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由林農導演、李默然主演的影片《甲午風雲》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民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該片在處理這一歷史題材時,追求凝鍊、明快、濃烈、深沉的藝術風格,使之充溢著令人感奮的浩然正氣與悲壯力量。雖然以中國北洋水師的戰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悲慘屈辱的歷史,塑造成了一部氣勢磅礴的傑出藝術經典。影片曾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審獎。優秀話劇演員李默然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鄧世昌,他那敦厚偉岸的外形,剛毅深沉的氣質,充滿激情的表演,使這個歷史上傑出的愛國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矗立在中國銀幕藝術典型的行列。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人們可以從他對投降分子憤怒斥責,請戰和閱兵時的慷慨陳詞,到撞沉敵艦以死報國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深切感受到這一形象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藝術價值。尤其是鄧世昌遭到貶斥後,壯懷激烈,彈撥琵琶曲《十面埋伏》抒發胸臆的深沉悲憤,令人迴腸盪氣。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屈辱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今天,正是由於無數仁人志士不斷地艱苦奮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我們手中成為現實。而五千年來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已經成為我們新一代中國人的信仰。
演職員表
導演:林農NongLin編劇:希儂YiXi
葉楠NanYe
陳穎YingChen
李雄飛XiongfeiLi
杜梨LiDu演員:
李默然MoranLi.....鄧世昌DengShicang
浦克KePu.....丁汝昌DingRucang
王秋穎QiuyingWang.....李鴻章LiHongzhang
李頡JieLi.....劉步蟾LiuBuchu
龐學勤PangXueqin.....王國成WangGuocheng
周文彬WenbingZhou.....方伯謙FangBoqian
馮振舟ZhenzhouFeng.....林永升攝影:Cinematography
王啟民QiminWang
劇情介紹
版本一
《甲午風雲》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與歷史不符),後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版本二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搖搖欲墜,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華,於1894年在中國領海挑釁生事。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藉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戰事愈發激烈,但我方彈藥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背景知識:海戰英雄榜
1、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1852-1895)清末海軍將領。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游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制定海軍軍制、營歸。1895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名將名言:“苟喪艦,將自裁!”
2、鄧世昌(1849—1894),清末海軍名將,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自小立志海軍,以御強敵。1867年,考入船政學堂海軍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從船政學堂畢業。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一直衝殺在前,在“陣雲繚亂中,氣象猛鷙,獨冠全軍”。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對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第一游擊艦隊旗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泡沫飛濺的魚雷後,不幸為另一條魚雷所中而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名將名言:“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3、方伯謙(1854.1.14-1894.9.24),字益堂,祖籍福建侯官,生於閩縣(今福州市)。六歲入私塾讀書,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期,入後學堂學習駕駛,十年(1871年)畢業後,與劉步蟾等同上“建威”練船實習,巡歷南洋新加坡、檳榔嶼,及渤海灣、遼東半島各口岸。生前為清朝北洋水師“濟遠”艦管帶、中軍左營副將,曾創造了中國近代海軍史上眾多第一: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中國海軍第一批留學生,近代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海軍將領之一,曾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修築的海防炮台,曾參加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海軍章程,是惟一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中豐島和大東溝兩場海戰的將領。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無視方伯謙浴血海戰的事實,將他作為戰敗的替罪羊問斬,方伯謙在旅順黃金山下大船塢西面的刑場上被斬首,時年41歲。造成了中國海軍史上的一大冤案。方伯謙之後,方家三代連續出了9位優秀海軍,僅抗日戰爭中,就有6位方伯謙的孫輩與日寇浴血拚殺。
4、林永升(1853-1894.9.17),又名翼升。字鍾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入後學堂學習駕駛,十年(1871年),堂課結業,派上“建威”練船實習,前後巡遊南北洋各口。光緒元年(1875年)調赴“揚武”艦,鏇任船政學堂教習,獎補千總。光緒二年(1876年)冬,船政選派中國海軍第一批留學生赴英,林永升入選。次年,入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深造,學習海軍理論,屢試列優等。畢業後,派登英國地中海艦隊海軍“馬那杜”號鐵甲艦實習,巡歷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各洋面,於行軍布陣一切戰守之法無不諳練。留學生監督斯恭塞格給他的評價是“勤敏穎悟,歷練甚精”,“堪任管駕官之任”。1894年八月十八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展開激戰,臨戰時林永升下令“盡去船艙木梯”,並“將龍旗懸於桅頭”,以示誓死作戰。“經遠”先後發炮擊中“吉野”、“高千穗”等日艦。戰至下午3時30分,“經遠”艦已中彈甚多,被劃出陣外,遭到日本第一游擊隊“吉野”等四艦圍攻,“艦群甫離,火勢陡發”,林永升指揮“經遠”全艦官兵沉著作戰,“奮勇摧敵”。儘管敵我力量懸殊,處境危殆,但“經遠”全艦將士“發炮以攻敵,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條”。“吉野”等四艦死死咬住“經遠”,環攻不已,“經遠”以一敵四,毫無畏懼,“拒戰良久”。激戰中,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彈,腦裂死亡”,時年41歲,幫帶大副陳榮和二副陳京瑩也先後中炮犧牲,“經遠”艦中彈累累,最後“在烈焰中沉沒”。
5、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先達,字禹廷,亦作雨亭,號次章。原籍安徽鳳陽縣,為鎮壓太平天國名將,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節餉,劉銘傳擬裁去丁汝昌部馬隊3營,丁汝昌致書抗議,劉銘傳怒其不執行命令,欲殺之。丁汝昌聞訊,馳歸故鄉巢縣,得免殺身之禍。同年,發生日本侵略台灣事件。清政府展開海防大籌議,李鴻章力主購買鐵甲艦,辦理海軍。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李鴻章奉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軍進攻威海南幫炮台,丁汝昌率艦隊從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軍,發射排炮,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由於眾寡懸殊,威海陸路南北幫炮台相繼失守,劉公島遭海陸合圍,成為孤島。此後,日本海陸兩軍配合,並利用占領的陸路炮台,連日攻擊北洋艦隊,均被擊退。正月十一日,日本魚雷艇夜間偷襲,“定遠”艦遭重創,丁汝昌移督旗於“鎮遠”艦。正月十三日,魚雷艇管帶王平策劃魚雷艇隊集體逃亡,劉公島形勢進一步惡化。正月十五,日軍艦艇40餘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勢將沖入,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內猛轟。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擊傷兩艘日本軍艦,“靖遠”中陸路炮台發射的炮彈受傷,丁汝昌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十七日,丁汝昌獲悉陸路援軍徹底無望,北洋艦隊已被國家拋棄。當晚,服鴉片自殺,延至十八日晨7時辭世。
名將名言:海軍如敗,惟有戰至船沒人盡而後已
幕後製作
1959年初,吉林省委有關領導在長影小禮堂里,審查林農導演的《船廠追蹤》完成片。吉林省委書記吳德和省委其他一些領導人在座。《船廠追蹤》放映之後,吳德讚揚了這部片子,又說:“今後還是可以生產一二部重大歷史題材的影片的,像上海的《林則徐》,在全國放映很受觀眾喜愛。我們也可以搞一搞這樣的片子嘛!……”1959年的八九月,長影廠黨委決定要拍《甲午風雲》。支書吳必克通知林農說:“亞馬(長影廠廠長)決定讓你拍《甲午風雲》了。”當時,林農並沒有馬上表示態度。他先是找到劇本看了一遍,然後,直接找廠長亞馬,談出個人的意見:“這個題材我實在難以掌控,沒有歷史認識,恐怕很難完成任務……”亞馬回答他說:“你不拍誰拍呀,你先看看有關歷史資料,熟悉熟悉情況。”其實,林農是有顧慮的。在頭一年整黨整風的時候,林農曾經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留黨察看二年、行政降一級的處分,理由是不配合形勢,態度消極。對於拍攝新片、特別是駕馭歷史題材,林農確實是從政治導向上心有餘悸。
1960年年初,電影文學劇本即將完成之際,林農突然接到廠辦通知,要劇組主創人員趕緊到省委去匯報《甲午風雲》的籌備情況,省委領導都說這部影片對於反帝有現實意義。傅振聲最後提了一點意見,他說劇本中慈禧坐船游頤和園一場可以去掉,因為領袖曾說過,滿清腐敗,建立了海軍也是不行,還不如留下一個頤和園,對於現在還有點用處……回廠後,亞馬指示:“趕快完稿,列印劇本,進入籌備,今年要拍完……”
1960年二三月份,《甲午風雲》的劇本終於修改完稿,四五月間,正式開拍。這期間發生了幾件事。
影片開拍不久,有人傳話,說是傳達廠黨委的指示,對林農抗拒省委指示一事,開兩天黨支部大會,對林農進行批評教育。原來,省委領導明確指示不要慈禧出場,可在最後劇本定稿後,依然有慈禧的戲。雖然沒有了游頤和園,但又加了上朝的戲,這是明顯的陽奉陰違,這樣做就是資產階級的歷史觀。當時,林農急忙申辯:傅振聲只是提出刪掉慈禧游頤和園的戲,並沒有說完全去掉慈禧這個人物;其二,慈禧僅有的一次出場,是揭露她的腐敗無能向日本屈膝投降的場面,有著深刻的反面教育意義。怎么是資產階級歷史觀呢?會後,林農來到亞馬的家裡,反覆申明自己的觀點。亞馬說:“好嘛,好嘛!對頭!就按你的想法乾……”沒想到,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5月底6月初,內景的拍攝剛告一段落,一個周末的晚上,林農碰到了一位廠領導。這位領導說:“林農,我看鄧世昌這個人物得搞成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他在美國留過學……”林農一聽,忙說:“鄧世昌沒到美國留過學,他只到過德國,而且是去接受當時滿清政府在德國訂購的一隻軍艦。”領導很不以為然:“唔!我知道他留過學,你一定要搞成資產階級革命家……”林農很鬱悶,但他轉念一想,廠領導說話又不是權威,何況也沒有下發正式檔案。你說你的,我拍我的。
1960年6月底到7月初,大部分內景樣片完成時,全組來看樣片,林農特意請廠黨委的領導也來審查一下。這一次,省里主抓文教的書記也來了。內景樣片看完後,這位書記站起來,很不滿意地說:“這要超過《林則徐》 ,夠嗆!”林農跑上前去問道:“書記,您還有什麼具體意見沒有?”書記一面走一面說道:“你的創作思想有問題!”林農更加不解。書記說:“你這裡頭就沒看到漁民的戲……”林農解釋說:“這是內景樣片,表現漁民和打日本的戲,大都在外景,現在還沒拍呢!”兩人爭論了幾句,不歡而散。
第二天,攝製組大隊人馬拉到旅順去拍外景,大約拍了十天左右,廠領導派人到外景地傳達指示:一是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在戲中要突出人民的作用,具體地就是要在結尾時,加上漁民揭竿而起;二是鄧世昌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最後要同滿清決裂。林農對這兩點指示是不同意的,他的理由是:漁民揭竿而起,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況且當時的漁民反對滿清也是沒力量的;其二,鄧世昌不可能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也不可能和滿清做最後的決裂,沒有資料記載鄧世昌是反對滿清的。
林農自始至終地堅持自己的觀點,決不讓步。這樣僵持了兩三天,當時,林農也考慮到自己的處境,如果再堅持下去,很可能引火燒身。果然,接著就開攝製組的黨小組會,林農沒再敢過於堅持己見。後來,林農召集李默然、龐學勤等主要演員,大家坐在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在接下來的拍攝中共加了兩場戲,一是在最後海戰中,眼看北洋艦隊就要失利的時候,鄧世昌命令王國成下海游回威海去找李大爺,並說“要想打日本,靠朝廷不行了”;另一場就是鄧世昌和日艦相撞後,王國成回到威海,由李大爺撞鐘號召,漁民打起火把,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最後宣誓要抗日到底的場面作為結尾。1963年年初,影片正式在全國公開放映。
影片評價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
優秀話劇演員李默然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鄧世昌,他那敦厚偉岸的外形,剛毅深沉的氣質,以及純熟而富於激情的演技,使這個歷史上傑出的愛國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聳立在新中國銀幕上。尤其是鄧世昌遭到貶斥後彈撥琵琶曲"十面埋伏"抒發胸臆的深沉悲憤,迴腸盪氣,至今令人激動不已!
影片中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人們可以從他對投降分子憤怒斥責、請戰和閱兵時的慷慨陳詞、遭貶後借《十面埋伏》抒發內心的深沉悲憤,到撞沉敵艦以死報國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深切感受到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