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鄒忌不如徐公美,但是妻、妾、客都哄他,徐公不如他美,鄒忌朝思暮想尋找讚美自己的原因。然後以小悟大,將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國家大事用類比和聯想的方式聯繫起來,規勸君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齊國得以聲名遠揚,然後在朝廷上征服了他國。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基本信息

《鄒忌諷齊王納諫》本文書影
《戰國策》主要記載當時謀臣策士的言論計謀和遊說活動,反映了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鬥爭形勢社會面貌。其思想內容較為駁雜,主要體現了縱橫家思想傾向。全書以“記言”為主,文思開闊,氣勢恢宏,辭采富麗,形象鮮明。對後代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名文簡介

作者:劉向
類型:記敘文
成文時間:西漢末年

作者小傳

《戰國策》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著作,作者不詳。一般認為該書是西漢成帝時,劉向根據戰國末年縱橫家的著作整理編輯而成。《戰國策》一共33篇,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排列,定名為《戰國策》,遂沿用至今。具體包括東、西周各1篇,秦5篇,齊6篇,楚、趙、魏各4篇,韓、燕各3篇,宋、衛合為1篇,中山1篇。

原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劉向頭像
鄒忌修八尺有餘(1),而形貌昳麗(2)。朝服衣冠,窺鏡(3),謂其妻曰:“我孰與(4) 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6),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熟視(7) 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8)。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9);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10),曰: “臣誠知(11) 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12)。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13)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14) 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15),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16),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17);期年(18) 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19)。此所謂戰勝於朝廷(20)。

注釋

《鄒忌諷齊王納諫》春秋戰國·人形雙燈
(1) 鄒忌:齊人,以善於鼓琴事齊威王,曾做齊相,封成侯。修:長。這裡指身高。八尺:這裡是指周尺。周制一尺約合今制七寸弱,八尺約為今市尺五尺六寸,公制一米八六。(2)逸瀟灑。(3)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窺鏡:照鏡。窺:從小孔或縫隙里看。這裡是對著鏡子觀察的意思。(4) :疑問代詞,誰,哪個。“孰與”連用,表比較、選擇。(5) 美甚:美得很。及:比得上。(6) 旦日:明日。(7) 熟視:仔細地端詳。(8) 弗如遠甚:即差得太遠,遠遠不如。(9) 美我:認為我美。美:用作動詞,意思是“認為美”。私我:偏愛我。(10)威王:即齊威王,田氏,名因齊,一作嬰齊,齊國國君。前356-前320年在位。(11) 誠知:確實知道。(12) 以:以為。皆以美於徐公:都說我比徐公漂亮。“以”下承上而省略“臣”字。(13) 宮婦:指威王宮中侍妾一類人。左右:指威王身邊的近侍之臣。(14) 蔽:蒙蔽。王之蔽:指威王所受的蒙蔽。(15) 面刺:當面指責。過:過失,錯誤。(16) 謗議:背後進行批評議論。市朝:泛指公共場所。(17) 時時:往往,常常。間CI!J%K:間或,斷斷續續。進:指進諫。(18) 期年:一周年。(19) 朝於齊:到齊國去朝拜齊王,表示齊的盟主地位。這裡所謂“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的局面,只是作者理想中的境界,並非真實情況。此屬“誇飾非實”的策士之辭,不可信以為真。(20)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敵人。也就是說:身在朝廷,不必用兵,就可以打敗別國,取得勝利。這是作者在篇末所下的論贊之語。

譯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春秋戰國武士復原圖
鄒忌身高八尺有餘,體格相貌清朗俊美。早晨,鄒忌穿戴完畢,鏡前照了照,對妻子說:“你看我與城北的徐公誰更漂亮?”他的妻子應聲答道:“您太漂亮了,徐公怎能和您相比呀!”城北的徐公,他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鄒忌一思量,懷疑自己未必比徐公美,因而又問他的妾,說: “我跟徐公,哪個漂亮?”他的妾也不加思索地說: “徐公哪裡比得過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地來,敘談之中,鄒忌問客人說:“我與徐公,誰漂亮?”客人答道:“徐公漂亮,您比徐公更漂亮!”過了一天,徐公來到這裡,鄒忌端詳許久,自以為自己不如徐公長得美,而後又臨鏡自觀,更覺得自己差得遠。晚上,鄒忌躺在床上,琢磨近日發生的事情,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雖然我長得不及徐公美:而我的妻子誇耀我,這是出於私情偏愛,妾來奉承我,這是懼怕我疏遠她;客人討好我,這是為了從我這裡得到好處。”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威王,進諫說:“臣下實在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由於臣下的妻子偏愛臣下,臣下的妾畏懼臣下,臣下的客人有求於臣下,所以臣下被說成是比徐公還要漂亮的人。當今,齊國方圓千里,大小城池一百二十多座,宮中嬪妃侍從沒有一個不效忠於您的,朝廷中大小官吏沒有一個不敬畏您的,國境之內,事無巨細,沒有一件不求助於您的,如此說來,您所蒙受的蔽害也真夠嚴重的了。”威王聽後,恍然大悟,稱讚道:“說得好!”並立即頒布命令:“不論在官在民,凡是能夠敢於當面指摘我的過失的,授上等獎賞:通過上書揭發我的錯誤的,授中等獎賞;能夠在民間或朝廷中對我評頭品足、諷刺議論而又傳入我的耳中的,授下等獎賞。”命令一發出,群臣活躍起來,紛紛面君批評時政,陳說利弊。進諫的人從王宮大門出出進進,就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後,來進諫的人已經斷斷續續,不像當初那樣接踵而來了。一年以後,雖然有人還想進諫,可是已經沒什麼可說的了。後來,燕、趙、韓、魏四國的國王聽說齊威王治國有方,都來依附於齊國。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都來朝拜齊國。這就是所謂的“在朝廷上打敗敵人”。

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朝服衣冠(穿戴,名詞作狀語)
吾妻之美我者(以……為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私我也(偏愛,形容詞作動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名詞作狀語)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動詞使動用法)
【古今異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古意常用:委婉勸說/今義常用:諷刺)
鄒忌修八尺有餘(古意常用:長,高/今義常用:修理)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古意常用:偏愛/今義常用:指私人的、私家的)
面刺寡人之過者(古意常用:指責/今義常用:扎入或穿透)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古意常用:身邊伺候的人,近臣/今義常用:左面和右面)
今齊地方千里(古意常用:方圓/今義常用:指方形,一種形狀)
明日,徐公來(古意常用:第二天/今義常用:今天的下一天)
【通假字】
1“孰”通“熟”:仔細。例如:徐公來,孰視之。2“有”通“又”。例如:鄒忌修八尺有餘。

賞析

該本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讚美自己的因為,並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大事有機地聯繫起來。由自己的“敝”,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敝甚”,充分顯示了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畫鄒忌的身材相貌,作為他自美和被別人讚美的基礎。“窺鏡”“自視”,刻畫出他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於和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後“弗如遠甚”的自知之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暮寢而思之”是故事的轉折和深入,鄒忌經過冷靜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讚美自己的原因,由自身想到國家,準備以此為喻去諷諫齊王。
第二部分,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這是文章的中心,分為兩層。第一層,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第二層,拿齊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些都與鄒忌的處境相同。這樣從自己的生活小事類推到國家大事,說明齊王處於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受到的蒙蔽也最深。
第三部分,寫齊王納諫及其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然後分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寫出納諫後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齊王納諫的深遠意義。

影響與傳播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一》。題目是後人根據內容加的。
文章意在說明身居高位的君主應該虛心納諫,廣開言路。它用巧妙的比喻,使齊王從發生在鄒忌自己身上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中受到啟發,了解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懂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因而廣開言路,修明政治,使齊國得以迅速發展。有些道理一直延用至今。

專家點評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金虎
文章起筆就點出鄒忌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美男子。接著通過鄒忌“朝服衣冠,窺鏡”的動作和“窺鏡而自視”兩個細節描,逼真地表現出他最初的自滿和見到徐公仔細比較後自愧不如的心理狀態。鄒忌的反覆詢問,表明他並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美於徐公;在妻、妾、客的同聲讚譽之下,他也沒有得意忘形,還能實事求是,得出正確的判斷。更可貴的是,鄒忌通過思考妻、妾、客眾口一詞的原因,體會到直言之難,由此悟出深刻的道理,看到了國君除蔽納諫、改革政治的必要。這就自然地引出寫身居相位的鄒忌巧妙地運用切身體驗過的生活瑣事啟發齊王,使齊王感到被諂臣包圍的危險,因此下令大開言路。最後交待齊王鼓勵進諫後的情形結果,從而得出“戰勝於朝廷”的結論。由於作者調動多種藝術手段著力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因此鄒忌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都給我們留下氣度不凡的深刻印象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銅鳩柱房屋模
文章結構嚴謹,層次井然,敘事簡明,邏輯嚴密,行文錯綜有致,有較強的感染力。鄒忌前後三問,內容相同,只在文字上略有變化,不但毫無重複之感,還有力突出了鄒忌不自信的心理。妻、妾、客的回答內容也基本一致,作者卻能夠在儉省的筆墨中表現出其中微妙的差別妻子的回答帶有明顯的袒護: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 三字, 顯得感情較為平淡;客的回答就更加平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人的語調有差別,正反映出三人和鄒忌不同的關係和感情;而鄒忌也正是由此體會出這些對於正確判斷的影響。齊王回答鄒忌時只有一個字:“善”,這既表現了他的從諫如流,又顯示出他地位尊貴和神態莊重。鄒忌向齊王進諫的那段勸說之詞,比喻巧妙,以小見大,入情入理,步步進逼,堪稱一篇短小精悍的說理文。總之文章措辭委婉,情節生動,語言極富個性,很有特色。像用“門庭若市”形容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已經成為眾口相傳的成語
實踐證明,國君能虛心納諫,據此推行正確的政治主張,隨時調整治國的策略,就能使國家強大;反之,喜好臣下阿諛奉承,偏聽偏信,則會使國家衰敗。作者獨具慧眼地選擇了除蔽納諫這個主旨,並且用生動形象的手法加以表現,確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完美的優秀歷史散文

相關資料

《劉向評傳》;《劉向傳》;《西漢名人百傳》

詞條分類

劉向;記敘文;西漢;《戰國策》;文學;歷史;世界歷史名文;傳世經典文學

相關知識

一、作者作品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集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於鬥爭的行為。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誇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遊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國策》長於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戰國策》是一部重要的國別體史書。
二、背景材料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併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湧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說於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延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至於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於史無考。
三、助讀材料
1.劉向論《戰國策》之成書
所校中《戰國策》書,中書余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輔,除復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誤脫為半字,以“”為“肖”,以“齊”為“立”,如此字者多。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
──劉向《戰國策·序》
2.《戰國策》之評價
《戰國策》所載,大抵皆縱橫捭闔譎狂相輕傾之說也。其事淺陋不足道,然而人讀之,則必向其說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辭之勝移之而已。──李叔文《書〈戰國策〉後》
《戰國策》之文章具有時代特點,其辯麗恣肆之文風,雄雋華瞻之文采,正是那縱橫捭闔時代特點的體現,於文辭語言之運用方面達到新水平。其影響後代文學者至大,特別是對辭賦、駢體文的產生起著促進作用
──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先秦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3.《史記》關於鄒忌事跡的記載
騶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須臾,王鼓琴,騶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語音。”騶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騶忌子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見之曰:“善說哉!髡有愚志,願陳諸前。”騶忌子曰:“謹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毋離前。”淳于髡曰:“膏棘軸,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膠昔乾,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自附於萬民。”淳于髡曰:“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淳于髡曰:“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說,畢,趨出,至門,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語之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號曰成侯。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4.《古文觀止》評本文
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古文觀止》評語
四、讀《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吳小如)
《鄒忌諷齊王納諫》載於《戰國策·齊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戰國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間的古書。它主要記錄了戰國時代以縱橫家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論、外交辭令和政治主張等等,同時也記載一些歷史事實。其中歷史記載部分有些是民間傳說,並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縱橫家的遊說之辭中還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之類,屬於我國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從文學角度看,它們的藝術性是很突出的;但作為歷史看,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實性就頗值得研究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田因齊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群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於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於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於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並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於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過去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我不大同意。我以為,毋寧說它近於浪漫主義還更為確切些。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並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後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於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鄒忌對齊威王敢於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後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裡鑽了出來,並且敢於現身說法去規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我以為,鄒忌的窺鏡自視,與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獻媚,這種種細節都是虛構的,不是《戰國策》的作者就是鄒忌本人編造出來的。它的性質與《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故事基本一樣,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話或民間故事為題材;而鄒忌則是以自己為主人公,對齊威王現身說法,使人讀了更覺親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規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著把他的故事敘述完畢,然後接下去再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目前的這種寫法,是作者故弄狡獪,把虛構的情節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敘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後在敘述以後驟接“於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誇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如果我們了解《戰國策》的性質,知道它並非全部歷史實錄而羼有不少虛構成分,就比較容易體會出這篇文章的構思,也能接受我的這個構想了。
文章的後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誇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後,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聖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誇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越性和有效後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麼樣子。至於齊威王的政績,作者並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治者從諫如流的態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寫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後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後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致,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於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於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後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徵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後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說,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後人借鑑的地方。
此外,這篇文章在敘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敘述,對話有重複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複處,也有小小變化處。總而言之,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循,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本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對此加以變化運用,對提高寫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選自《古文精讀舉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五、《鄒忌諷齊王納諫》賞析(徐仲濤)
本文著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從開始到“欲有求於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讚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的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的男子,再通過三問三答,從妻、妾、客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中印證了鄒忌的美麗,而且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後在這一段的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於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於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靜,獨自思忖,最後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對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懼,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後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從“於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於朝廷大事”。(見《鄭堂札記》卷四)
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於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並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後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在這一部分記述中,有幾點值得注意:1.文章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2.齊王下令號召“群臣吏民”都來提意見,可是踴躍進諫者只寫到群臣而沒提到吏民。可見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實際上是不可能參與政治發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寫群臣,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政治活動的階級局限性;同時,我們不能只從“雖欲言,無可進者”,就認為威王的統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未及秦楚。燕、趙、韓、魏是戰國時期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後來都比齊國弱小。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4.最後一句“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修明內政,就能“戰勝於朝廷”。
本文篇幅不長,但完整地記敘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和威王納諫強齊兩則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寫到這樣,在技巧上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1.用設喻的方法講述道理。鄒忌勸說齊王廣開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家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後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後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有了這一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才使下文的進諫入情合理。3.語言簡練生動。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家事說到國事。寫人物,聲貌畢肖;敘事實,曲折引人;用語言,簡潔生動:如“於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省去了進諫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齊王聽了諫辭以後,只用了一個“善”字就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威王下令納諫以後,只三十來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了納諫後發生的巨大變化;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並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並且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選自黃岳洲、茅宗祥主編《中華文學鑑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六、課堂教學設計(左松良)
【設計意圖】
本文篇幅短小,沒有什麼特殊的文言現象,內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課文自然順序講解,則很難“啟憤發悱”的。我抓住一個“思”字,貫通全文,分步設定障礙,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
【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三個方面構成。1.“思”之除蔽。2.“思”之諷諫。3.“思”之驗證。
【設計實施】
1.“思”之除蔽。
[問題]鄒忌“暮寢而思之”,他“思”了些什麼?(這個問題是設定的“障礙”,學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為“私、畏、求”這個結論。一個看似容易的問題卻回答得不全面,這就調動起他們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藉此引導學生討論。)
[明確](1)“思之”的“之”指代什麼?“之”指代上文所說的事情,即受蔽過程,而不僅僅是結論。
(2)“思”受蔽過程,首先“思”的應是什麼內容?(這個問題亦是個障礙)
我們不妨構想,如鄒忌確實美於徐公,他還有必要“暮寢而思”嗎?“暮寢而思”,說明鄒忌頭腦清醒,尊重客觀事實。前面說忌“不自信,復問其妾”,即可窺其一斑。鄒忌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後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為什麼偏偏要說自己比徐公美呢?鑒於此,起疑應是首先“思”的內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並未見諸文字,這正是作者用筆經濟的地方。然後他回憶起妻、妾、客說過的話,捉摸所以對自己過譽,或偏愛,不願直言;或害怕,不敢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這應是其次“思”的內容。至此鄒忌豁然頓悟,終於得出“私、畏、求”的結論,從而除蔽,這應是“思”的原因。這樣的思路無疑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
2.“思”之諷諫。
[問題](1)以上是“思”的全部內容嗎?請說說你的看法。(這裡亦設一個障礙,學生往往會簡單地回答:是的。)
[明確]鄒忌通過“比美”,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別人直接評論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他們同自己有著各種關係。於是,他由近及遠,由家庭私事推及國家大事,以親身的感受去規勸齊王。因為個人除蔽,影響和意義太小;齊王除蔽,才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然而批“龍鱗”,逆“聖聽”,畢竟是一件冒險的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以設喻的方法諷諫,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細節都周密謀慮後,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鄒忌是怎樣諷勸齊王的呢?
[明確]鄒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勸說齊王除蔽納諫。在方式上講是設喻論證,在邏輯上是使用了類比推理。說自己,比齊王,都扣緊“私”“畏”“求”三個方面。
(3)既然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繼續和深入,為什麼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確]①避免行文上的重複;②設定懸念
3.“思”之驗證。
問題](1)鄒忌諷諫的效果怎樣?他是怎樣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齊王回答“善”,對鄒忌的一席話表示肯定和讚賞。由於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體驗去規勸齊王;由於設喻巧妙,推論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態度誠懇,一片赤誠,所以齊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2)齊王是怎樣納諫的?臣民是怎樣進諫的?齊王納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①齊王下令把進諫的方式分為三種,懸賞也分為三等。齊王不計較提意見的方式和態度,這在封建社會是罕見的。這也就是鄒忌敢於進諫的原因。顯然,他對齊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②臣民進諫分為三個階段,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重大舉措實行時的空前盛況。③結果是“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齊國修明政治,國力強盛,威望日隆,這就是納諫對外產生的影響。國外尚且如此,國內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詳寫國外的反映,國內則不著點墨,其處理之巧妙,筆墨之經濟,令人擊節讚嘆,玩味不已。
(3)第3段寫齊王納諫,第4段寫國外的反映,似與“思”聯繫不大,你的意見如何,能談一談嗎?(此處亦是“障礙”)
[明確]鄒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於深思,乃有巧妙的設喻諷諫,以至齊王欣然納諫。鄒忌並沒有建議齊王應如何去做,而是讓齊王自己去思考,因為結果早就在鄒忌的意料之中,這也正是鄒忌的高明之處。這裡雖未寫一個“思”字,卻與“思”密切相關,因為“戰勝於朝廷”的結果,正是鄒忌“思”的歸宿。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所謂思斷意續,以結果驗證了“思”的作用的深遠和意大的重大。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闡述治學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國方面同樣要深思而慎取。鄒忌成功的經驗,不是很好的借鑑嗎?
[總評]以一個“思”字串連全文,並圍繞“思”來設計問題,就像拎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教學在層次上呈現出一種流動的韻律的美,便於學生思緒順暢地流淌。羅曼·羅蘭說過:“天才免不了有障礙,障礙會創造天才。”當然這障礙指的是在人生旅途或學術研究中的困難和挫折。但我們不妨借來用在教學上。在教學上適當地設定障礙,是激疑的一種好方法,疑能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障礙能激發學生動腦解決問題的渴望。因此,我們應把它作為啟發式中的一個寶藏來加以挖掘。
課後練習答案
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鄒忌是怎樣成功地說服齊王的;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人際交往有什麼啟示。
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為例,在聽到妻、妾、客的讚美並判定與事實不符時不喜不怒,而是冷靜的分析,從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並準備以此為喻去諷諫齊王。鄒忌在諷諫齊王時,先以身設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後拿齊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些都與鄒忌的處境相似。鄒忌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這種委婉勸說的優點在於充分尊重被勸說者,盡情盡理,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所以齊王接受了意見,並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鑑這種做法,批評別人要講究方法。要既達到使對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對方使之不難堪,一定要委婉些。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孰:誰。/孰:仔細,周詳。
美:以……為美,認為……美。/美:漂亮,好看
私:偏愛。動詞/私:私情。
朝:早晨。/朝:朝見。
常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雖欲言,無可進者。”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三、本文中心
本文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群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我們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閱讀並回答問題
1、本段所寫的內容是(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是進諫的(緣起)。
2、文章第一段為什麼如此細緻地對鄒忌的外貌進行描寫?
說明鄒忌之美,為下文表現他不被別人誇獎所迷惑的性格特點做鋪墊。
3、品味鄒忌的三問,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問客:“吾與徐公孰美?”
第一問的境況是: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雖然自己容貌不差,但不夠自信的鄒忌便去詢問妻子。因此,語氣應保持疑惑但不魯莽。
第二問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應帶有疑慮,並且急於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疑慮、急切的。
第三問的背景是:“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構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客,外人,看問題可能更客觀,但問這樣的問題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問,也是試探著小聲問。
小結:這三問,看似平常,普通,問的都是“和徐公比美”問題,但由於問的對象不同,問的背景情況不同,因此問的語氣與神態都會不同。
4、品味妻、妾、客的三答:妻,情人眼裡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妾,身份地位本不高,自然會說鄒忌更英俊。客,有求於鄒忌,答得自然說鄒忌更英俊。
5、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麼呢?
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不偏聽偏信,不被別人的吹捧沖昏頭腦,時刻保持清醒,善於思考,敢於直言勸諫等。
①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②善於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③觀察事物深入細緻,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妻、妾、客的讚美動機等)。
6、第三段所寫的內容是(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是進諫的(內容)。
7、鄒忌是怎樣諷勸齊王的?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8、分析“王之蔽甚矣”這一句的表達效果:
“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9、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麼?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於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10、齊王與鄒忌有什麼相似的地方?鄒忌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齊王說明了什麼道理?
齊王和鄒忌的處境相同,鄒忌的妻子、小妾、客人和齊王的妃嬪侍從、大臣和百姓都是偏愛、敬畏或有求於他們的人,因此他們就會奉承鄒忌/齊王,而鄒忌和齊王便會被這些人所蒙蔽。這說明了若被人奉承,便必要小心不可被他人給蒙蔽了。
句子賞析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
【句解】第一次“窺鏡”自視,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逼真地再現了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於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句解】其心裡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該是充滿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妻子的回答,極贊其美,語態親昵,飽含偏愛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將此種神態、心理渲染得淋漓盡致。與後文“私我”呼應。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句解】插筆介紹徐公,說明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為鄒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現實依據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句解】鄒忌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這句話的語氣應帶有疑惑,並且急於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焦慮,急切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問語氣,表現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順從心理。與後文“畏我”呼應。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句解】鄒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懷疑。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解】客回答,因有求於人,故答語婉轉,阿諛奉承。與後文“有求於我”呼應。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句解】“窺鏡而自視”,自我感覺“弗如遠甚”。可見,由“自信”到“自慚”,心理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鄒忌美於徐公,但鄒忌並沒有飄飄然,而是在會見徐公後,又經過冷靜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謬讚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於我”。這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精神,終於看清事物的本質。這句話也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諷諫齊王的基礎。
,欲有求於我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