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五年(1082年),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詩詞正文
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
莫問台前花遠近,試看何以武陵游。
景物介紹
![百花洲](/img/2/d4e/nBnauM3X0QzNxQjNxQjNxATM4ITMxcDM4IzNwADMwAzMxAzL0Y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昔日,百花洲附近的居民多在水中植白蓮,岸旁栽楊柳;四周房舍,參差錯落,似水鄉民居。《老殘遊記》中所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主要指的就是這一帶。宋時,百花洲內建有百花台,因“百花堤”得名,又因百花堤為曾鞏(南豐先生)所建,所以亦名“南豐臺”。百花台周圍,鮮花爛漫,景色秀麗,曾鞏曾寫《百花台》詩讚美:“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采舟。莫問台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游。”到了明代,詩壇領袖李攀龍在百花洲建“白雪樓”,四面環水,設小舟往來渡客。後來明末詩人王象春又居於白雪樓,並著有《齊音》、《問山亭集》等。
歷經滄桑,如今,百花洲一帶的亭台樓舍已廢,然而景色依然秀麗。北側近臨大明湖,水光瀲灩,芙蕖映綠;西岸建有花園,四季有春,蜂飛蝶舞;南岸小橋臥波,清溪潺,柳浪聞鶯;東邊矮屋短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依然為江南水鄉風貌。
遊覽介紹
門票:免費
位置:位於南昌市中心“八一”公園內的東湖之中。
概貌
![百花洲](/img/e/044/nBnauM3XyADN3gTM4UjNxATM4ITMxcDM4IzNwADMwAzMxAzL1Y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小南湖,位於大明湖正門牌坊以南。古時水域很大,是大明湖畔的重要風景區。水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匯集而成,然後注入大明湖。
進入“八一”公園,由湖邊信步徜徉,穿過石砌雕欄的九曲橋,便踏上了風景秀麗的百花洲。在北洲翠竹掩映之下,群芳簇擁之中,有一座“水木清華館”,經常展出書畫佳作和花卉盆景,把園林藝術和書畫藝術融為一體。逶迤的柳堤,連著百花薈萃的南洲,假山之旁的冠鰲亭雄踞一角。垂柳依依的蘇堤和百花橋,連線著南洲和東洲,一扇洞開的院門,把遊人引進了幽靜的“蘇圃”。這裡原是宋朝一位不願意做官的名士蘇雲鯽的隱居之所。百花洲的南側,昔日有“曲水亭”,系濟南棋社,棋林高手多於此品茗博弈。該亭原是一座坐東朝西的三間小房,房前房後,小溪彎彎,流水潺潺,垂楊依依,有木橋渡客,亭門懸掛著清代文學家鄭板橋為亭撰寫的一幅對聯:“三椽茅屋,兩道小橋。幾株垂楊,一灣流水。”後來小房傾圮,亭主將其改在水中,形為木製敞廳,四面迴廊環繞,花格透窗,由遠處望去,翠綠叢中,猶如盛開的一朵芙蓉。仍為茶室棋社,亭門楹聯曰:“歷下亭中坐懷古,鵲華橋畔靜觀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