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
《社會與家庭》雜誌社的記者謝潔心來到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她在這裡認識了很多失足少年,其中方剛、蕭佛、沈金明讓她的印象尤為深刻,通過她的採訪,三名少年犯一一講述了自己灰色的過去,因為一時衝動或是缺乏家庭關愛,三名少年都是不約而同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雖然在少管所中他們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照顧,但是父母親屬的白眼和冷漠依舊讓他們深受打擊。家長接見日那天,方剛的父親因為嫌兒子犯法給自己丟人,沒有來看方剛,急火攻心的方剛一氣之下竟然吞下了一把剪刀,還好被少管所的幹警搶救及時,挽回性命的方剛開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他與父親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採訪人物圓滿結束,興致勃勃回到家中的謝潔心卻看到了自己的兒子被公安幹警帶上警車,她自己疏於管教的兒子也犯法了,現在就要被帶到那個她剛剛離開地方……
拍攝
《少年犯》講述的是“方剛”、“肖佛”、“沈金明”等少年犯的故事,他們經過一段學校般的監獄生活,最終被教育、感化、改造,走上了正路。影片導演張良曾主演過《董存瑞》、《哥倆好》,執導過《山葉魚檔》、《特區打工妹》等影片,影片編劇王靜珠是張良的妻子,著有劇本《梅花巾》、《龍出海》、《白粉妹》等。為了拍好《少年犯》,張良、王靜珠在選角上煞費苦心,到處都找不到合適的演員。最後,兩人走進上海少管所,用監獄實景方式拍攝的同時,決定大膽起用少管所的18名少年犯作為影片主演,具有強烈的紀實色彩和震撼力。
幕後
影片不僅由少年犯主演,主題曲也由少年犯譜曲及演唱。當時,張良為影片主題曲寫好歌詞後,請了電影廠的作曲家來譜曲,但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少年犯們看到歌詞後,非常有感觸,於是試著譜曲,竟讓聽過的人都感動得淚如雨下。張良當即決定採用少年犯們的譜曲,並由其中一人演唱。
主演
1985年我國第一部反映監獄題材的電影《少年犯》開拍,包括馮傑在內的多名在押犯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演出。在劇中,馮傑除了擔任男演員外,還演唱了影片的主題歌《心聲》,這讓他紅遍大江南北。昨天,馮傑應市金海岸大舞台之邀來鎮演出。他用充滿感情力度的演唱征服了我市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一次又一次在金海岸迴蕩。
享受到處奔波的生活狀態
提起馮傑,觀眾並不陌生,上個世紀80年代,他出演的《少年犯》感動了中國的幾代人。1992年和1995年,他又分別出演了《高牆內外》、《監獄風雲》等影片,並因此獲得了文化部第九屆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那個時候,走到哪裡都有人認識,被捧得有點飄飄然了”,馮傑說,出獄後他去北京電影學院進修了3年導演專業,他的啟蒙老師就是葛優的爸爸——葛存壯。
“現在,我還經常去北京看望老師,他總叫我留在北京,說那裡機會比較多。可是我骨子裡就有不安定的因素,我喜歡流浪的感覺,喜歡穿梭在不同的街道,感受生活的氣息。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沒有哪個地方我沒去過。”他說自己很享受目前這種到處奔波的生活狀態。
想把一生拍成電影
除了唱歌外,這些年,馮傑接劇本接到手軟,但是大家在銀幕上卻並沒有看到太多馮傑的身影。“這是因為我堅持自己的原則,接戲一定是自己喜歡的劇本和角色。”
“我熱愛表演,20多年的演藝生涯讓我萌發了當導演的念頭,我想把自己的一生拍成一部電影”。現在,馮傑已經著手在寫一個關於自己一生的劇本。“我本來想叫《我這一輩子》的,你看讓張國立占了先,又想叫《活著》,也被葛優演了,名字只能暫定為《人生》了。”馮傑幽默地跟記者說,一旦時機成熟,他就要把這部自傳式的電影拍出來。
主題曲《心聲》是原唱
伴隨影片《少年犯》一起走紅的,還有影片的主題曲《心聲》,這首向媽媽懺悔並表示洗心革面的歌曲,感染了很多人。然而,關於這首歌的原唱,很多觀眾並不清楚,有的說是遲志強,有的說是含笑。
對此,馮傑並不計較,也從未找遲志強、含笑理論過。據悉,遲志強唱囚歌是在1987年後,而《心聲》在1985年就推出了。1998年,馮傑和歌手含笑、林依輪、甘萍等一起在湖北某地演出,在演出的節目單上,赫然印著含笑要唱《心聲》的字樣,而當含笑在後台遇見馮傑後,立馬刪掉了《心聲》一曲,臨時更換曲目。
“我和遲志強他們的關係還可以,沒必要去爭,對我來說,只要在舞台上把力量發揮出來,讓觀眾看懂我,知道我的變化,就可以了,其他的無所謂。”馮傑說。
影響
1985年11月23日,《少年犯》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首映式,現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無不熱淚盈眶,為影片鼓掌叫好。觀影結束後,參加拍攝的18位少年犯來到現場,全部獲得減刑、釋放等寬大處理,少年們與親人相擁,台下觀眾則又一次濕了眼眶。緊接著,《少年犯》在全國範圍內公映,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不僅穩居1986年電影票房冠軍寶座,更讓人們意識到並開始關注被遺忘的一個群落。影片被媒體稱為“有血有淚,驚心動魄”,囊括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第9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伊朗第7屆曙光旬國際電影節少年影片國際賽“最佳演員”獎等獎項。
評價
《少年犯》以真實性取勝,它在片頭就交代清楚,片中的少年犯是由真實的少年犯所扮演的,涉及的許多案例也都是真實的。影片的創作者在深刻研究眾多少年犯原型的基礎上創作了這部作品,提出了“挽救孩子、造就人才”的觀點,並警醒世人,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明天,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青少年所面對的是一個更具誘惑力的社會,如何引導青少年走向正途,是家長和全社會的責任。《少年犯》所取得的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深圳影片生產立下了標桿。
觀後感
影片的編導用思想和藝術的顯微鏡,將一個少年犯管教所(現稱為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的生活放大在我們的面前。影片無疑宣傳了法制的尊嚴,卻絲毫不去圖解法制的具體條目;編導至力於開掘社會主義法制的人道內容,從法與情、罪與愛的矛盾和統一中組接自己的(電影)蒙太奇,使鏡頭有了X光的透視了,啟迪觀眾從理智和情感的交融中去感悟法制的必要。這一點是一種深層次的。
說到這部影片,應重點是對幾位少年和他們的家庭作了輻射式的綴連。少年犯、家庭,管教所、社會,在這種綴連中,揭示少年犯不同的犯罪原因和走向自新的歷程。肖佛被毫無社會責任的父母遺棄,走向深淵。愛的乾渴、精神的缺鈣,使這棵幼苗在蟲害中枯萎。陳林被泛濫的愛所溺倒;被忙於工作的父母無意中關上了教育的門,外婆則施以無節制的愛。方剛的父母始終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進行管教,繼之又對失足的孩子置之不理,幾乎使他走向絕境。這些編導不僅從法制的角度和從社會學的角度給家長以及青少年工作者、司法和教育部門以觸動和啟迪。
社會主義制度在影片中被描繪得如此活躍和無處不在。這個制度通過少管所,通過所有的管教人員,通過記者和家長,傳達出自己熾熱的溫度。社會擔起父母的責任,補救雙親的失職。在這裡(影片),繩之於法、恆之以理、動之以情、授之以知識相結合起來。法與情並重,剛與柔相濟,一棵又一棵扶起倒下的幼苗,這是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管教方式。影片編導起用正在服刑的少年犯擔任主要演員和歌舞演員,既是記實性藝術追求的需要,也是新制度提供了可能。影片展現重情感、重細節、重記實感,在獄中歌舞的那一場,在運用電影蒙太奇表達情感方面,有著一股獨到之處。而在家長會見和訪問方剛家這一場高潮的戲裡處理得感人之深,很少人能忍得住一掬同情的淚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沈金明在獄中自學考試上大學,肖佛、方剛在勞動中燃起新生的希望,你有能看見觀眾在淚光中微笑。
話說道最後,對於導演張良先生我們應該熟悉的;因為他是電影《董存瑞》中主人公的扮演者,其影片故事也影響了一代代人們或者說觀眾朋友們。
歷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一屆 《紅色娘子軍》 | 第二屆 《李雙雙》 | 第三屆 《吉鴻昌》、《淚痕》、《小花》 | 第四屆 《廬山戀》、《天雲山傳奇》、《七品芝麻官》 | 第五屆 《喜盈門》、《鄉情》、《白蛇傳》 | 第六屆 《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 | 第七屆 《咱們的牛百歲》、《十六號病房》、《不該發生的故事》 | 第八屆 《高山下的花環》、《人生》、《紅衣少女》 | 第九屆 《咱們的退伍兵》、《少年犯》、《日出》 | 第十屆 《芙蓉鎮》、《血戰台兒莊》、《孫中山》 | 第十一屆 《紅高粱》、《老井》、《原野》 | 第十二屆 《春桃》、《寡婦村》、《共和國不會忘記》 | 第十三屆 《開國大典》、《本命年》、《巍巍崑崙》 | 第十四屆 《焦裕祿》、《龍年警官》、《老店》 | 第十五屆 《大決戰》、《周恩來》、《過年》 | 第十六屆 《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 第十七屆 《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校》 | 第十八屆 《被告山槓爺》、《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 第十九屆 《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 第二十屆 《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 第二十一屆 《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 第二十二屆 《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十三屆 《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 第二十四屆 《生死抉擇》、《漂亮媽媽》、《芬芳誓言》 | 第二十五屆 《25個孩子一個爹》、《大腕》、《法官媽媽》 | 第二十六屆 《衝出亞馬遜》、《英雄》、《鄧小平》 | 第二十七屆 《手機》 | 第二十八屆《張思德》 | 第二十九屆 《集結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