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1998年拍攝的反映中國鄉村教育現狀的影片。這部電影純樸,自然,簡單,情節感人,在播出後廣受好評。作為國產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在國際上也引起廣泛好評,獲得了一系列大獎。
故事梗概
水泉國小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四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
水泉國小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鬨鬨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都是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人海里的尋找……
嚴格地來說,魏敏芝不算老師,她只是水泉國小的高老師臨時找來看管學生的,但就為高老師臨走時交代的一句話—“一定要把娃看住,一個都不能少”,她表現出了驚人的執著和認真。儘管她不懂教學,但“責任”——這個教師身上最可貴的精神卻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樸實無華也最完美的體現。她可以為找回學生而義無反顧,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粉筆,她將一切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真切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也許就是她的“一根筋”讓我們記住了她,同時記住的還有她的質樸和善良。
背景資料
張藝謀說:“《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司空見慣甚至非常老套的電影,這恰巧是我們的一個目的: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來。我們拍電影的人,在今天電影市場的需求下,當然要把電影拍得好看。所以,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就是:電影除了好看以外,還能告訴大家什麼,讓大家想什麼,關心什麼,愛什麼……因為我堅信,觀眾的口味並不如我們所構想的那樣單一和膚淺。”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國小,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不管這種真實感有沒有做到,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同時因為該影片與政策相符合,國家著作權局為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下發了著作權保護通知,這是我國第一次對國產影片的著作權實行如此正式的保護。但影片裡人物在陌生環境--城市的遭遇,成為影片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的重要原因。當然也因為影片中所有的困難都是被電視台台長的憐憫所解決,遭到眾多國內影評人的批評。
演職員表
演員表人物 | 姓名 | 地方取向 |
魏敏芝 | 魏敏芝 | (河北省赤城縣鎮寧堡鄉中學學生) |
張慧科 | 張慧科 | (河北省赤城縣頭堡子村國小學生) |
田村長 | 田正達 | (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水泉溝村村長) |
高老師 | 高恩滿 | (北京市延慶縣千家店鎮沙梁子鄉中心國小教師) |
孫志梅 | 孫志梅 | (河北省龍門所鎮中學學生) |
電視台門房 | 馮玉英 | (張家口市人民公園售票處票務員) |
電視台主持人 | 李凡凡 | (張家口電視台經濟部主持人) |
縣中學教師 | 張藝長 | (北京市延慶縣教育局基建處教師) |
磚窯老闆 | 徐占青 | (北京市延慶縣千家店鎮紅石灣村村長) |
張慧科娘 | 劉漢芝 | (北京市延慶縣紅旗甸鄉豐溝村村民) |
中年旅客 | 馬國林 | (張家口市聯合利華洗滌用品有限公司幹部) |
電視台台長 | 武萬錄 | (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 |
火車站廣播員 | 劉茹 | (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 |
文具店老闆 | 王淑蘭 | (張家口市橋西區愛晚齋文化用品商店經理) |
電視台導演 | 付新民 | (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節目部主任) |
飯館老闆 | 白梅 | (張家口市聚鑫餐廳經理) |
創作成員
負責內容 | 姓名 | 負責內容 | 姓名 |
出品人 | 趙愚 張偉平 | 監製 | 張偉平 |
導演 | 張藝謀 | 編劇 | 施祥生 |
攝影 | 候詠 | 美術 | 曹久平 |
錄音 | 武拉拉 | 作曲 | 三寶 |
文學策劃 | 王斌 | 剪輯 | 翟如 |
製片主任 | 胡曉峰 張震燕 | 主演 | 魏敏芝 張慧科 田正達 高恩滿 |
關於演員
影片選用的所有演員均是普通中、國小的教師和學生。他們都未經過專業的培訓,但卻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魏敏芝和張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縣所屬兩個村的學生。魏敏芝自從拍了這部片子,受到了社會的關注。魏敏芝家境和電影中的她一樣貧寒,《一個都不能少》放映後,她得到了許多熱心人的幫助,家裡的妹妹也因此重新回到學校。後來她自己也曾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
獲獎情況
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
天主教影評人“兒童與電影”最佳影片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佳影片大獎
義大利《電影》雜誌最佳影片獎
美國國際青年文化中心青年電影協會“青年與夢想”最佳影片獎
伊朗第十屆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兒童教育三等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98年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第23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
1999年度歐洲電影評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0年美國“青少年藝術家獎”電影組織1999年最佳國際電影獎、最佳表演獎(魏敏芝)
《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風格特點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紀實風格的電影,用的全是非職業演員,在片子裡國小生就是國小生,村長就是村長,廣播員就是廣播員,連人物的名字都是生活里演員自己的名字。這樣的題材、風格都讓人想起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觀眾們覺得影片更像紀錄電影,更有公益廣告的味道。觀眾們非常欽佩張藝謀對這些非職業演員、尤其是對小演員們的調教,也欽佩張藝謀在片子裡十分智慧的、幽默的導演意識。但是看過了還是有不知足的感覺,這是因為片子還是在述說一個簡單的事件,沒有鮮明的人物,沒有立得住的銀幕形象。究其原因,還是劇本結構的問題。具體說,這個戲的前半部分發展比較自然,一個被臨時找來代課的只有13歲的小老師懷著最為簡單的概念:只要那些上學的一個都不少,她就可以交差並拿到50塊錢。這裡面有著豐富的戲劇性,一個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之間的故事不乏幽默。但是到了後半截,小老師去找進城打工的孩子,這個過程就顯得太快,也太富偶然性,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洗盡鉛華、重歸鄉土的作品,在這部作品裡滲透著深切的人文關懷。與他以往影片所不同的是,這部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表現了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人關注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選用的都是非職業演員,他們從未經過表演訓練,但是他們卻以其質樸真摯的表演演繹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風格是構成精英話語文本的重要美學元素。風格是寫作者的內在情思、品行人格及語言特色共同創造的文章的一種外顯形式,它是個體創造的產物,具有他人不可取代的特性。以書畫為例,在千萬幅畫“竹子”的作品中,觀眾們很容易就能辨認出鄭板橋的作品。因為他的“細竹”(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不僅具有清癯雅脫之美,而且富有傲視濁世的內在人格美(他常以葉少而突出其竹的“勁節”)。對於傳統經典作品,風格是彰顯其創作成熟的標誌,是衡量其審美價值的重要尺度。現代主義作品也追求風格,甚至把有無風格作為其藝術等級的標準,正如著名現代派服裝設計師聖.洛朗所說的“比時尚更重要的是風格,風格是不變的。” 後現代主義文化中的先鋒派曾以顛覆、反叛的姿態標榜其不與主流同謀的風格(如表情的“酷”和極端化的探索形式等),但它們在市場和金錢的誘惑面前卻顯得十分脆弱。
如張藝某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雖然觀影時笑聲不斷,但笑聲中有沉重的感動:當銀幕出現那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條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筆,仍然靠看日影來判斷時間並隨時面臨輟學孩子們艱辛的生存環境時,不論是笑還是哭出的眼淚都不是“他們比我低”(亞里士多德語)的心理反映,而是欲說無語的一種沉重——為艱難求學的孩子們,更為了祖國的明天。最為感人的自然是小魏老師本真的人性和執著於“一個都不能少”的舉動。從她身上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迷失,看到了一種日益遠離我們的品質——對一種追求的執著。
通過平凡的人物、平實的語言、平淡的現實狀況,揭示、烘托人性的本質——人性的閃光點或是人性的醜陋。“喻大於小”是他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段,而在這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神話般的人物、誇張的歷史和半文半白的語言,那充塞大腦的影音訊息和顯得有點勉強、難以自圓其說的主題內涵,反而使人物的本質——人性的表達被空前削弱。這種風格的突變,對於一位有著20年從影經歷、有著豐富經驗和相對固定藝術風格的導演來說,是要冒一定危險的。且不說觀眾能不能在短時間適應這種變化,就是這種“轉型”也很容易成為東施效顰、不倫不類的跟風之作。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國小,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
特點:
這部電影與張藝謀以往還是後來的電影相比,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非專業的演員,而且所有的演員都用他們自己的真實姓名,演他們自己真實的故事。這也是整個影片最成功的地方。鄉土題材的影片和反映中國普通百姓生活的影片,張藝謀導演過很多部,純樸,自然,真實,接近普通中國人某個既定時期的生活現狀,這是張藝謀的藝術風格。例如,早期的《紅高粱》,後來的《活著》,《我的父親》,都很感人!《一個都不能少》在繼承張藝謀以往的藝術風格的前提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還原了生活原來的樣子,本來的面目:影片中貧困荒涼,交通閉塞的小山村,甚至那隻破得掉渣的手扶拖拉機,村長老田那一身洗得發白的藍色中山裝和同樣褪了色的帽子。還有破爛不堪的水泉國小,孩子們身上髒爛不堪的衣服,他們臉上永遠都脫不掉的“胭脂”……再看看升國旗的時候,孩子們那讓人忍俊不禁樣子,顯然是模仿了香港回歸時香港警察的走路姿態。這一張張帶著強烈泥土氣息的畫面無不勾起已經生活在城裡的那些曾經是鄉下人的人們多少辛酸的回憶?!其實,在每箇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著一個埋藏很深的鄉土情節。城裡人和鄉下人的祖先都生活在鄉下。都是鄉巴佬!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真正感人的原因所在。它觸痛了人們心靈中最敏感的神經。藝術源於生活,而著名導演張藝謀直接從生活中截取一個平凡的畫面,這是他的聰明之處!這部電影在放映過程中好評如潮。能把觀眾在不動聲色中感動了,讓現代人也心甘情願奉獻自己吝嗇的眼淚,這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製作效果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一是真實、二是真情。張藝謀的電影要做到視聽真實、質感突出,是由他的精益求精的態度保證的。寫農村國小,情真意切到這種程度,不是一般的技巧手段高低所在,而是導演長期積累,對農民、對教師、對國小生的巨大的愛,真心的關注,才能洞幽燭微地寫出他們靈魂的本真。
聲音的處理
《一個都不能少》開頭同期聲音的處理,接近一個村莊的體驗與經歷。
《一個都不能少》A盤,開頭,通過剪輯現實時間創造銀幕時間
特寫
視距最近的鏡頭,拍攝人的面部,人體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細部的景別畫面。它的特點是,取景範圍小,內容單一、集中、突出。它能夠強調細節,揭示人物的情緒變化和心靈世界,給觀眾在時間、視覺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反應。
近景
攝取人物上半身或人體局部形象的一種景別畫面。(有時把腰部以上稱為中近景)它的特點是比特寫稍遠,兩者有相似之處,近景中,人物的上半身活動和面部表情占據畫面顯著地位,能得以清楚交代。
全景
攝取人像全身的一種景別畫面。它的特點是有較廣闊的空間,能使觀眾既看清人物的全身動作又能看見人物周圍的部分環境。使得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相互的關係得到展現,人與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場面。
信息傳遞
1998年4月20日,張藝謀發布退出坎城電影節目的聲明,一時間在新聞界、電影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就在各大媒體為此炒得沸沸揚揚之時,張藝謀仍在各地進行《一個都不能少》的宣傳活動。張藝謀一行已走到河南,馬上就要到達湖北武漢,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大大提高了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在觀眾中的認知度,使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電影作品。
隨著國產影片在電影市場的逐漸升溫,一向偏重於外國電影的盜版行為也開始向國產影片侵蝕,這對本就舉步維艱的國產影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為了保障國產影片的發行放映,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打擊侵權行為,國家著作權局為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下發了著作權保護通知,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國產影片的著作權實行“紅頭”保護。
該通知規定:未經授權,不得製作、批發、銷售和出租該片的錄像帶, VCD、LD、DVD等音像製品;不得在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上播放該片;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製作發行各種與該片有關的印刷品。違者將由管理部門進行制止及進行行政處罰,嚴重者將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就在《一個都不能少》在各地陸續上映之際,湖北、重慶、瀋陽等地相繼查出一些不法商販借影片宣傳聲勢大肆製作兜售該片盜版VCD的現象,為此中影公司鄭重發出聲明,再次強調該片的著作權所有,對提供非法製作本片錄像帶、VCD、LD、DVD及未經授權在無線、有線、衛星電視播放該片線索的舉報者,其舉報內容一經查實,將給予獎勵。
為打擊走私盜版,維護電影市場的正常運行,1998年4月21日湖北省文化局下達了“立即收繳盜版VCD《一個都不能少》緊急通知”。1998年4月23日,湖北省文化廳市場處、電影處和省電影公司通力合作,對音像市場進行了突擊查處。在被抽查的10家音像製品門市中,有6家被發現正在出售或曾經售過該盜版光碟。這次行動還意外收繳了大量《國家的敵人》的盜版光碟,為電影的正常放映起到了正本清源、未映先防的作用。據悉,有關部門還將對盜版VCD《一個都不能少》再次進行大規模“掃蕩”。
為做好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的宣傳放映工作,加大影片宣傳力度,青島市電影公司在1998年4月21日舉行了《一個都不能少》首映式。青島市副市長馬倫業參加了首映式,並號召社會各部門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職工、共青團員和青少年學生觀看影片,喚起人們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追蹤報導
《一個都不能少》浙江首映紀實
1998年4月20日,張藝謀導演率《一個都不能少》劇組來到浙江杭州。在機場出口,熱情的杭州觀眾為張藝謀導演獻上一束鮮花,表達了廣大杭州觀眾的心意。
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浙江省電影總公司、杭州市電影公司主辦的新聞發布會安排在1998年4月20日下午2點,可是距2點還有一段時間,省、市(包括遠道而來的溫州、紹興、湖州、舟山等地新聞單位)30多家媒體約60名記者就已早早來到會場,等候關鍵人物的出現。
為使新聞發布會緊張有序且有深度地進行,活動組織者事先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及早組織新聞專場,要求每個參加新聞發布會及要求採訪的記者必須觀看影片,對影片有感性了解;其次要求記者事先備好採訪提綱,進行統一篩選,避免出現膚淺無聊的問題;再次組織者對新聞發布會會場布置十分重視。根據以往經驗,在新聞發布會上電視攝像記者往往會因場地限制一擁而上,影響整個發布會進行。為此,在布置會場時,組織者特地為攝像記者騰出了足夠的空間,保證了發布會有序進行。
1998年4月20日下午2點,張藝謀及主創人員準時出現在會場接受記者的採訪。在1個多小時的訪問時間裡,面對記者們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張藝謀表現得非常平實、耐心、友好,絲毫沒有大導演的架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們是來做事的。他的言行感染了每一位到會的新聞記者,在場的記者眾口一詞:真是一個老實人。由此可見,張藝謀導演跟他的影片一樣,“口碑” 極好!
在小百花電影廳和新華電影院舉行的兩場觀眾見面會上,許多觀眾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紛紛上台與張藝謀導演直接對話交流。有位大學教授說:“影片給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深的教益,以後我會更加熱愛我的職業,更加善待我的學生....”新華電影院在首映後當即進行了觀眾調查,結果表明,《一個都不能少》首先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在540名觀眾中,有197位觀眾認為“非常好看”,284位觀眾認為“好看”,兩者相加占有效問卷的89%,其中84%的觀眾表示會向別人推薦這部影片。
1998年4月21日早上,在張藝謀一行離開杭州之際,杭州新聞媒體的報導已見諸報端,很多文章道出了媒體對張藝謀導演及《一個都不能少》的極大好感,可以說張藝謀的杭州之行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個都不能少》在滬首映
在走過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後,張藝謀一行於1998年4月21日來到上海參加這裡舉行的首映活動,由於在此之前張藝謀發表了給坎城電影節主席雅哥布的公開信,所以滬上記者除對《一個都不能少》影片本身非常關心外,還對張藝謀退出坎城的關因後果表示出更大的興趣。對此張藝謀表示:我只是做了我認為正確的選擇,我會繼續努力拍電影,拍出中國觀眾喜歡的好電影,比參加國際電影節、比拿獎更重要。至於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張藝謀覺得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一個都不能少》就屬於好電影。至於這一農村題材的影片能否受到上海觀眾的喜愛,張藝謀對此很有信心,他認為一部影片能否吸引觀眾主要在於情感,而不在於題材是農村的或城市的。
事實正如張藝謀所說的,當《一個都不能少》在大光明、環藝、影城、長白等電影院首映時,觀眾對此影片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張藝謀和他的同伴們也受到了觀眾的盛情歡迎。電影101工作室的影迷們在胸前佩戴了自製的宣傳牌,上海印著“關心和支持民族電影----一部都不能少”。在中國紡織大學,一千多張電影票很快爭購一空,而復旦大學連映兩場,仍不能滿足廣大師生。影城、環藝、嘉華海興等影院的主管人士認為:這部以樸素真實取勝的影片能夠贏得市場,有的首輪影院已準備延長映期。
在《一個都不能少》上映之際,上海市的貧困家庭學生也得到了人們的一片愛心。一部分在逆境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受環藝影城的邀請前來觀看影片,市慈善基金會還在梅龍鎮廣場的環藝電影城為40名重點高中貧困家庭優秀學生頒發了“懷音”基金獎。
《一個都不能少》點映熱京城
1998年4月18日,張藝謀導演率領《一個都不能少》的劇組成員並開始了十五大的“走四方”宣傳促銷活動,北京成為此次活動的第一站。
在中影和新影聯的組織安排下,張藝謀一行先後在地質禮堂,青年富、首都、大華四家影院同觀眾見面。這四家影院座無虛席,全體觀眾隨著影片的起伏跌宕時喜時悲,直到影片結束場燈漸漸亮起時,所有的觀眾還深深沉浸在影片之中。當張藝謀率領攝製組成員一登上舞台,全場立刻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觀眾用掌聲對影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影片真誠感人的藝術風格大大激發了觀眾的愛心。在地質禮堂,平安保險公司全體員工集體向影片原型國小捐贈了1萬元人民幣和100套桌椅;平安保險公司總經理代表公司向希望國小捐贈了1萬元人民幣和100套辦公桌椅;平安保險公司一名叫郭志敏的女士在看過影片之後心情非常激動。當場將本來準備存進銀行的1萬元現金捐給希望國小;當劇組乘坐的麵包車從地質禮堂駛出時,一名30歲左右的男士趁著車子停下的一瞬間,突然將1000元人民幣從敞開的車窗塞進坐在前排座位上的張慧科手中,隨即轉身消失在穿梭的人群中。事後人們才發現那位男士將身上所有的現金都捐給了張慧科。因為其中還有幾張毛票,此舉令在場人們深受感動。
在青年宮,熱情的觀眾將通道圍得水匯不通,思維活躍的青年觀眾暢所欲言,爭先發表觀看影片後的感受。北京新影聯公司、北京青年宮、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還現場向水泉國小的學生們捐獻了文化用品。
在首都電影院,西城區教育局正式啟動了《一個都不能少》的藝術研討會。
在大華電影院,張藝謀導演受邀留下了手印並簽名留念。影院經理還將新自從數家書店精心挑選購買的圖書捐贈給魏敏芝、張慧科,並宣布大華電影院同北京影和廣告公司為資助困難學生共同設立“宏志獎學金”。見面儀式結束後,一位20多歲的女士激動地將自己準備購置衣物的1萬元交給張藝謀,請他給山區的教師。張藝謀當場建議她將此款捐給“燭光工程”。
每當劇組離開影院時,觀眾們或揮手致意或握手告別,很多人熱情地高喊:魏敏芝、張慧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此時的人們少了見到大明星的捶胸頓足,卻多了許多可貴的真情。許多觀眾認為這部影片的影響已經大大超出影片本身,它起到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作用,引發了人們對科教興國大業的深層思考。
可以肯定地說,四場見面會的成功舉辦為影片在北京電影市場的上映起到了極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觀眾的良好口碑也預未著電影市場的良好前景。
津門見聞
1998年4月19日下午2點,張藝謀如約來到天津,出席天津市電影公司舉辦的《一個都不能少》新聞發布會暨首映式。
此時的放映廳內已經擠滿了30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各式各樣的攝影機、照相機對準了張藝謀和小演員,閃光燈頻頻閃亮。面對眾多津門記者連珠炮般的提問,張藝謀含笑從容作答。
當張藝謀一行來到大光明影院時,受到了廣大出門觀眾的熱烈歡迎,影院門前的大光明橋上站滿了人,爭相一睹張藝謀的風采。觀看完影片後,天津鼎華技校的一名老師當場捐贈了400元人民幣,作為她向“希望工程” 捐獻的一份愛心。在見面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教師眼含熱淚激動地說:“看完電影后很激動,也很難受,觀眾們覺得國家要發展,必須從教育抓起,特別貧困地區更應該加強教育。我作為一個教師,今天獻上一點心意,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孩子早一點掌握文化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鼎華技校的另一名來自外地的打工女也捐贈了100元,她說:“自己的弟弟上學,但仍願意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這兩位觀眾的舉動激起了在場觀眾陣陣的熱烈掌聲,張藝謀應邀和她們合影留念。
影片宣傳
中影集團、中華院線隆重推出張藝謀最新力作《一個都不能少》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與廣西電影製片廠、北京新畫面影視發行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於1998年二月二十五日舉行了發行著名導演張藝謀最新力作《一個都不能少》簽約儀式。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與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定於四月中旬在中華院線全線上映這部影片。
這部影片是張藝謀導演的又一部現實主義作品,與以往他的影片不同的是,這部影片以其獨特的角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表現了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世人關注的問題。而且影片選用的所有演員均是普通中、國小的教師、學生。他們雖然未曾經過專業培訓,但卻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震憾人心的故事。
199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電影界全體人士都在致力於向黨和人民奉獻出最優秀的影片。而剛剛掛牌的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更是將製作、發行更多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完美統一的影片,滿足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繁榮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與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1999年在中華院線統一運作的第一部影片。希望通過這部影片的發行放映,使中華院線的運作機制更加完善,更為緊密,為國產影片的規模發行放映開闢最佳通道。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張藝謀赴皖再續前緣
應安徽省電影總公司的邀請,張藝謀率刷組成員如約來到合肥進行首映宣傳。此次首映見面活動時間安排得較早,但觀眾的熱情卻非常高漲,他們早早就來到解放電影院,欣賞張導的又一力作《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來到影院與翹首以待的觀眾見面,他說10年前曾在皖南拍過《菊豆》,現在為《一個都不能少》的宣傳再次來到安徽,認為自己和安徽很有緣,希望觀眾朋友們喜歡他的電影,關心支持民族電影。
見面會後,張藝謀接受了合肥50多名記者的集體採訪,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並再次表明了自己對兩個小演員未來的看法,他希望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喧囂後,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努力學習,不要因為拍了一部電影而改變了原有的生活軌跡。
電影影評
在亞洲電視看了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對於人們來說,中國大陸普遍的失學現象是難以有切身理解的,人們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暫的寄籍,透過無數次的學校集體捐款、參與義工活動、饑饉運動,對中國大陸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僅此而已,談不上有深刻的心靈震顫。在物質豐厚的社會,人們過著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適的居住環境讓大部分人看不見更大部分的社會現實,而有些觀眾就壓根忽略了這部電影中的艱澀、樸拙的生活與面對著的許多沒有實則經驗的生活問題。《一個都不能少》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切面,這樣一個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國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上,而這個現狀是非常可怕且嚴重的。初看這樣的電影並沒有甚么東西把我吸引過來,平時看的大製作多了,故對這樣電影接觸不多,但這絕不是有些觀眾謝絕現實電影的口實,反而因為有些觀眾對文化的深愛,在看完賈平凹、蘇同、余華的一大堆文字後,對中國大陸貧困農村有更進一步的好奇與探勘的欲望。
電影的背景是中國河北一農村,一個老頭兒(高老師)教一班窮苦的農村學生,因要回放假回鄉一個月,村長找來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擔任代課老師,並答應給她工錢五十塊。電影的故事結構極為簡單,只有一條發展線,起點是其中一個學生因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參加運動會了,魏敏芝硬是不給人,因為她答應了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來;而另一個學生長張慧科到城裡打工去了,又失了一個學生,魏敏芝一連不見了兩個學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師交代好,於是就決定到城裡找張慧科。故事因此由農村場景轉移到城裡去,展開了魏敏芝尋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簡單,但所探討的問題卻極為沉重。首先,電影帶出了一班純真的農村兒童,他們沒見過世面,在農村里受教,這裡有一點很有趣,他們學的東西就是“抄課文”,這還是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會問:“這樣除了練字外,還能學到些甚么更實質的東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師的學歷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課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五一十地抄錄,這就算一節課了。這讓我難以想像,我們平時修的科目加上課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師都經過極為嚴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憑開課,師資優良,因此對於影片中的高老師的封建式教育覺得極之迂腐,但這或許就是電影所要反映的一個問題:農村教師的學歷不足。而讓只有十三歲的魏敏芝來當代課老師,這個問題也就更顯而易見了。況且,以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來帶一班學生是不合理的,出了問題難以應付,而本身就會引出更多的問題來,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沒錢乘公車出城去,因此領著一班學生去搬磚塊賺取車費,這就是一個問題。
可見在當時舊社會錢對人們來說是非常貴重的。當時魏敏芝為了那50塊錢,不惜去茫茫人海中找一個學生,就是為了高老師的話,一個都不能少。另外,影片所勾勒出來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國大陸那種習慣成自然的上下級身份,即使是對一個鄉村來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電視台要見台長,那個接待處的女職員對她說話的口氣和態度就表明了就種社會階級性,城裡人瞧不起鄉下人,這活龍活現就是大陸社會上下級的例子。以前到內地我就有這樣的一種經驗,我們向一個蹲在路邊的“公安”問路,他蹲著抽他的煙,完全把我們當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點是去廁所要收錢,而那個看門口的人口氣又大,沒錢滾開的嘴臉讓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覺得這種現象十分可笑嗎?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說:“我們是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有資源,有人口,八億或者十億,能夠同心協力的話,我們在亞洲的情況,哪裡會不及日本?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的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人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跳不出醬缸的範圍。年代久遠下來,使我們多數人喪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氣,一切事情只憑情緒和直覺反應,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為價值,都以醬缸里的道德標準和政治標準為標準。因此,沒有是非曲直,沒有對錯黑白。在這樣的環境裡,對事物的認識,很少去進一步地了解分析。”這種“醬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國人共有的弊病,從這部電影裡你就能領教不少,或者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領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國社會如今的怪誕,可去圖書館找專著來研讀,可到研究所聽講師的漫長的講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華的小說《兄弟》,那種中國社會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的光怪陸離,在這本小說中一露無遺。有些觀眾不想在此談中國社會問題,這種問題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給大學的社會系去深討吧。我們說到電影,電影是以一種紀錄的形式呈現社會上的各形各色的問題,像我們身上的第三隻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一個都不能少》十分簡單,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眾所能發現的。影片的結局是個好的結束,魏敏芝的尋人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得到了許多捐獻,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於麻木,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有無數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
紕漏評說
好歸好,缺點也應該提一提,《一個都不能少》其實也有和其優點一樣明顯的不足之處。電影的名字是“一個都不能少”,但後面的情節展開卻似乎與這個主題有出入了。為了尋找這個唯一“逃逸”的調皮搗蛋鬼張慧科,魏敏芝竟然把一大幫子孩子都撂下不管了!就算孩子們能聽話,能理解小魏老師的苦衷,能保證安靜待一段時間。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真的能管住自己嗎?有誰能保證在他們中間就沒有另外一個張慧科?為了“一個”,而丟了更多,這是不是捨本逐末了?照這樣的思路發展下去,那後果就顯得荒唐了。只怕始終未能顯身的老高高老師不知道還能不能在家坐得住?他“一個都不能少”的夙願將不能實現了。看來,在這個影片中,要么是魏敏芝本人年齡太小,考慮問題不周全;要么就是導演思慮欠妥當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導演將錯就錯,完全把自由交給演員掌控,導演不參與具體的細節,而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放眼整箇中國鄉村教育的現狀:教師資源的嚴重匱乏,致使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以自己特有的幼稚的想法和行為詮釋了一個振聾發聵的時代話題(不是主題)——藍天下,眾生平等,鄉下孩子和城裡孩子一樣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NOT ONE LESS! 影片還有一個需要商榷的地方就是魏敏芝尋找張慧科的初衷,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說“並不崇高”,她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掙50元的帶課費而已,從這一點來看,對魏敏芝的行為就不能進行拔高分析。過度的評價顯然超出了影片本身所承載的能力的範圍。但歸根結底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張藝謀對中國偏遠鄉村的教育現狀的披露是有力度的,與落後的教育同步是落後的經濟和落後的觀念。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均衡,城鄉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這是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永恆的傷痛!
張藝謀導演電影作品
片名 | 拍攝時間 | 主演 |
《紅高粱》 | 1986年 | 姜文、鞏俐 |
《代號美洲豹》 | 1989年 | 葛優、鞏俐 |
《菊豆》 | 1991年 | 鞏俐 李保田 李緯 張毅 鄭建 |
《大紅燈籠高高掛》 | 1992年 | 鞏俐,LiGong,周琦,曹翠芬,何賽飛,孔琳,馬精武 |
《秋菊打官司》 | 1992年 | 鞏俐,LiGong,劉佩琦,戈治均,雷恪生 |
《活著》 | 1994年 | 葛優、鞏俐 |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 1995年 | 鞏俐、李保田 |
《有話好好說》 | 1997年 | 姜文、李保田、瞿穎 |
《一個都不能少》 | 1999年 | 張慧科,魏敏芝 |
《我的父親母親》 | 1999年 | 章子怡、孫紅雷、鄭昊 |
《幸福時光》 | 2000年 | 趙本山、董潔 |
《英雄》 | 2003年 | 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甄子丹、章子怡 |
《十面埋伏》 | 2004年 | 章子怡、劉德華、金城武、宋丹丹 |
《千里走單騎》 | 2005年 | 高倉健 |
《滿城盡帶黃金甲》 | 2006年 | 周杰倫、鞏俐、周潤發、劉燁 |
《三槍拍案驚奇》 | 2009年 | 孫紅雷、倪大紅、小瀋陽、毛毛丫蛋 、王小華、 程野 |
歷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一屆 《紅色娘子軍》 | 第二屆 《李雙雙》 | 第三屆 《吉鴻昌》、《淚痕》、《小花》 | 第四屆 《廬山戀》、《天雲山傳奇》、《七品芝麻官》 | 第五屆 《喜盈門》、《鄉情》、《白蛇傳》 | 第六屆 《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 | 第七屆 《咱們的牛百歲》、《十六號病房》、《不該發生的故事》 | 第八屆 《高山下的花環》、《人生》、《紅衣少女》 | 第九屆 《咱們的退伍兵》、《少年犯》、《日出》 | 第十屆 《芙蓉鎮》、《血戰台兒莊》、《孫中山》 | 第十一屆 《紅高粱》、《老井》、《原野》 | 第十二屆 《春桃》、《寡婦村》、《共和國不會忘記》 | 第十三屆 《開國大典》、《本命年》、《巍巍崑崙》 | 第十四屆 《焦裕祿》、《龍年警官》、《老店》 | 第十五屆 《大決戰》、《周恩來》、《過年》 | 第十六屆 《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 第十七屆 《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校》 | 第十八屆 《被告山槓爺》、《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 第十九屆 《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 第二十屆 《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 第二十一屆 《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 第二十二屆 《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十三屆 《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 第二十四屆 《生死抉擇》、《漂亮媽媽》、《芬芳誓言》 | 第二十五屆 《25個孩子一個爹》、《大腕》、《法官媽媽》 | 第二十六屆 《衝出亞馬遜》、《英雄》、《鄧小平》 | 第二十七屆 《手機》 | 第二十八屆《張思德》 | 第二十九屆 《集結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