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在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唐開元年間後,因當時的皇帝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明朝以降常有商賈仕紳捐錢獲得此官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1、官名。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晉以後有員外散騎侍郎,為皇帝近侍官之一。隋開皇三年(公元538年)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吏中的要職。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司官的在三級,得以遞升。清代,六部外之官署,如理藩、太僕寺、內務府,亦高級史外郎,簡稱員外。
2、 員外郎,官名,員外為定員外增置之意,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以後所稱之員外郎指員外散騎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時,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員外”。隋開皇六年(586),於尚書省二十四司置員外郎1人,為各司之次官。唐、宋、遼、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時號“員外”,實已在編制定員之內。此外,唐、宋、遼、金在尚書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員外郎。元屬中書省。
歷史
《晉書.職官志》:“員外散騎侍郎,武帝置,無員。”《通典.職官四.歷代郎官》:“至開皇三年,二十四司又各置員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帳,侍郎闕則攝其曹事。”原註:“今尚書員外郎,其置自引始。以前歷代......皆無員外之號,前以史傳及《職官要錄》或有言員外郎者,蓋謂員外散騎侍郎耳,非尚書之職。”又“大唐改隋諸司郎為郎中,每曹又復置員外郎......今尚書省有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一人,分管尚書六曹事。其諸曹諸司郎總三十人,員外郎總三十人。”《舊唐書.劉禹錫傳》:“[王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入坐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又唐柳宗元有《三贈劉員外》詩,即贈劉禹錫之作。
唐朝中央官職列表
唐朝官制大致上延續了隋朝的體制,主要分為省、台、寺、監四大組成部分。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為首都,至天祐四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 |
清朝官職一覽
太師 太傅 太保 光祿大夫 殿閣大學士 領侍衛內大臣 掌鑾儀衛事大臣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 內大臣 將軍 都統 提督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內務府總管 總督 總兵 內閣學士 巡撫 副將 一等侍衛 參將 游擊 大理寺少卿 二等侍衛 佐領 都司 宣慰使司 同知 內閣侍讀學士 翰林院侍讀學士 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 知府 宣撫使司宣撫使 宣慰使司副使 防禦 千戶 員外郎 知州 安撫使 招討使 內閣侍讀 通判 親軍校 前鋒校 護軍校 驍騎校 長官 百戶 理問 州同 翰林院編修 知事 贊禮郎 訓導 知縣 把總 中書科中書 內閣中書 州判 七品典儀 盛京遊牧副尉 司務 五經博士 府經歷 縣丞 教諭 司書 序班 博士 巡檢 典史 驛丞 牐官 百長 土舍 土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