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耕之屍

夏耕之屍

夏耕之屍,《山海經》上的神話人物,“無首,操戈盾立,降於巫山”。

 

(圖)夏耕之屍夏耕之屍

《山海經》上說:“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

詳細介紹:

說起夏耕,很多多少了解一點兒上古神話的人都知道,這大概有些類似於刑天,古書上說:“刑天與黃帝爭帝位,戰敗,被黃帝斬首於常羊之山,未猝,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那么刑天的基本形象是:無頭,以兩乳為目,肚臍為口,右手操戚,左手持盾,在舞蹈。

看過前面的話,也就是說夏耕是在商湯討伐夏桀的戰鬥中被砍頭的,所以應該是從屬於夏桀政權的部落首領。其實,他的名字“夏耕”也透露了這種關係,可能是兼管夏政權農業生產的首領。 這是他被斬首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從“爰有大暑,不可以往”透露出來:這很可能是與宗教有關。

聽說過武王伐紂故事的人,在此就不用多說什麼了,回到商湯與夏桀的戰爭上,這場戰爭也打著宗教旗號。商湯之所以要砍掉“夏耕之屍”的腦袋,就是為了打擊他們的宗教崇拜,從精神上徹底打垮他們。戰爭中如果破壞對方的神主和宗廟往往被視為對對手最致命的打擊,所以孟子說一個君主如果要實行仁政,就要停止“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的瘋狂舉動。

商周時期,戰爭中斬斷對手的頭顱,還具有一套嚴格的儀式。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伐紂攻入商宮,儘管紂王和兩個嬖妾已經自殺,但他仍要象徵性地射三箭、懸白旗、分別以黃鉞和玄鉞斬掉他們的頭,這種儀式具有巫術宗教意味。 鉞乃夏商周三代的重器,具有儀仗的性質,象徵王權。所以,商湯斬斷夏耕之屍的頭顱,對夏桀而言,是從宗教上和王權上的雙重打擊和威懾。

解密“刑天”與“夏耕之屍”之謎:

那個時代還應該是保留著原始時代濃厚氣息的時代,在部落和早期國家時期,提倡政教合一,部落首領或國王就是宗教領袖,常常兼任巫師祭司之職,主持部落或國家的巫術性、祭祀性儀典,甚至被直接奉為神明,受到崇拜。 刑天就是一個部落首領兼巫師的神靈,被帝斷首,是爭奪至上神信仰戰爭的失敗,這就是無頭的刑天。刑天的繼任者並未因戰敗將其從部族宗教信仰體系中清除,而是奉為祖先神進行崇拜。

夏耕死後受到了子孫後代的祭祀,刑天也不例外。刑天的頭為強大的帝命所斷,所以作為戰敗方,他的子孫不能再供奉有頭的祖先神主。為了能使這種不屈服於戰敗命運的信仰消失,為了能使宗教信仰得以維持,刑天的子孫們採取了變通的手法,在供奉祖先神主時,創造了“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的刑天形象,這就是“復生”後的刑天。

“復生”後的刑天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是“操乾戚以舞”。郭璞云:“乾,盾;戚,斧也。” 可見乾戚是武器。刑天操乾戚而舞是一種原始軍事巫術禮儀,“‘乾戚之舞’是從史前時代的部落戰爭中產生的一種戰爭巫術舞蹈,旨在以舞事神,施展威力,以神秘感應克敵制勝。” 這是以類似法則為原理的模仿巫術,通過模仿戰爭過程,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這種舉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帶有軍事色彩的巫術舞蹈,他們把疫癘想像成了敵人,才會用戈盾這樣的具有強大威懾力的兵器去驅趕。所以刑天操乾戚而舞,就是在爭神失敗之後,希冀用具有巫術性質的乾戚之舞來達到威攝對方、繼續維護部族生存和宗教信仰的目的。
王貴生先生指出,戰前興乾戚之舞意在顯示巫術魔力,戰後作乾戚之舞旨在復現巫術過程。

無頭神的目的:

刑天死後,他的繼任者操乾戚而舞,一則是以巫術形式維護部族的太陽神至上信仰,一則是為了祭祖——祭祀那個代表部族與帝進行宗教戰爭而犧牲的首領。懾於帝的巨大權威,他們只能裝扮成斷首的祖先的模樣舞蹈,隱諱地表達宗教精神不滅、部族永存的願望。夏耕亦是如此。

如果說武王伐紂是代表“天”的周部族戰勝了代表“帝”的商王朝,那么商湯對夏桀的戰爭則是以“帝”為至上神的商部族戰勝了以太陽為至上神的夏王朝。刑天和夏耕之屍的遭遇,就是這場“爭神”的戰爭中為維護宗教信仰而犧牲的方國首領。

參考詞條:

歷史 人物 文化 故事 傳說 神話 上古人物 宗教

參考資料:

[1] 民間文化青年論壇 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thread.php?tid=11103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