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燈

春燈

春燈是亞洲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

簡介

當年,凡是用於慶賀新春花燈,均泛稱“春燈”。其主要是在舊曆年除夕至正月初五日)和上元節(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期間,張掛於室內外,屆晚燃點,以點綴年景。人們晚間外出時以手提之,以資照明。有的僅為兒童玩具。每年臘月十五日以後,街頭鬧市即有“春燈攤”(一直擺至正月十七日)。

所售品種大致有如下幾種:

1.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當年走馬燈,以細秫秸作架,糊上彩紙,狀如小龕。中有豎柱,柱底扎一釘尖,立於下橫樑卡住的一小塊玻璃上;柱上端張一紙傘,傘下用細鐵絲系四戲劇人物。燃燭直噓其傘,傘轉則人物亦轉。從燈的正面可以觀人,從背面白紙可以看影。
2.走絲燈。這是上述走馬燈的變種,燈作多角形,四面、六面、八面、十二面不等,每面畫上各色戲出,如《打漁殺家》、《三娘教子》及《八大錘》等武戲;或畫上成語故事如“畫龍點睛”、“守株待兔”等,也有畫俏皮話兒(歇後語)的,如“狗咬呂洞賓——不認識真神仙”、“老和尚看嫁妝——下世見啦”、“老虎拉碾子——不聽這一套”等;還有畫時事新聞的,如“捉拿康小八兒”、“嘆青水河”、“廣姑子做壽”等等。做工精巧,畫工纖細。內張紙傘,下燃紅燭,紙傘的桿上縛扎著許多馬尾兒(讀作yě),焰騰傘轉,帶動其馬尾兒,有條不紊地撥動每個畫面上的鐵絲機構,畫面上的人物便隨之而舞動起來,極為有趣。
3.動物象形燈。最常見的是羊燈、獅燈、兔兒燈、叭狗燈,以竹皮、秫秸為骨架。上糊彩紙,下端均有四方底架,裝上四個泥輪,以繩牽之能走;背上有洞,腹內燃燭,借燭力頭部能上下顫動,故有諺語“羊燈一點頭”之說。
4.吉利燈。因蒺藜與吉利諧音,所以按照野生草本植物蒺藜苟子的形狀,以紅紙糊成多角形的燈,角與角之間作成綠地,鑲一彩色玻璃泡,點起來五光十色,殊為可觀。
5.氣死風燈。簡稱“氣風燈”,即今天天安門城樓上掛的圓形紅燈,是典型的節慶點綴物。有人為圖吉利,稱它為“乞賜封燈”。當年,多是用紅色桐油紙糊成的,半透明,上下飾以綠荷葉邊,燈肚飾以鮮紅色或金色“鴻禧”字樣。舊時,大宅門在節日期間將它掛在街門兩旁,上書姓氏“堂號”如“一善堂王”、“積善堂奎”等。
6.油紙肖形燈。以竹皮扎架,糊以彩色油紙,巧做各式帶有吉祥含義的象形燈。如龍睛魚燈、綠蟈蟈燈、喜鵲登梅燈、狀元騎馬燈、帶蔓兒的西瓜燈、帶花的桃子燈、帶葉的石榴燈等等。內明以燭,可懸可提。
此外,還有一種僅供觀賞的“春燈”,不能燃燭其中,空有燈名,實際上僅是一種民間工藝品。例由氈簾鋪出售。燈分大、中、小三種,外殼以薄柳木煨成扁圓形;狀如一層籠屜;其正面貼以厚紙,上繪戲曲故事。如“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之類,其風格與楊柳青年畫相似。背麵糊以高麗紙,內貯細沙,有弦有斗,並有個粗鐵鈴鐺。略觸動之,則沙流鈴響,人物便頭擺臂搖,揮動兵器,仿佛廝殺狀,十分有趣。
節日期間,民間的藝人們將半年來積累的燈品藝術傑作,拿至街市展銷,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商業競爭性質的“斗燈會”。顧客當是最好的評判者,一些足以賞心悅目,藝術性較高的燈種,屆時必獲高價。尤其是富家小孩,見到心愛的春燈,就會死乞白賴地讓家長給買上一個,否則就“打墜坡”式的哭鬧不走,這是賣燈人和一切賣應時耍貨者所希望發生的情況。越是這樣,越要高價,家長無奈,只好認頭破費。
到了燈節晚上,全家就會領著小孩,小孩提著新買的春燈,一起出遊於天街月下,來個提燈逛燈。舊時的上元燈會之所以熱鬧,就是因為它是由三部分“春燈”所構成的,一是鋪戶懸燈、張燈,供人觀賞;二是夜間出遊的逛燈人自發地匯成人流燈海;三是藝販的春燈“展銷”。這三者合一,就構成了“上林盛舉”之一的上元燈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