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文簡介
作者:莊子類型:哲學論文
成文時間:戰國時期
作者小傳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曾做蒙漆園吏,生活的年代大約與孟子同時或稍後。莊子推崇老子學說,反對儒、墨,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世把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師承於老子,且發展了老子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莊子消極地逃避現實政治,追求個人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和屈原的《離騷》並稱“莊騷”,共同構成我國文學的浪漫主義的源頭。其文“深於比興”、“深於取象”,善於運用形象說理。它“寓言十九”,文采繁富,汪洋辟闔,儀態萬方。它以奇特的想像,崢嶸的議論,恣肆的文風和新奇的取喻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對中國散文藝術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今存《莊子》一書,是莊子和他的門人後學所著文章的纂輯。一般認為,現存《莊子》32篇中, 《內篇》7篇是莊周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則摻雜了莊子後學的作品。但從總體上看,《外篇》和《雜篇》的基本觀點和《內篇》是一致的,大體上反映了莊子的思想。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 ,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么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麼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手觸肩頂、足踩膝抵等各種動作,牛的骨肉分離所發出的砉砉響聲,還有進刀解牛時嘩啦啦的聲音,都無不符合音樂的節奏,與《桑林》舞的節拍,《經首》曲的韻律相和諧。
文惠君說:“啊,妙極了!你的技術怎么會高超到這個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出了技術的範圍。開始我宰牛時,見到的都是整體的牛,三年之後,就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我宰牛時全憑心領神會,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視覺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還在運行。按照牛的生理結構,把刀劈進筋骨相連的大縫隙,再在骨節的空隙處引刀而入。因為完全依照牛體的本來結構用刀,即便是經絡相連、筋骨交錯的地方都不會碰到,何況那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經19年了,宰過的牛也有幾千頭,可是刀刃還像剛開口的時候一樣完好無缺。牛的骨節間有縫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刀刃的活動肯定有足夠的餘地。所以這把刀用了19年還像剛開口時一樣。雖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手,依然惶懼警惕,目光盯住此處,動作放慢。動刀雖然很輕,整條牛卻嘩啦一聲立刻解體了,就像泥土被傾倒在地上一般。我提刀站起,環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乾淨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公文軒看見右師而吃驚地說,“這是什麼人?為什麼只有一隻腳?這是自然生成的,還是人為的呢?”接著又說:“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自然造就他時就是使他只有一隻腳。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賦予的,由此可見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為的。”
草澤中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並不希求被豢養在籠子里。在籠子裡縱然很神氣,但並不快樂。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弔唁,號哭了三聲就走。
弟子問:“他不是老師的朋友嗎?”
回答說:“是的。”
“那么,弔喪像這樣子行嗎?”
秦失說:“可以。原先我以為老聃是我所認為的那個人,現在知道不是。方才我進去弔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兒子一樣;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親一樣。他之所以招來這樣的弔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弔唁而去弔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況。這種情況是背棄自然,給世俗感情推波助瀾,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於自然。古時候稱這種做法是違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罰。一個人偶然來到世間,這是他順時而生,偶然離去了,這是他順時而死。安於時運而順應自然,一切哀樂之情就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稱此為自然的解脫。”
脂膏在作為燭薪燃燒後就燒盡了。火種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
影響與傳播
本文節選自《莊子》。《養生主》是其中的第三篇。“養生主”的意思是養生的主要關鍵。文章旨在說明養生之道。作者認為,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中,要順應自然之道,把它作為處世的常法。不要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為惡而遭受刑辱,要善於避開一切矛盾、是非,“以無厚入有間”,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這樣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這樣的養生之道,實際上是從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思想發展而來,反映了莊子企圖迴避矛盾的思想,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
這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曾給後世處在危亂時代的人們或悲觀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禍的行為上以精神安慰,無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療法。但“庖丁解牛”的故事本身卻有著積極的唯物的思想,也給後人以深刻的啟迪,由此也產生了“遊刃有餘”,“躊躇滿志”等膾炙人口的成語,一直沿用至今。其文章汪洋恣肆,故事說理性強,想像豐富,為世代人民所喜愛。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歷來註解極多,今通行本有晉郭象注、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專家點評
在莊子看來,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頭,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像筋骨碰壞刀刃那樣有害於刀刃一樣,對於人自身有損害。因此,為了保全性命不受損害,人應該“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學會在矛盾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就像解牛一樣,只要刀刃沿著筋、骨的縫隙間遊動,不要碰著筋腱和骨頭,就會保持鋒利,不被損傷變鈍。這就是莊子所宣揚的養生之道和處世哲學。顯然這種思想是消極的,但“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本身卻有著積極的唯物的思想意義。庖丁解牛為什麼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呢?原因在於“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規律性。牛體有它天然的結構,庖丁從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和掌握了它的結構,因此解起牛來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韻律。這豈不是說明要熟練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規律性嗎!庖丁剛開始解牛的時候,“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已經掌握了牛體的結構;經過長達十九年的實踐,終於達到了“遊刃有餘”的境界。這一發展過程充分說明要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必須經過長期認真的實踐過程。在技術極為純熟以後,庖丁解牛時仍然不敢掉以輕心,他“每至於族,見其難為”,就“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寫庖丁解牛的情況,分別用觸、倚、履、踦來表現手、肩、足、膝不同部位的不同動作,用“砉然”、“ 然”、“ 然”來表現聲音大小不同的細微差別,用詞準確,描寫精當。其他如寫解牛之聲“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 乃中《經首》之會”, 寫庖丁解牛之後“提刀而立”“躊躇滿志”的神態,更顯得揮灑自如,引人入勝,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文章的結構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它由六段組成,第一段為全文的綱領,總論養生之道。以下四段分別講述四個寓言故事。最後一段以薪盡而火傳為喻,總結全文,進一步說明順應自然之道即為養生之要這一中心。這種獨具特色的連環式的結構,是《莊子》所特有的。
相關詞條
莊子;哲學論文;戰國;寓言故事;《莊子》;文學;哲學相關資料
《莊子》;《莊子評傳》;《莊子傳》詞條分類
莊子;哲學論文;戰國;寓言故事;《莊子》;文學;哲學;世界歷史名文;傳世經典文學溫瑞安作品
“金古梁溫”在武俠小說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溫瑞安是台灣大學中文系肄業。有小說、詩、散文、評論各類著作100多種,溫瑞安小說的語言十分獨特,詩畫意境突出,奇句頗多,大處描繪深微激越,飛揚跋扈,細微處曲盡人意又輕巧尖新,姿態百出,極峰迴路轉之筆。賅而言之,是詩味極濃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