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解釋
1.涯:邊際,極限。2.知(zhì):知識,才智。
3.隨:追隨,索求。
4.殆:危險,這裡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5.已:此,如此;這裡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6.近:接近,這裡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7.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8.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9.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10.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11.庖(páo):廚房。“庖丁”即廚師。一說“庖”指廚師,“丁”是他的名字。為(wèi):替,給。文惠君:舊說指梁惠王。解:剖開、分解。
12.觸:接觸。
13.依:靠。
14.履:踏、踩。
15.踦(yǐ):用膝抵住。
16.砉(huā)然:皮肉分離的聲音。向(向):通作“響(響)”,聲響。“向(響)然”,多種聲音相互回響的樣子。
17.奏:進刀。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聲音。
18.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樂的節奏。
19.桑林:傳說中的殷商時代的樂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樂曲伴奏的舞蹈。
20.經首:傳說中帝堯時代的樂曲名。會:樂律,節奏。
21.嘻(xī)(xī):“嘻”字的異體。
22.蓋:通作“盍”,講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說為句中語氣詞,讀如“蓋”。
23.釋:放下。
2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規律。
25.進:進了一層,含有超過、勝過的意思。乎:於,比。
26.神:精神,心思。
27.官:器官,這裡指眼。知:知覺,這裡指視覺。
28.天理:自然的紋理,這裡指牛體的自然結構。
29.批:擊:郤(xì):通作“隙”,這裡指牛體筋腱骨骼間的空隙。
30.道:同“導”,循著。窾(kuǎn):空,這裡指牛體骨節間較大的空處。
31.因:依,順著。固然:牛身體本來的結構。
32.技(zhī):通作“枝”,指枝脈。經:經脈。“技經”指經絡結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連線很緊的地方。未:不曾。嘗:嘗試。
33.軱(gū):大骨。
34.歲:每年。更(gēng):更換。
35.族:眾;“族庖”指一般的廚師。
36.折:斷;這裡指用刀砍斷骨頭。
37.發:出,這裡指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硎(xíng):磨刀石。
38.閒(jiàn):縫,間隙;這個意義後代寫作“間”。
39.恢恢:寬廣。遊刃:運轉的刀刃。
40.族:指骨節、筋腱聚結交錯的部位。
41.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42.謋(huò):牛體分解的聲音。
43.委:堆積。
44.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滿足了心意。
45.善:這裡講作擺弄、擦拭的意思。
46.養生:其後省中心語,意思是“養生之道”。
譯文
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么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麼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手觸肩頂、足踩膝抵等各種動作,牛的骨肉分離所發出砉砉響聲,還有進刀解牛時嘩啦啦的聲音,都無不符合音樂的節奏,與《桑林》舞的節拍,《經首》曲的韻律相和諧。文惠君說:“啊,妙極了!技術怎么會高超到這個地步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出了技術的範圍。開始我宰牛時,見到的都是整體的牛,三年之後,就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我宰牛時全憑心領神會,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視覺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還在運行。按照牛的生理結構,把刀劈進筋骨相連的大縫隙,再在骨節的空隙處引刀而入。因為完全依照牛體的本來結構用刀,即便是經絡相連、筋骨交錯的地方都不會碰到,何況那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經19年了,宰過的牛也有幾千頭,可是刀刃還像剛開口的時候一樣完好無缺。牛的骨節間有縫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刀刃的活動肯定有足夠的餘地。所以這把刀用了19年還像剛開口時一樣。雖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盤結的地方,看到它很難下手,依然惶懼警惕,目光盯住此處,動作放慢。動刀雖然很輕,整條牛卻嘩啦一聲立刻解體了,就像泥土被傾倒在地上一般。提刀站起,環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乾淨收藏起來。”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么只有一隻腳呢,是天生只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只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裡。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弔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么弔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的。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弔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裡,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題解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聖人不凝滯於事物,與世推移,以游其心,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東西。但是,莊子想要表達的可不止這些。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不存認知的可能,一是順其自然的心境,本文字裡行間表面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
評註
本文節選自《莊子·養生主》是其中的第三篇。“養生主”的意思是養生的主要關鍵。文章旨在說明養生之道。作者認為,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中,要順應自然之道,把它作為處世的常法。不要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為惡而遭受刑辱,要善於避開一切矛盾、是非,“以無厚入有間”,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這樣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這樣的養生之道,實際上是從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思想發展而來,反映了莊子企圖迴避矛盾的思想,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
這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曾給後世處在危亂時代的人們或悲觀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禍的行為上以精神安慰,無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療法。但“庖丁解牛”的故事本身卻有著積極的唯物的思想,也給後人以深刻的啟迪,由此也產生了“遊刃有餘”,“躊躇滿志”等膾炙人口的成語,一直沿用至今。其文章汪洋恣肆,故事說理性強,想像豐富,為世代人民所喜愛。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歷來註解極多,今通行本有晉郭象注、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莊子的思想秉承於老子,片面的說他消極是不科學的,縱觀莊子的思想是唯心的,並且始終貫徹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境界。應該說他是非積極非消極的一種狀態,這和老子說的道很類似,以自然無為的態度迎合亂世。萬事以自然為行為準則,若一個人對某件事積極或踴躍的行動,那么他是有欲望有所求的這和老子的思想是背到而馳的。
分析
在莊子看來,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頭,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像筋骨碰壞刀刃那樣有害於刀刃一樣,對於人自身有損害。因此,為了保全性命不受損害,人應該“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學會在矛盾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就像解牛一樣,只要刀刃沿著筋、骨的縫隙間遊動,不要碰著筋腱和骨頭,就會保持鋒利,不被損傷變鈍。這就是莊子所宣揚的養生之道和處世哲學。顯然這種思想是消極的,但“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本身卻有著積極的唯物的思想意義。庖丁解牛為什麼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呢,原因在於“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規律性。牛體有它天然的結構,庖丁從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和掌握了它的結構,因此解起牛來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韻律。這豈不是說明要熟練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規律性嗎!庖丁剛開始解牛的時候,“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已經掌握了牛體的結構;經過長達十九年的實踐,終於達到了“遊刃有餘”的境界。這一發展過程充分說明要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必須經過長期認真的實踐過程。在技術極為純熟以後,庖丁解牛時仍然不敢掉以輕心,他“每至於族,見其難為”,就“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寫庖丁解牛的情況,分別用觸、倚、履、踦來表現手、肩、足、膝不同部位的不同動作,用“砉然”、“然”、“然”來表現聲音大小不同的細微差別,用詞準確,描寫精當。其他如寫解牛之聲“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寫庖丁解牛之後“提刀而立”“躊躇滿志”的神態,更顯得揮灑自如,引人入勝,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文章的結構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它由六段組成,第一段為全文的綱領,總論養生之道。以下四段分別講述四個寓言故事。最後一段以薪盡而火傳為喻,總結全文,進一步說明順應自然之道即為養生之要這一中心。這種獨具特色的連環式的結構,是《莊子》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