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到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了走向域外的歷程。
公元前十一世紀,箕子率領千人來到朝鮮半島,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掀開了中國人大規模走向世界的序幕。
公元十五世紀初期,鄭和聲勢浩蕩的七下西洋,是古代中國人走向海外的高潮……
面對未知的世界,中國人不是畏懼退縮、裹足不前,而是勇敢地走出國門,走向外面的世界!
翻開本書,你會看到前輩們的足跡和一個個的傳奇……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西行記
第一章 神遊歐洲的周穆王
不恤國是,肆意遠遊
八駿之乘,驅馳西域
歐洲人身上的絲綢
第二章鑿空西域,出使中亞的張騫
張騫西行
沙漠行程
二次出使
第三章西漢女外交家馮燎
解憂公主的侍女
斡鏇於政治之間
西域的“馮夫人”
第四章棄筆從戎,平定西域的名將班超
絲綢之路的中斷
投筆從戎為國家
平定西域顯身手
第五章一心向佛的文化使者法顯
亂世出家
一心向佛
天竺取經
歸國講經
第六章學識淵博的佛學大師玄奘
幼年學佛
南北游學
西行求法
大乘佛教
滿載而歸
第七章振奮國威
前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體,中國古代文化也是在多樣性的碰撞和交融中發展的開放性的文化。歷史上的中華民族,不但善於吸收外來文化,也不吝於向外傳播中華文化。
古代中國,交通甚為不便,走出國門不但需要巨大的勇氣,而且更是對體力、智力甚至財力的考驗。從方向上來看,大致方向有向西、向南、向東。
古人往西方去,曾到達現在的中亞、印度等地。多為陸路,或乘車,或騎馬,或步行。到中亞的原因大多是出使別國;到印度的,大多是真心追求佛學交流的弟子。行路甚難,謂之“西行記”。
古人往南方去,曾到達現在的中亞、印度等地。多為陸路,或乘車,或騎馬,或步行。到中亞的原因大多是出使別國;到印度的,大多是真心追求佛學交流的弟子。行路甚難,謂之“西行記”。
古人往南方去,曾到達現在的東南亞等地,都是海路,出行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個人興趣方面的。交通只有航海一種,在只有帆船的古代,出海是對身體和毅力的極大考驗,這在古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航海是一項高風險性的事業,尤為值得敬佩,謂之“南航記”。
古人往東方去,曾到達如今的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到朝鮮半島的都是陸路,多為政治原因;到日本只能靠海路,大多是為了佛教交流、遊學等。海上航行艱難,天氣多變,甚至有颱風等災害性天氣,有時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途中艱險自不待言。中國和日本在文化上有諸多共通之處,文化交流較為深入。遊學一方,痴心不改,謂之“東遊記”。
從時間來看,東漢以前,中國與現在的中亞地區(古代西域的一部分)的小國家接觸比較多,外出的中國人大多是代表國家出使外國,著名的有張騫、馮燎、班超。有唐一代,國家強盛,文化繁榮,對外交流實行開放政策,走出國門的中國人日漸增多,代表唐朝到印度等國出使的傳奇人物王玄策等自不必說,民間交流活動也大大增加,到印度取佛經、到日本交流佛學在此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著名的有玄奘、義淨、鑒真等。元朝是一個大統一的時代,也是各種思想劇烈碰撞的時代,走出去的中國人既有純粹出於個人興趣的旅行家汪大淵,也有不遠萬里奔赴中亞的傳道士丘處機。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民間的文化交流基本絕跡。外出的中國人以官方派遣的外交使者居多,出現了海上英雄鄭和、智勇雙全的趙秩等。
古代中國,無數優秀的華夏兒女克服重重困難,跨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些走出去的中國人,有代表政府、不辱使命的外交使者,也有純粹的民間人士。有朝廷任命的,有自由自在的,有官府禁止出行的,甚至還有迫於當時隋形不得不出走他鄉的。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中國人勇敢地走出去,都為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都代表中國。本書選擇其中的二十個傳奇人物,對他們的事跡略作記述,與讀者共勉。
後記
近幾年來,我閱讀了許多中外交往方面的歷史書籍並深入研究。每當我打開書籍的時候,都會被歷史上人物走向國外,為維護祖國的榮譽、為了追求理想和事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精神和獻身精神所感動。感動之餘,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部反映古代中華兒女走向異域的故事,刻畫了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歷史,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綜合體。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情,卻可以啟迪後人。如今,改革開放已如火如荼進行了30年,我國與國外的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也在不斷加深。無數國人走出家門,走到國外學習、旅遊、開展經濟貿易,甚至定居海外。交通工具也是飛速發展,真可謂“天涯若比鄰”。反想歷史上的域外行者,是多么的不易他們為了理想、為了祖國,走到域外,往往承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苦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們需要學習前人這種不畏艱辛、越挫越勇的精神,更需要學習他們以祖國為榮的高尚情操。本書是一個創作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本書的撰寫中,我們力圖做到知識性和可讀性的統一,雅俗共賞,讓讀者在開開心心的閱讀中學習到知識,受到啟迪。由於學術界對本書涉及的部分人物研究尚無定論,加之撰稿時間較短,書中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我們借鑑並吸收了其他相關專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也藉此機會對他們表示感謝。
值得一看的好書(七)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