊時的上元燈會之所以熱鬧,就是因為它是由三部分“春燈”所構成的,一是鋪戶懸燈、張燈,供人觀賞;二是夜間出遊的逛燈人自發地匯成人流燈海;三是藝販的春燈“展銷”。這三者合一,就構成了“上林盛舉”之一的上元燈會(現在的燈會僅僅是主辦單位的燈展,沒有遊人自然形成的“斗燈”,所以比較單調)。
民間文藝活動
![中原民間廟會](/img/9/96e/nBnauM3X4cTN2YDNwM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zQ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另外,廟會的娛樂功能也可以歸納社會性功能來認識。廟會的娛樂性特徵體現在通過娛神達到娛人這一系列的文藝活動。震天的鑼鼓,撼人的歌舞,充分顯示出中原百姓高亢的精神面貌。雜技藝術的精彩表演,戲曲藝術的精湛演出,表現了中原在地文化藝術的高超水平。還有高蹺、小品、旱船等喜劇氣氛濃郁的活動,通過演員的憨態可掬、灑脫幽默博得觀眾的掌聲。人們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將久久鬱積在內心深處的苦悶、惆悵和悲哀,一吐而後快。廟會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的調整,形成輕鬆愉快的心境。
中原廟會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基礎。其充滿中原泥土芳香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可以從思想上認識它的文化內涵,而且可以從中感受到勞動民眾崇高的智慧和卓越的藝術才華。
中原廟會
![中原民間廟會](/img/d/0f7/nBnauM3X0QjM4QDNyM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zQ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濬縣的正月古廟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豫北乃至華北地區較大的廟會之一。濬縣古廟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後趙時期,那時的廟會規模較小,趕會的人員也僅僅是當地的民眾。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化,濬縣古廟會的規模也日益增大。濬縣的正月古廟會主要集中在縣城東西兩側的浮丘山和大伾山。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十六,濬縣和周邊縣市以及山西、河北的民眾都會集聚到濬縣縣城參加廟會。這期間,濬縣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廟會期間,各地的民間文藝團體在兩山之間搭台設點,盡相亮藝。踩高蹺、跑旱船、吹嗩吶、耍獅子、扭秧歌、比武術,以及各種文藝表演、風味小吃、時裝百貨、土特產品,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濬縣的正月古廟會只是中原廟會的一個縮影。
廟會是一種集宗教、商貿、遊藝於一體的民間聚會,是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資料記載,廟會的淵源始於軒轅皇帝。在上古時期,“廟”是帝王、貴族用來祭祀祖先的場所。"會"指的是天子與諸候之間的會見。"廟會"在當時是帝王、貴族們舞樂祭神的重要政治活動,平民百姓是不能參與的。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此時道教也逐漸形成,唐宋時期達到昌盛,出現了規模龐大、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宗教儀式中大量增加了舞蹈、戲劇等娛樂活動。與此同時,原始民間信仰也在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廟會發生演變,成為集祭祀、宗教、遊玩於一身的定期不定期舉行的民間聚會。唐宋時期的廟會雖然在規模和數量上已相當可觀,但主要以民眾參與和娛樂為主,商貿活動還不占據主導地位。到了明清以至於近代,廟會才逐步完善和發展,商貿活動日趨活躍,宗教活動逐漸淡出。在明末《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曾對當時參與廟會的各色人員作過一番統計:廟會上看熱鬧、遊玩的人占60%,購物的人占30%,進廟燒香拜神者占10%。
![中原民間廟會](/img/8/cf4/nBnauM3XxITN2QzN0M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zQ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走近中原廟會,就如同走進了中原民間傳統文化和民俗民風的博覽會。各種最具特色的民間小吃、各式精美的民間工藝品、演藝精湛的民間遊藝以及戲曲表演等等,使逛廟會的人們陶醉其中,留連忘返。
歷史源遠
![中原民間廟會](/img/1/54a/nBnauM3X4IDN2czN3M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zQ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群。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徵,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中原民間廟會](/img/4/611/nBnauM3XyADNzYTNyQ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0Q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中原古代民間廟會長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熱鬧非凡的中嶽廟會和規模盛大的濬縣古廟會。其中,太昊陵廟會歷史最為悠久。始建於春秋時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陽等地俗稱“人祖廟”。每年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來自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有的朝祖進香、有的摸“子孫窯”。廟會期間,前來燒香拜佛的“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雜技、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等也是忙個不停。廟會上售賣的玩具“泥泥狗”古樸別致,逛廟會的人都忘不了買幾個回去。鶴壁濬縣正月古廟會,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月余,波及周圍5省80多個市縣,高峰期日人流量近30萬人。縣城四關四街,人流如潮,縣城方園數十里社會各界匯聚,泥咕咕上市,數省商賈如期趕會,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
廟會奇觀
中原民間廟會奇觀—吃喝會
![中原民間廟會](/img/1/793/nBnauM3X1gzNxYTM4Q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0Q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五帝”的傳說已流傳了幾千年,舜為五帝之一,上接堯,下啟禹。舜帝時代在中國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原始社會里,舜帝率領他的部族治洪水、開山川、定九州。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故有“堯年舜日”之說。
關於舜帝活動的歷史記載散見於《史記》等古代典籍,國內史學界關於舜帝故里的確切地理位置說法不一。去年由著名歷史學家朱紹候、陳昌遠,考古學家張維華、馬世之、李紹連等組成的舜帝故里考察小組,深入到濮陽各地,結合《水經注圖》、《春秋衛國地圖》等,對姚墟、歷山、負夏等與舜帝相關的古蹟、地名以及傳說進行了詳細的考證,一致認為舜帝故里在濮陽縣完全符合《史記》中所說的“舜耕歷山、漁雷澤、淘河濱,就時於負夏”的歷史事實通過科學斷定:濮陽縣就是4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舜帝的出生地和早期活動地。也是上古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著名歷史學家朱紹候以濮陽獨有的地名負夏為坐標,對古代的姚墟、歷山、雷澤進行考證,認為舜帝定居地負夏就是現在的濮陽縣五星鄉瑕邱,出生地姚墟、耕作地歷山、打漁地雷澤也分別在濮陽的徐鎮集、楊崗上和澶州坡,此三處與負夏相距不遠,且地貌特徵、民間傳說都與歷史記載十分吻合,因而濮陽負夏為舜帝故里已無須再作爭議。
![中原民間廟會](/img/6/217/nBnauM3X0cDO4UDMwU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1Q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準備這數千人的坐會大宴席可真是夠組織者張羅一番的,6個人一桌的宴席,其標準是10個碗(主要有紅燒肉、紅燒丸子、排骨、紅燒魚、粉皮、黃燜蛋等)、8個盤(即燒雞、牛肉、火腿、五花肉、豬肝、豬肚、芹菜、菠菜等)、9斤半鏝頭、半斤白酒,這么大量豐盛的飯菜從其採購到做成成品假如沒有一定的秩序肯定是不行的,為此廟會管理小組專門成立了一伙食組,下邊又分設了管肉組、管菜組、饅頭組、廚事組等,各組分工協作、各負其責。所需的經費都是由來參加坐會的人提前在前一年的臘月以前按每人5-10元或每桌60元報份,另外的資金缺口就從廟會上的善家捐款中提出一部分用於採購所需原料。
飯菜等原料採購齊全後,從正月十二開始,管理小組就開始組織村里近百人張羅著做飯菜,頭一件大事就是殺豬做肉,每次大概需1500公斤左右的豬肉,也就是說二、三百斤重的大肥豬需要殺上10多頭才夠用。從正月十二一大早天不亮就開始殺豬,豬都是從村里各戶收購的家養豬,比養豬廠的肉質要好。殺豬、分割、燒制都是分組進行的,一條龍作業,一天從早忙到晚,豬的各個部位幾乎都被製成了成品菜。
![中原民間廟會](/img/0/5e7/nBnauM3XyQDN4UzNyU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1Q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經過6天的緊張準備,正月十七下午所有的飯菜都已成形,就等著第二天趕會的鄉親祭祖完事後上席了。正月十八日這天是廟會的頭一天,也是大宴席最忙碌的一天,由於場地有限只能擺開200多桌,就這許多宴席還要延伸到村裡的胡同里,村民的院子裡,甚至於到了村民的屋子裡,由於趕會的人多大家只能輪番就坐。這一撥人吃完再上另一撥人,就這么從上午一直吃到下午3、4點。這天參與坐會宴席服務的村民就有300多人,炒菜、做飯、端盤、上菜的來來回回,不停地忙火,簡直是沒有喘息的機會,剩下2天的趕會人數會相對要少一點,也沒有第一天那么緊張了。
面對如此千人同吃大鍋菜的場景,旁觀者無不感慨其場面之大,處事之公、秩序之好,堪稱民間一大奇觀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少傳統習俗正在慢慢消失或是開始有了或多或少的變化,一方面新的事物出現,人們開始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底蘊也逐漸被淡化,特別在城市,人們的生活開始出現一種“無根化”的狀況。如今許多地方舉辦的廟會也逐漸演化成物資交易城鄉集市,象瑕丘廟會這樣不僅保持了古老廟會上焚香禱祈、民民間藝術表演等固有特點,而且還具有地域特色,特別是反映中原吃文化的千人大宴席更是難能可貴。
雖然中原的廟會還有很多,但象瑕丘廟會上能有如此大宴席的卻是很少見,許多老百姓也把坐會戲稱為“吃喝會”。十里八鄉的鄉親各自帶著親人家眷或約上朋友、同事熱熱鬧鬧地去坐會。一般城裡人不大會去參加鄉里的廟會,只有這個會,遠遠近近的城裡人也會攜家帶口的湊熱鬧來坐會,在這裡,不管是鄉里的還是城裡的,不管是官還是民,無論認識與否,不分你我,每席都是同樣的標準,你一口我一口的海吃豪飲,以酒會友,以吃交流感情,在這種氛圍下,你也許會遇上多年不見的老友,那將是一件多么高興的事啊!
![中原民間廟會](/img/5/1b9/nBnauM3X2QjN5gzN0UDN5UTNxITM2AzM3YTMwADMwAzMxAzL1Q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原來舊社會時坐會還有個規矩是只能長輩上席,女人和孩子不能入席,現在不興這個了,人人平等,一家人都能上席高高興興地在一起吃。坐會這種習俗已流傳了千百年了,但在那兵荒馬亂、自然災害的年代裡時斷時行,只有在如今社會穩定,人們豐衣足食的好年景里才得以越辦越紅火。
有關人士認為,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對民俗、民間文化表現出了普遍的熱情。舜帝後裔有20多個姓氏,遍布世界各地,象瑕邱這樣具有濃郁地方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的廟會是很值得挖掘的,它不僅為紀念舜帝後裔提供了尋根祭祖的固定場所,也帶動了地方旅遊業、商貿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