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過年》

《小過年》

《王金豆借糧》是道情傳統劇目。又名《小過年》、《皮襖記》、《李雙喜借糧》。

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沒散去,元宵佳節的熱鬧紅火又撲面而來。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小過年”。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按民間慣例,只有過了正月十五,這春節才算真正地過完了。由於它是整個春節節慶活動的收尾,因而形式十分隆重。

《小過年》《小過年》

簡介

王金豆借糧》是道情傳統劇目。又名《小過年》、《皮襖記》、《李雙喜借糧》。

劇情是:河南太康王灣村,王金豆自幼與張愛姐訂婚,不料王家遭火災而家敗。除夕,王金豆前往岳父家借年,不敢走正門,越牆至愛姐繡房。愛姐除暖酒款待,還以父之皮襖相贈。其嫂劉氏從櫃中拉出王金豆,戲謔後,取來年貨,讓其夫張廣套車送妹夫回家。

此劇是生旦應工戲,1949年以前,太康縣道情班范禮清張大妮張禮奎擅演此劇。1957年,太康道情劇團建團後,錫梅、張美玲、劉瑞真、杜秀英等復排並於1960年赴京演出。1978年朱錫梅蔡青芝、馮春芳、王愛琴等重排。

該劇在許多地方戲中均有演出。1952年,常葆光、蔡雲生整理的豫劇本,刪去了張廣及捉賊、車送等情節,開封市工人豫劇團王秀、王敬先王素君等主演廣受歡迎,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獲劇本一等獎。

河南越調有《李雙喜借糧》一劇,大平調、河南曲劇均有此劇目。

《小過年》《小過年》

評劇名曰《小借年》,喜彩蓮、小白玉霜、馬泰的演出流傳極廣。

【太康道情】一句話……《王金豆借糧》

蔡清枝

一句話我羞住了俺的小妹妹,她羞羞答答只把頭來低,

《小過年》《小過年》

小妹妹年輕她的臉皮薄啊,羞壞了小臉皮兒那可了不得。
走上前去我把妹妹叫,妹妹呀,我那個妹妹呀,
適方才嫂嫂給你鬧玩哩,你不是為的王金豆
大閨女怎能想女婿,大閨女怎能想女婿,想女婿!
小妹妹本是一個孝順女,想必是為你的婆母把淚滴。
恁婆母在外身受著苦啊,咱親戚接濟是應該的。
今天29咱不講,明天逢節咱還不提,過初一到初二。
恁哩嫂子我暗暗對咱的娘提,咱的娘她聽了我的話。
咱拉車再給她送東西,小麥子咱裝上兩三石。
秫秸裝上七八十,有豬肉有羊肉,再裝上幾隻肥母雞。
銅錢裝上好幾串,好棉布再裝上兩三匹,叫恁哥,使車送。
得兒啦喔,喔啦得兒,一下子送到王灣集,送到那王灣祠堂里。
我的小妹妹,恁姑啊,你看看歡喜不歡喜?
以後小妹妹你出閣走,嫂子我還有東西陪送你。
陪送你一個描金櫃,描金櫃利裝東西,
有單衣,有棉衣。四季的衣服都裝齊。
陪送你一對花枕頭,有幾雙繡鞋本是緞子的。
銅壺銅燈全都有,好有個衣架能搭東西。
木梳篦子菱花鏡,官粉胭脂是蘇州的。
陪送你一塊捶布石,我的小妹妹,恁姑啊,
還有一個棒槌是柿木的。使用的東西全陪送,
咱再說說廚房裡,陪送你大鍋和小鍋。
蒸饃的箅子也給你,陪送你一塊面案板。
有一個菜櫃帶抽屜,大擀杖小擀杖,還有銅勺帶笊籬。
《小過年》《小過年》

陪送你一個筷籠子,有一把筷子是新的。
陪送你個鏊子三條腿,外帶一個翻饃批
小妹妹你要嫌少,支鏊的那三塊磚頭也給你。
廚房裡的東西陪送了,拐彎陪送你磨房裡。
陪送你一盤紅石磨,那梨木磨盤是新的。
掃面把子拉麵套,還有那咴咴叫的拉磨驢。
小妹妹你要嫌少,趕驢的小鞭也拿去,陪送你一個籮面櫃。
粗籮細籮是銅絲底,小妹妹你再嫌少。
把那個掛籮的橛子也拔去吧,(嫂子),使用的東西陪送齊。
問妹妹還缺啥東西,缺啥少啥你只管要,
嫂嫂我另外我再呀,我再呀,我再給你

【豫劇】《王金豆借糧》選段

王敬先王素君 

一聽說相公他把糧借,倒叫我又是喜來我又憐惜。來來來,先在火邊歇歇足(居),他身上只穿的那么光,那么涼,那明晃晃的是啥東西呀,你說家無有隔(該)宿(續)糧,你身上明晃晃地穿的是啥寶衣?
王汗西來到你的家內,為避風藏在那磨道里,碰巧劉氏嫂嫂潑污水,潑的我上下渾身濕,哪一個穿的是寶衣?
有聽得相公說一遍,連連埋怨俺嫂子,惡水哪裡你不能潑,偏偏潑到那磨道里,凍壞了相公我可不依呀,急慌忙打開了皮箱櫃,取出來爹爹的舊皮衣,別管好壞你穿上,千萬間可不要凍壞你,我去廚下取酒菜,與相公擋擋寒氣擋一擋飢。

演員簡介

主演:王曉靈,蔡清枝,呂清麗

《小過年》《小過年》

蔡清芝:女,太康縣人,1951年生,自幼酷愛戲劇。1965年先後從事曲藝、豫劇、道情演出,因其唱腔渾厚甜潤,表演凝重深沉,深得觀眾好評,以其《前進路上》春霞一角的精彩表演而蜚聲劇壇,後在傳統戲演出中專攻閨門旦,所主演的《王金豆借糧》、《跪洞房》等劇目和唱段,曾先後被電台錄音、電視台錄像。

相關介紹“道情”

道情戲源於道教樂歌。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故古時稱“魚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明清之際在皖北地區流行,和阜陽一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後,形成曲藝說唱藝術。當時的演唱只限於單口說唱,伴奏也只有便於攜帶的魚鼓和簡板。

《小過年》《小過年》

清代後期,約在1860年前後,道情從沈丘、鄲城一帶傳入太康。20世紀初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嘗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里短、才子佳人的範圍;演員大體分角色,但不化妝,也無明顯行當,時稱“座攤道情”,這是道情戲的孕育階段。
1905年,太康縣老冢鎮乾張村藝人張廣志(約1875年-1930年),組建了第一個道情戲班。他是太康道情戲的最早開拓者,早年從事說唱道情,並能演唱河南梆子戲,後來嘗試“座攤道情”。1922年前後,他又首創道情科班,收徒20人。1924年7月,張廣志的道情戲班在太康縣洪山廟、五里口等村開始化妝登台演唱,將道情戲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時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墜子弦和成套打擊樂器,採用了河南梆子的聲腔板式和表演形式。這是道情戲由簡單到複雜,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次成功突破和飛躍,從此使道情由曲藝形式一躍而成為戲劇舞台上一個嶄新的獨立劇種———道情。
當時登台演出的除張廣志之外,還有科班出身的張的養女張大妮(張文秀),她是道情戲的第一位女演員。還有科班出身、張的得意門生李繼廣(1905年-1972年),藝名“大白鞋”,專攻旦角。他們唱腔新鮮,唱詞通俗,表演極富鄉土氣息,演出轟動一時,鄉民奔走相告。但因其服裝道具簡陋,終未進入城市演出,而活躍於太康、淮陽、西華三縣邊界鄉村。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該道情戲班流散。但這之後,道情之火併未泯滅,而且有了燎原之勢。一些道情藝人如范炳(范炳成)、李繼廣、龔長法(翻毛雞)、郭大連、張六順、周傳江等,相繼在李興營、西華營(原西華縣)、郭樓等地組建了道情班,郭大連、龔長法還成立了科班。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後期,馬頭集、常合營、四柳樹、彭莊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發展到十幾個。這些道情班因戰亂和災荒時斷時續,有些一直堅持到解放初期。太康縣是名副其實的“道情之鄉”。唱腔表演

製片人

陳金良男,1949年4月生,河南西平縣人。現任河南電視台文藝部《百花舞台》製片人。中國影協、中國劇協、中國音協河南分會會員。1982年編導了河南電視台第一個文藝專題片《豫劇板式介紹》,1985年與著名相聲演員馬季、趙焱合作拍攝了五集相聲小品《生活中的笑聲》,第一次把相聲從舞台搬到實景拍攝,1985年參加開創了河南電視台第一個文藝專題欄目《文藝天地》。導演的音樂歌舞片《戰士的心愿》,1987年獲全軍錄相調演第一名;戲曲電視劇《豆腐李招親》,1988年獲全國評比"金三角"三等獎;文藝專題片《映日荷花別樣紅》,94年獲河南好新聞二等獎;音樂風光片《石人山》獲首屆河南電視文藝"大河獎"二等獎;大型電視文藝晚會《先鋒頌》獲首屆河南電視文藝"牡丹獎"二等獎;音樂歌舞片《春潮河南》,1995年獲河南首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及94年河南文化藝術十大成果獎;戲曲精品越調《諸葛亮弔孝》獲99年河南"牡丹獎"一等獎,個人獲優秀導演獎;戲曲精品越調《收姜維》獲99年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二等獎。戲曲精品《王金豆借糧》獲2000年河南"牡丹獎"一等獎;發表的論文評論:《漫談舞台錄相的鏡頭運用》、《戲曲片要電影化》、《台前幕後的辛勤耕耘者》、《於高難處見真功》、《時代在笑聲中前進》、《虎美玲的演唱藝術》等。本人還被《河南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中國人才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魂》等書入編。

相關詞條

《李雙喜借糧》《小借年》
道情呂清麗
豫劇王曉靈

京劇丑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本任務介紹京劇丑角的經典劇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