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影片題材《高山下的花環》根據李存葆同名小說改編。編導者把部隊生活、戰爭和個人經歷交織起來,著力表現了在嚴酷的戰爭中人的矛盾衝突和成長過程,使影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增加了戰爭題材影片的深度和力度。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1979年,某部九連連長梁三喜為迎接即將到任的新指導員趙蒙生而推遲了探親。不久,中越關係進一步惡化,部隊即將開赴前線,可幹部子弟趙蒙生卻要被“調走”。在激烈的戰鬥中,許多戰士犧牲了,梁三喜為了掩護趙蒙生而飲彈身亡,在他的衣袋裡發現一張欠債單。梁三喜的母親和妻子來到了連隊,用撫恤金和賣豬的錢還了債。在這一切事實的面前,趙蒙生和為他走後門調動的母親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
解放軍某部宣傳處幹事、高幹子弟趙蒙生,一心想調回城市。自衛反擊戰前夕,他憑藉母親吳爽的關係,懷著曲線調動的目的,臨時下放到某部九連任副指導員。
九連連長梁三喜已獲準回家探親,他的妻子玉秀即將分娩。趙蒙生不安於位,整日為調動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連里的工作,一再推遲歸期。排長靳開來對此忿忿不平,替連長買好車票,催他起程。可是,九連線到開赴前線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親的機會,趙蒙生卻接到回城的調令。全連戰士譁然,梁三喜嚴厲斥責了趙蒙生臨陣脫逃的可恥行為。輿論的壓力迫使趙蒙生上了前線。吳爽不顧軍情緊急,竟動用前線專用電話,要求雷軍長將趙蒙生調離前線,當即遭到雷軍長的譴責。
九連擔任穿插任務,鏖戰中,靳開來、梁三喜,以及雷軍長的兒子“小北京”等人先後犧牲。趙蒙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受了考驗。
戰後,在清理戰友的遺物時,梁三喜留下的一張要家屬歸還620元的欠帳單,使趙蒙生震驚不已。烈士的家屬紛紛來到駐地,梁三喜的母親和玉秀用撫恤金及賣豬換來的錢,還清了三喜因家裡困難向戰友借的債。這一高尚的行動震撼了人們的心靈,趙蒙生和戰友們含著熱淚,列隊向烈士的家屬,舉手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榮譽影響
影片圍繞幾個主要人物的精神活動和洋溢著的愛國主義激情,反映出20世紀70到80年代的社會顯示,將軍隊與社會有機聯繫起來,讚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片中人物既有英雄氣概又具普通百姓的特點,個性鮮明,有血有肉。該片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呂曉禾)、最佳男配角獎(何偉)、最佳剪輯獎(周鼎文),第八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呂曉禾)、最佳男配角獎(何偉)、最佳女配角獎(王玉梅),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電影特色
《高山下的花環》中,無論軍長,還是連長,或是戰士,始終沒有一個人物提到過“越南”,只是一兩個鏡頭快閃了3秒鐘左右的《人民日報》“越南侵犯我邊境,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標題。
再者,沒有任何越南軍隊的近距離鏡頭,而長鏡頭的呈現,也還是2至3秒鐘,連軍服與頭盔都是模糊,且不包括越軍的任何對白,中國軍人們也只說著“開拔南邊”,若是不明背景的觀眾,恐怕連中國軍隊當年到底與誰作戰都搞不清楚,幾乎象是與鬼魅作戰一般。雖則片中只是對越軍短短3秒鐘的顯現,但無疑他們都是戴著鋼盔,而中國軍隊卻只是一頂布帽子。一個細節的提供更是讓人心酸:當時一條人命的回報,就是530元(還是身為連級幹部的優遇,士兵不曉得是多少)。
片中,夾雜著純意識形態的表達,例如《甲午風雲》中出現了臭彈,將罪責西洋人,《高山下的花環》中導致雷軍長兒子的死亡,也是一枚臭彈,但這次的罪人便是“批林批孔”時製造的臭彈。烈士[梁三喜]的母親沉浸在痛苦之中時,又淚如雨下的回顧到“陳老總當年在我們沂蒙山區”的魚水情,並意外地得出:“中國能興旺”的結論。
相關評論
電影中每一個人物豐富的性格特點和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無不顯示出導演和編劇的良苦用心,將觀眾逐步融入到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身上,尤其是在電影高潮部分——從農村出來的連長和副連長相繼犧牲,相信每一個觀眾看到這裡的時候都不忍再看下去,仿佛那是自己的親人一下不在人世了。
電影除了對每一個人物的性格作了細膩的描述外,還對當時存在的社會現象作了無情的批判。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這個批判的話,無疑是對當今社會醜惡現象的提前預示,有權的人充分地利用各種關係為自己謀取利益,而那些農村出來的,家庭無權無勢的,只能夠生活在這個社會的底層,連犧牲後的一個肯定都是得的那么艱難。不是么,今天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偷偷摸摸了,而是光明正大了。
雷軍長說了一句話,感觸很深,他說共產黨的字典里沒有功臣這兩個字。是的,共產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隊伍,當前很多共產黨人都忘記了,他們自以為是國家的功臣,是人民的功臣,便可以享受特權,便可以對老百姓頤指氣使,他們便可以堂而皇之的貪污受賄了。封建君主為什麼會滅亡,國民黨為什麼會滅亡,除了其制度的缺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們都沒有代表人民的利益,沒有真正為人民謀求福祉,這一切又是靠誰來執行呢,那就是官吏。官吏腐敗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危險,國家窮一點沒有關係,只要政通人和,保證沒事,可是如果這個國家的官吏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不顧人民死活的話,那么不用談政通人和,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滅亡。
原著介紹
《高山下的花環》作者李存葆,1946年生,山東省五蓮縣人。1965年開始創作。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十九座墳塋》發表後均引起強烈反響。已出版小說集《高山下的花環》,還發表了不少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作品。李薦葆軍事題材小說的現實主義成就,在於他對當代軍人形象美學價值的深刻把握和對軍事文學悲劇內容的獨到發見。他擅長正面描寫戰爭和激烈的矛盾衝突,從中挖掘人物性格的悲劇性和豐富性,揭示出英雄人物多彩的心靈世界和高尚的價值內涵。他的作品具有熾熱的情感、深沉的哲理、樸直的筆調和濃重的色彩,善於寓愛國激情和善美柔情於悲壯史詩之中,輔之以戲劇化情節,構成雄壯的悲劇美和濃郁的詩情美。經典的戰爭片
酷愛軍事是人都喜歡看戰爭片,而且會很懷念它,但是我們往往只是關注那些精彩的場面,卻沒有思考戰爭的由來和危害以及戰爭的可怕。 |
軍旅題材影視作品
軍旅題材的電影電視曾“你方唱罷我登場”,軍“火”燒出了一片激情歲月。這些影視劇演繹了一曲曲壯麗雄奇的軍歌,為廣大民眾塑造了一代代威武文明的軍人形象。 |
歷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一屆 《紅色娘子軍》 | 第二屆 《李雙雙》 | 第三屆 《吉鴻昌》、《淚痕》、《小花》 | 第四屆 《廬山戀》、《天雲山傳奇》、《七品芝麻官》 | 第五屆 《喜盈門》、《鄉情》、《白蛇傳》 | 第六屆 《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 | 第七屆 《咱們的牛百歲》、《十六號病房》、《不該發生的故事》 | 第八屆 《高山下的花環》、《人生》、《紅衣少女》 | 第九屆 《咱們的退伍兵》、《少年犯》、《日出》 | 第十屆 《芙蓉鎮》、《血戰台兒莊》、《孫中山》 | 第十一屆 《紅高粱》、《老井》、《原野》 | 第十二屆 《春桃》、《寡婦村》、《共和國不會忘記》 | 第十三屆 《開國大典》、《本命年》、《巍巍崑崙》 | 第十四屆 《焦裕祿》、《龍年警官》、《老店》 | 第十五屆 《大決戰》、《周恩來》、《過年》 | 第十六屆 《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 第十七屆 《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校》 | 第十八屆 《被告山槓爺》、《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 第十九屆 《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 第二十屆 《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 第二十一屆 《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 第二十二屆 《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十三屆 《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 第二十四屆 《生死抉擇》、《漂亮媽媽》、《芬芳誓言》 | 第二十五屆 《25個孩子一個爹》、《大腕》、《法官媽媽》 | 第二十六屆 《衝出亞馬遜》、《英雄》、《鄧小平》 | 第二十七屆 《手機》 | 第二十八屆《張思德》 | 第二十九屆 《集結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