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經肯綮

技經肯綮釋為正好切中事物的關鍵,出自莊周 《庖丁解牛》 。

基本信息

技經肯綮 jī jīng kěn qìng
解釋:正好切中事物的關鍵
出處:莊周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另: 今人在解讀《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一句時,對“技經肯綮”的理解,往往多依俞樾的說法,認為上古時“技”、“枝”通用,而解其為“枝脈”;“經”解為“經絡”,認為“經絡相連之處,亦必有礙於遊刃”①。由於六十年代以來在古漢語教學領域影響較大的由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也從此說,這影響到現在所有的大、中學語文教材在選此文時無一例外的也採用了這種說法,故使這種解釋根深蒂固,影響極為廣泛。
查有關資料可知,俞樾是在否定東晉郭象的說法(後世的郭慶藩也採用相同的說法)的基礎上提出他的觀點的。而依郭象之說,他認為“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一句應理解為“技之妙也,常遊刃於空,未嘗經概於微礙也”②。唐代的成玄英在註疏時,對此說又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夫技術之妙,遊刃於空,微礙處當未曾經,大骨理當不犯”③。按他們的說法,“技”當為“技術”講,“經”當為“經過”講,“肯綮”指小的障礙處。由於此說語焉不詳,且多有遷強之處,故後人多不採用。
但如果我們聯繫上下文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無論是俞樾的說法,還是郭象的說法,其實都是有可取之處的。這就是郭說對“技經肯綮之未嘗”一句的理解,從整體上來說,是正確的,但具體到“技經”二字,則完全不可取。而俞說將“技”解為“枝”是正確的,但卻將“技經”理解為“經絡”則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我們知道,經絡是“中醫指人體中運行營養氣血,溝通藏府表面,統一機體內外的一個系統。④”換句話說,就是“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聯繫全身、運行氣血的通路。⑤”但對這個通道,只是見諸於中醫的理論與診治的實踐,不僅不能通過實證的方法觀察到,即使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科學家也只能藉助於一些尖端的儀器和一些對殊手段間接證明它的存在。經絡實際上現代人體科學方面的待解之謎,它有待於人類的進一步的認識和研究。這也就是說,單就解剖學方面而言,它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俞樾之“經絡相連之處,亦必有礙於遊刃”的說法,又能從何談起呢?所以仲兆環等註譯的《南華經》在解讀此句時,就反對俞樾的說法,認為“‘經絡’究竟如何有礙於行刀,亦無解剖學之依據”⑥,但此書也並未對“技經”二字做出確切的解釋,而只是籠統地將“技經肯綮之未嘗”一句解讀為“我的刀從不去碰筋骨盤結的地方”,根本上說來,還是郭氏的就法。
那么,“技經肯綮”到底如何解釋才合理呢?我們認為,“技經”和“肯綮”實際上應該是互文。“技”采俞氏之說,當通為“枝”字,但應解讀為除大骨之外的其它骨頭,“經”字,依《史記·田單列傳》中“遂經其頸於樹枝”一句,可知“經”字在上古可當“系”講,故由此引申可訓為“結合”之意,故其與“綮”字當為同意。“技經肯綮”的意思就是“小的骨頭的結合處及其與肉的結合處”,“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這一句的意思就是“(我在運刀時)即使是牛身上那些小的骨頭的結合處及其骨頭與肉的結合都不曾碰到,何況是牛身上大骨頭(的那些地方)呢?”所以“技經肯綮”指的應當就是下文“彼節者有間”一句中“節”,“技經肯綮之未嘗”的真正原因就在於“彼節者有間,而其刃者無厚”。
這裡順帶說一句,出自此句的“肯綮”一詞,後多用於比喻事理的要害或關鍵,但就原文而言,這個比喻義並不是很恰當的。因為對庖丁而言,他解牛時真正的要害與關鍵的地方應當是“每至於族”中的“族”,在庖丁看來,這才應當是筋骨盤根錯節的地方。
註:①見俞樾《諸子平議》;
②見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經註疏》(宗教出版社);
③同上;
④見《辭源》(1979年版);
⑤見《辭海》(1979年版);
⑥見仲兆環等註譯《南華經》(安徽人民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