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摘
過去150年以來,公共感染性疾病的減少可以歸功於公共衛生措施(衛生設施和衛生保健)的改善和研製出了廉價而有效的疫苗。1980年,水痘的消滅使大規模疫苗接種的成功變得顯著,接下來很快是小兒麻痹症的消滅。但是,疫苗接種項目還控制了重要的兒童傳染病如麻疹、腮腺炎、風疹、白喉、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等等。這些疫苗的研發主要基於產生疾病的輕微形式原則的經驗上,或者通過使用一個低感染劑量或被削弱了活性的產物。滅活疫苗是有效的,能產生針對致病性毒素的適當免疫性,例如抗破傷風類毒素。隨著對疫苗接種誘導的免疫性本質的更深入理解,出現了研究仍然是疫苗研製主要目標的更困難病、原體的合理原則,包括:瘧疾、血吸蟲病、鉤蟲病、結核病、嬰兒腹瀉、肺炎和HIV感染。
成功的疫苗不僅能夠誘導產生有效的免疫,並且要能為大眾所接受。公眾對疫苗的接受程度很難估計,不同的社區之間也有很大差異。公眾的認可部分是基於對疫苗的危害和疾病發病率、死亡率之間的相對風險的評估。有些疫苗在實施接種時會遇到一些困難,如百日咳鮑特菌疫苗及最近的麻疹強化疫苗,因為有研究認為麻疹三聯疫苗可能與自閉症有關。如果人群中對某種疾病的免疫力不能維持在高水平,那么可能導致本來已被控制的疾病再次流行,例如前蘇聯曾出現白喉的****。另外,如果某種疫苗要在世界範圍內套用,那么一定要具有穩定、便宜並易於管理的特點。因此,理論上有效的免疫原不一定能夠成功地用於臨床。
儘管如此,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利用T細胞和B細胞相互作用的特點開發出了細胞結合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佐劑技術可加強免疫應答,而細胞因子也可使對B肝疫苗無應答的患者產生有效免疫力。DNA疫苗也在生產過程中,並和相應的載體系統一起正在接受有效性檢驗,例如,在初始一強化免疫的不同階段可採用兩種不同的免疫原順序接種,先套用DNA疫苗,強化時則採用同一抗原的不同重組形式,或者僅套用同源蛋白;同樣,特異性抗原也可用於不同的解剖部位,利用病原體的某些特徵可加強黏膜免疫,如鼠傷寒沙門菌的菌毛蛋白。
……
目錄
第一章疑似感染患者臨床處理辦法第二章不明原因發熱
第三章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
第四章宿主對感染的反應
第五章感染患者的生理變化
第六章抗微生物化療
第七章免疫接種
第八章旅行及野外急救醫學
第九章醫院感染
第十章病毒
第一節呼吸道病毒
第二節皰疹病毒(EB病毒除外)
第三節TheEpstein-Barr病毒
第四節痘病毒
第五節流行性腮腺炎
第六節麻疹
第七節腸道病毒感染
第八節引起腹瀉和嘔吐的病毒感染
第九節棒狀病毒:狂犬病病毒及其相關病毒
第十節科羅拉多蜱傳熱及其他節肢動物傳播的呼腸孤病毒
第十一節α病毒
第十二節風疹病毒
第十三節黃病毒
第四節布尼亞病毒科
第五節沙狀病毒
第十六節絲狀病毒
第十七節乳多空病毒
第十八節微小病毒B19
第十九節肝炎病毒(包括TTV)
第二十節C型肝炎病毒
第二十一節HIV和愛滋病
第二十二節愛滋病病毒(HIV)在開發中國家
第二十三節人類T細胞淋巴瘤病毒-I、Ⅱ(HTLV-I、Ⅱ)和相關疾病
第二十四節病毒和腫瘤
第二十五節觸染性深膿胞(羊痘瘡)
第二十六節傳染性軟疣
第十一章細菌
第一節白喉
第二節鏈球菌與腸球菌
第三節肺炎球菌疾病
第四節葡萄球菌
第五節腦膜炎球菌感染
第六節淋病雙球菌
第七節腸道細菌、彎曲桿菌及各種食物中毒性細菌
第八節傷寒與副傷寒
第九節細胞內克雷伯菌感染
第十節厭氧菌
第十一節霍亂
第十二節流感嗜血桿菌
第十三節杜克雷嗜血桿菌和軟下疳
第四節博德特菌
第五節類鼻疽和鼻疽
第十六節鼠疫
第十七節耶爾森菌屬、巴斯德菌屬和弗朗西斯菌屬
第十八節炭疽
第十九節布魯菌病
第二十節破傷風
第二十一節肉毒中毒、氣性壞疽和胃腸道梭狀桿菌感染
第二十二節結核病
第十二章真菌感染(真菌病)
第十三章原蟲
第十四章線蟲
第十五章絛蟲病
第十六章吸蟲
第十七章無毒節肢動物
第十八章舌形蟲病
第十九章慢性疲勞綜合徵
第二十章免疫抑制宿主中的感染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書籍(一)
預防醫學是各大醫學院校所有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影像醫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研究外界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是由環境與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醫學統計學三大部分共同構成的一門完整的課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