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第115師,不但是八路軍編制上的第一師,而且也是八路軍中最先從陝北出發,渡過黃河,並第一個與日軍進行交戰的師。它是名副其實的八路軍第一師。簡介
沿革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委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9月11日改稱第18集團軍。朱德為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設立總指揮部,下轄3個師,每師轄2個旅,每旅轄2個團。每師定員為1.5萬人。師長:林彪,軍事家,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參加南昌起義、湘南武裝起義。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師長,取得平型關大捷。
副師長:聶榮臻,字福駢,四川江津(現重慶市江津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為我國人民解放和日後國防軍事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終年93歲。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將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第15軍團及紅軍第74師合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所轄第343旅、第344旅分別由紅軍第1軍團、第15軍團改編組成。紅一方面軍機關和紅軍第74師分別改編為第115師機關和師直屬隊。
序列
1937年8月林彪任115師師長,當時被國民政府授予中將軍銜,聶榮臻任副師長,當時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羅榮桓任政訓處主任,周昆任 參謀長,蕭華任政訓處副主任。
司令部作戰科 科長王秉璋
偵察科科長蘇 靜
管理科科長石新安
政訓處宣傳部 部長肖向榮
鋤奸部部長朱滌新
民運部部長潘振武
供給部部長鄺任農
衛生部部長葉青山、副部長谷廣善
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政治處主任羅元發。
第343旅旅長 陳 光、當時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副旅長周建屏當時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參謀長陳士榘
第685團團長楊得志副團長鄧 華
第686團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 勇 政訓處主任符竹庭
第344旅旅長徐海東 當時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副旅長黃克誠當時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參謀長盧紹武
第687團團長張紹東 副團長韓振紀
第688團團長陳錦秀副團長田守堯政訓處主任劉 震
1938年4月
師長林彪,政治委員 羅榮桓,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兼)
司令部
第1科科長王秉璋
第2科科長蘇 靜
第3科科長仿桂安
第4科科長石新安
政治部
總務處處長梁必業
組織部部長黃 勵
宣傳部部長肖向榮
鋤奸部部長朱滌新
民運部部長潘振武
敵工部部長潘振武(兼)
供給部部長鄺任農
衛生部部長戴正華副部長谷廣善
第343旅旅長陳光 李天佑(代)、政治委員 肖華、參謀長 陳士榘、政治部主任 肖華(兼)
第685團團長楊得志、政治委員吳文玉、副團長梁興初、參謀長彭明治、政治處主任王鳳鳴
第686團團長李天佑 楊 勇(代)、政治委員 楊勇、參謀長 彭雄、政治處主任曾思玉
補充團團長鄧克明、政治委員王麓水、參謀長 劉德明、政治處主任楊 忠
第344旅旅長徐海東、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政治部主任 黃克誠(兼)
第687團團長田守堯、政治委員 趙凌波
第688團團長韋 傑、政治委員 劉震
第689團團長韓先楚、政治委員崔田民、政治處主任黃惠良
第31游擊支隊支隊長邢仁甫政治部長周硯波副部長崔月楠
第10支隊司令員張維翰、政治部主任王幼平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 軍政委員會主席 呂志恆、政治部主任 林一山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司令員廖容標、政治委員姚仲明
八路軍魯東游擊指揮部指揮馬保三、政治委員 林一
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4支隊 司令員洪濤、政治委員黎 玉
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主席張北華、副主席葛楊齋
膠東游擊第3支隊支隊長鄭耀南、副支隊長 周亞泉
1938年12月
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代師長 陳光、政治部副主任 黃勵、供給部長鄺任農、政治處主任王秉璋
第686團團長楊勇、參謀長 彭雄
蘇魯豫支隊支隊長彭明治、政治委員吳文玉、副支隊長 梁興初
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肖華、副司令員許世友、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隊支隊長曾國華、政治委員王敘坤
第4團團長褚連三、政治委員朱廷憲
第5團團長龍書金、政治委員 曾慶洪
第6團團長張策平、政治委員 賴國清
第6支隊支隊長邢仁甫、政治委員周貫五
第7團團長李子英、政治委員崔月楠
第8團團長楊柳新、政治委員陳 德
第9團團長楊錚侯
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政治委員潘壽才
第344旅旅長徐海東、楊得志(代)、政治委員黃克誠、副旅長 楊得志
第687團團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
第688團團長 韋 傑、政治處主任劉昌恆
第689團團長韓先楚、政治委員康志強
獨立團團長 劉 震、政治委員高農斧
挺進縱隊隊長覃健、政治委員常玉清
獨立支隊支隊長陳士榘、政治委員林楓、副支隊長黃驊、政治部主任王麓水
第1團團長劉德明、政治委員王麓水(兼)
第2團團長楊尚儒、政治委員馬佩勛
1939年冬
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 羅榮桓、代師長 陳光、政治部副主任 黃勵、供給部長 鄺任農
司令部
參謀處長王秉璋、作戰科長張雄、偵察科長李作鵬、教育科長袁仲賢、管理科長石新安、機要科長楊初振
政治部
秘書長蘇孝順、組織部長黃 勵(兼)、宣傳部長陳明、鋤奸部長朱滌新、民運部長潘振武
供給部部長鄺任農、政治委員彭顯倫
衛生部部長谷廣善、政治委員 彭嘉慶
師教導大隊大隊長 胡大榮、政治委員 劉興元
特務團團長吳世安、政治委員王根培
第686團(歸師指揮)團長張仁初、政治委員劉西元
蘇魯支隊司令員張光中、政治委員 彭嘉慶
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華、參謀長鄧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隊
支隊長 曾國華、政治委員 王敘坤
第5團 團長 龍書金、政治委員 李寬和
第6團 團長 張策平、政治委員 賴國清
第6支隊
支隊長 邢仁甫 政治委員 周貫五
第7團 團長 李子英、政治委員 崔月楠
第8團 團長 楊錚侯、政治委員 陳 德
太山支隊 支隊長 牟宜之、政治委員 王斌三
津南支隊 支隊長 李寬和
商河支隊 支隊長 李逸民
樂陵支隊 支隊長 王亦山
魯北支隊 支隊長 王敘坤(兼)
陽信支隊 支隊長 張卓庭
寧津支隊 支隊長 李玉楨
津浦支隊 支隊長 孫繼先、政治委員 潘壽才
獨立旅兼魯西軍區
旅長兼政治委員楊勇、副旅長段君毅
第1團 團長周海彬、政治委員戴潤生
第2團兼運西軍分區 團長匡斌、政治委員張國華
第3團 團長盧迪、政治委員劉星
第6支隊兼太西軍分區 支隊長何光宇、政治委員張北華
蘇魯豫支隊
支隊長彭明治、政治委員吳文玉、副支隊長梁興初
第1大隊 大隊長鬍炳雲、政治委員田維揚
第2大隊
第3大隊 大隊長周長勝、政治委員馮志祥
第4大隊 大隊長梁興初(兼)、政治委員王鳳鳴
獨立支隊
第1團 團長楊尚儒、政治委員劉振球
第2團 團長何以祥、政治委員曾明桃
1943年4月
115師政治委員兼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
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黎玉、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
司令部
參謀處 處長 李作鵬
作戰科 科長 閻捷三
通信科 科長 聞述堯
管理科 科長 何敬之
機要科 科長 蘇蘊山
情報處 處長 鄺任農
政治部
秘書長 梁必業
組織部 部長 梁必業(兼)
宣傳部 部長 賴可可
保衛部 部長 蘇孝順
敵工部 部長 張梓禎
統戰部 部長 谷 牧
人武部 部長 朱則民
供給部 部長呂麟、政治委員周 賢
衛生部 部長白備五、政治委員谷廣善
軍區特務團團長張仁初、政治處主任楊士穎
軍區教導第1團
政治委員張雄、副團長袁仲賢
膠東軍區
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
第14團 團長嚴似海、政治委員李華
第16團 團長巫金鋒、政治委員廖海光
東海軍分區
司令員劉涌、政治委員仲曦東
北海軍分區司令員孫端夫、政治委員王夷藜
西海軍分區
司令員陳華堂、政治委員呂明仁(代)
南海軍分區
政治委員劉仲華、副司令員卜才
警備團 政治委員王雲九
教導第2團 政治委員劉浩天
魯中軍區
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羅舜初
第1團 團長李福澤、政治委員王文軒
第2團 團長陳 奇、政治委員李伯秋
第4團 團 長 周長勝、政治委員丁秋生
第1軍分區 司令員廖容標、政治委員林乎加
第3軍分區 司令員 趙 傑 政治委員 董 琰
魯南軍區
司令員 張光中 政治委員 王麓水
第3團 團 長 王吉文 政治委員 劉 春
沂河支隊 支隊長 王獻庭 政治委員 韓去非
運河支隊 支隊長 邵劍秋 政治委員 於化棋
獨立支隊 支隊長 張新華 政治委員 孟昭煜
尼山支隊 支隊長 董鳴春 政治委員 楊士法
清河軍區
司令員 楊國夫 政治委員 景曉村
直屬團
團 長 鄭大林 政治委員 孫 正
清東軍分區(獨立團)
團 長 趙寄舟 政治委員 岳拙元
清西軍分區(獨立團)
團 長 許雲軒 政治委員 李曼村
清中軍分區(獨立團)
團 長 程緒潤 政治委員 張文濤
墾區軍分區(獨立團)
團 長 王兆相 政治委員 張輯光
冀魯邊軍區
司令員 邢仁甫 政 治 委員 王卓如 副司令員 黃 驊 副政治委員 周貫五
特務團 團 長 陳子芹 政治委員 傅炳翰
第1軍分區
司令員 傅繼澤 政治委員 彭瑞林
第2軍分區
司令員 龍書金 政治委員 曾旭清
第3軍分區
司令員 楊錚侯 政治委員 李廣文
回民支隊 支隊長 王連芳 政治委員 劉傑民
濱海軍區
司令員 陳士渠 政治委員 符竹庭
第4團 團 長 羅華生、政治委員 吳 岱
第6團 團 長 曾國華、政治委員 劉西元
第13團 團 長 梁興初、政治委員 覃士冕
警備團 團 長 朱其、政治委員 趙 昭
1945年9月
115師政治委員兼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
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黎玉、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
司令部
參謀處 處 長 李作鵬
通信科 科 長 周 涌
機要科 科 長 蘇蘊山
管理科 科 長 邱國光
政治部
秘書長 蘇孝順
組織部 部 長 謝有法
宣傳部 部 長 陳 沂
保衛部 部 長 蘇孝順(兼)
敵工部 部 長 張梓楨
人武部 部 長 朱則民
後勤部 部 長 呂 麟 政治委員 何敬之
衛生部 部 長 黃 農 政治委員 谷廣善
第1師
師 長 梁興初 政治委員 梁必業 參謀長 李梓斌 政治部主任 劉西元
第1團團長 唐青山 政治委員 吳 岱
第2團團長 江擁輝 政治委員 高先貴
第3團團長 劉善福 政治委員 鍾生棟
第2師
師 長 羅華生 政治委員 劉興元 參謀長 賀東生 政治部主任 王樹君
第4團團長 楊大易 政治委員 楊廷昌
第5團團長 葉健民 政治委員 黎新民
第6團團長 江 潮 政治委員 李振邦
第3師
師長 王建安 政治委員 周郝萍 副師長 胡奇才 參謀長 李福澤 政治部主任 王文軒
第7團團長 鍾本才 政治委員 李 改
第8團團長 陳 奇
第9團團長 岳 峻 政治委員 荀在松
第4師
師長 廖容標 政治委員 王一平 副師長 周長勝 參謀長 周長勝(兼) 政治部主任 歐陽平
第10團團長 高文然 政治委員 曹普南(代)
第11團團長 翟明仁 政治委員 張 俄 參謀長 王恆三
第12團團長 方明勝 政治委員 張 健
第5師
師長 吳克華 政治委員 彭嘉慶 參謀長 卜 才 政治部主任 劉浩天
第13團團長 夏侯蘇民(代) 政治委員 車學藻
第14團團長 杜永海 政治委員 王偉之
第6師
師長 聶鳳智 政治委員 李丙令 副師長 蔡正國 參謀長 蔡正國(兼) 政治部主任 李冠元
第16團團長 江燮元 政治委員 田 野(代)
第7師
師 長 楊國夫 政治委員 周貫五 副師長 龍書金 參謀長 閻捷三 政治部主任 徐斌洲
第8師
師 長 王麓水 政治委員 王麓水(兼) 副師長 何以祥 參謀主任 馬冠三 政治部主任 曾明桃
第22團團長 王吉文 政治委員 陳德先
第23團團長 陳士法 政治委員 王六生
第24團團長 賈耀祥 政治委員 李刑山
魯中軍區
司令員 王建安 政治委員 羅舜初 副司令員 鄺任農 政治部主任 李培南 副主任 王一平
第1軍分區司令員 錢 鈞 政治委員 林乎加 副政治委員 李伯秋 參謀處長 劉國柱
第2軍分區司令員 吳瑞林 政治委員 王 濤 副司令員 封振武 副政治委員 孔繁彬
第3軍分區司令員 胡奇才 政治委員 劉萊夫 副司令員 單 洪 政治部主任 張開雲
第4軍分區司令員 孫繼先 政治委員 霍士廉 副政治委員 李耀文 參謀長 張耀輝
第5軍分區 司令員 陳 奇
魯南軍區
司令員 張光中 政治委員 王麓水 副司令員 萬春圃 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 參謀處長 來光祖
第1軍分區(兼第3團)
司 令 員 賀 健 政治委員 楊士法 副政治委員 劉 春 參謀長 藺 毅
第2軍分區 司 令 員 張 雄 政治委員 張 雄(兼) 參謀長 閻 超
第3軍分區
司令員 胡大榮 副司令員 王獻庭 副政治委員 李 青 參謀長 陳士發
獨立支隊 政治委員 張洪儀
濱海軍區
司 令 員 陳士榘 政治委員 唐 亮 副司令員 萬 毅 政治部主任 賴可可
參謀處長 張仁初
第1軍分區 司令員 黎有章 政治委員 王眾音 副司令員 侯世奎
第2軍分區 司令員 覃士冕 政治委員 谷 牧 參 謀 長 嚴似海
第3軍分區 司令員 趙 傑 政治委員 田海山 副政治委員 王建青 政治部主任 黃玉昆
獨立第1團 團 長 遲耀東 政治委員 於應龍 副團長 陳樹雲濱海支隊 支隊長 萬 毅(兼) 政治委員 王維平 副支隊長 彭景文 參謀長 管松濤
政治部主任 王維平(兼) 副參謀長 閻 普
第1團 團 長 彭景文(兼) 政治委員 張 翼 副團長 劉 華
第2團 團 長 管松濤(兼) 張致善(後) 副團長 翟仲高
第3團 團 長 閻 普(兼) 副團長 程書林
膠東軍區
司 令 員 許世友 政治委員 林 浩 副司令員 袁仲賢 參謀長 袁仲賢(兼)
政治部主任 彭嘉慶 副 主 任 歐陽文 參謀處長 黃經深
東海軍分區
司令員 劉 涌 政治委員 仲曦東 副司令員 於得水 參謀長 張懷忠 政治部主任 張少虹
獨立第1團 副團長 李洪茂 參謀長 鄭 珊 政治處主任 郝 亮
獨立第2團 副團長 王 旭 副政治委員 常前堯 參謀長 陳桂林
北海軍分區
司 令 員 孫端夫 政治委員 劉仲華 副政治委員 張英勃 參謀長 劉雲鵬
獨立第1團 團 長 王奎先 參謀長 趙鳳梧 政治處主任 王大偉
獨立第2團 團 長 鞠文義 政治委員 李道之 參謀長 茹夫一(代)
西海軍分區
司 令 員 陳華堂 政治委員 呂明仁(代) 副政治委員 李 華 參謀長 畢永之
政治部主任 鄧龍翔
獨立第1團 團 長 周 光 副政治委員 倪紹九 參謀長 張東林
獨立第2團 副團長 秦 雲 副政治委員 趙 強 參謀長 徐之彬 政治處主任 楊家華南海軍分區
司令員 賈若瑜 政治委員 廖海光 參謀長 楊介人 政治部副主任 朱開印
獨立第1團 副團長 蓋仲民 副政治委員 陶 榮 參謀長 田世榮
獨立第2團
中海軍分區
獨立第1團團長 官峻亭 政治委員 姜子寬(代) 參謀長 彭 輝 政治處主任 姜子寬
軍區特務團團長 巫金鋒(代) 政治委員 丁 超(代) 副團長 鍾光國 參謀長 程 濤
軍區教導團團長 裴宗澄(代) 政治委員 嚴 政 參謀長 林月樵 政治處主任 周 樹
海防支隊支隊長 鄭道濟 政治委員 歐陽文 政治處主任 李 偉
渤海軍區
司令員 楊國夫 政治委員 景曉村 副司令員 袁也烈 副政治委員 劉其人
政治部主任 周貫五
第1軍分區 司令員 傅繼澤 政治委員 李廣文 副司令員 仉洪印 副政治委員 李雪炎 參謀長 辛易之
第2軍分區 司令員 劉賢權 政治委員 曾旭清
第3軍分區 司令員 許雲軒 政治委員 李曼村 政治部主任 克 明
基 乾 團 團 長 毛會義 政治委員 克 明
第4軍分區 司令員 王兆相 政治委員 徐斌洲 副司令員 程緒潤 參謀處長 胡蘭芝
第5軍分區 司令員 趙寄舟 政治委員 岳拙元 副司令員 石瀟江 副政治委員 蘇 傑
基幹團團長 孫繼先
警備第1旅 旅 長 石瀟江(兼)
第1團團長 葉 聲 政治委員 熊 飛 參謀長 劉志遠
第2團團長 柯邦坤 參 謀 長 巫景權
警備第2旅 旅 長 吳瑞林 政治委員 孔繁彬
第3團團長 陳 宏 政治委員 董 超
第4團團長 魏振華 副 團 長 董其少
警備第3旅 旅 長 胡奇才
第5團團長 戴文賢 政治委員 劉振華 參謀長 王瑞本
第6團團長 鄭志士 政治委員 張海棠 參謀長 陳復興
警備第4旅旅長 劉 涌
警備第5旅旅長 賈若瑜 政治委員 劉浩天(代) 參謀長 卜 才
警備第6旅旅長 劉賢權 政治委員 陳 德 副旅長 鄭大林
警備第7旅旅長 趙寄舟 政治委員 李曼村 副旅長 許雲軒 政治部主任 丁士采
第13團團長 楊 信 政治委員 克 明 參謀長 張永忠 政治處主任 鄭仲哲
第14團團長 宮愚公(代) 政治委員 王效禹 政治處主任 孫樂洵
警備第8旅旅長 賀 健 政治委員 楊士法 副政治委員 劉 春 副參謀長 藺 毅
第15團團長 賀 健(兼) 政治委員 楊士法(兼) 副政治委員 劉 春(兼)
第16團 團長 董鳴春 政治委員 萬恩甫 參謀長 陳 岩
警備第9旅旅長 胡大榮 副旅長 王獻庭 副政治委員 李 青 參謀長 陳士發
第17團團長 楊香齋 政治委員 曾文彬 副團長 王福堂
第18團團長 胡大勛 政治委員 童邱龍 參謀長 曹富貴 政治處主任 張烈曙
警備第10旅 旅 長 趙 傑
第19團團長 王明禮(代) 政治委員 牟景途 副政治委員 邱正良 政治處主任 李明剛
第20團團長 朱開智 政治委員 趙 昭 副政治委員 李文一 參謀長 薛 和
警備第11旅旅長 覃士冕
第21團團長 郭廷萬 政治委員 晏成山 副團長 袁光泉 政治處主任 張繼瑛
第22團團長 鍾賢文 政治委員 袁洪輝
獨立第1旅旅長 王 道 參謀長 趙凌實 政治部主任 郭卓辛
第1團副團長 張耕民
第2團團長 孫亮東
獨立第2旅旅長 莫正民 副旅長 陳笏卿 參謀長 馬 驥 政治部主任 王東年
副主任 谷鴻聲
第4團團長 王介千 副團長 鄭潤山 參謀長 王 明 政治處主任 覃守貴
第5團團長 劉明權 副團長 張挺勛 參謀長 胡光實 政治處主任 籍瑞三
第6團團長 馬永年(馬永平) 參謀長 王愛中 政治處主任 劉建邦
獨立第3旅旅長 張希賢 參謀長 張建齋 政治部主任 王崇禮
第7團團長 王俊周 政治處主任 王天才
第8團團長 王欣亭 副團長 李道志 政治處主任 楊永名
獨立第4旅旅長 韓壽臣 參謀長 韓顧三 政治部主任 王 芳
第10團團長 韓劍午 副團長 陳相林 參謀長 楊子廉 政治處主任 沈 源
第11團團長 張黎之 副團長 孫 鎮 參謀長 王魁權 政治處主任 張文莊
1937年10月下旬
115師分兵
按中央精神,115師於1937年10月下旬決定分兵。林彪、羅榮桓帶師直大部和343旅向東向南作戰,開闢呂梁抗日根據地;聶榮臻率師直一部及獨立團向晉察冀三省交界地挺進,開闢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聶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海東的344旅歸集總(八路軍總部)指揮。
1938年中,115師第二次分兵:首先去了685團曾國華的2營(擴為第5支隊),孫繼先的工兵連(擴為津浦支隊)到冀魯邊;隨後去的是蕭華(旅政委)、符竹庭(旅主任)領導的343旅的一個指揮“架子”(稱為東挺縱隊),也到冀魯邊;之後陳光、羅榮桓親率115師師部及343旅主力(686團大部,教導隊等)進入山東黃河之畔;在向魯北、魯西發展的同時,彭明治、吳法憲率685團主力劍走偏鋒,於該年底躍進到蘇魯豫地區,掀開八路軍向華中挺進的序幕;最後343旅中在晉、冀、魯邊已小有發展的彭雄、梁興初、張國華、龍書金等各股也以支隊、大隊、甚至連(營、團的界限已不清楚)的規模對蘇、魯、淮進行遠程增援。另預留有力一部(686團3營編成的獨立團)由副旅長楊勇帶領占據運河以西作為後援,而留守於晉西呂梁山一“眼”的343旅參謀長陳士榘、副主任王麓水所率師補充團(鄧克明部)已擴展為晉西支隊。
同時,虎進深山的聶榮臻也沒閒著。其37年尾到五台山即成立了晉察冀軍區。手上115師的一個獨立團(共3個營),一個騎兵營加上一些幹部隊“架子”,各各散開“作業”,很快就設局為四個軍分區(基本各據一個骨幹營),五個主力支隊。至38年中除鄧華支隊到冀東發展未得手外,其餘楊成武、趙爾陸、王平、陳漫遠、黃永勝、熊伯濤、劉道生等將在冀晉、冀察、平西等區域各得“福地”,並得自(或合)領一軍。
由於晉南、晉豫根據地的大量創建擴展,115師留於太南的344旅在左權(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的直接指揮下(徐海東39年去了新四軍)也予分兵。先是韋傑帶走了688團團直去晉豫地區成立新1旅;然後39年初楊得志(代旅長)、崔田民(主任)帶344旅一個指揮“架子”及旅屬獨立團(688團3營編成)去了冀魯豫,匯合當地游擊武裝成立了冀魯豫支隊;緊隨其後黃克誠政委親率第2縱隊(344旅“膨化”而成)主力也進入冀魯豫與楊、崔會師。至此該部實力劇增,遂設立冀魯豫軍區(兼第2縱隊)。其編成內就轄有344旅(由687團,新688團以及新得番號的689團合組)、仍留太行的新1旅、由冀魯豫支隊改編的新2旅、以及韓先楚、譚輔仁從豫北等地民軍整合而成的新3旅。
師獨立團
115師獨立團最早的前身是1930年1月組成的紅6軍,後改為紅3軍。1932年12月軍部撤銷,1933年6月第7、第9師合編為紅1軍團1師。成立後,作為主力參加了中央紅軍歷次重大戰役行動。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11月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併兼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12月,整編為軍區第1支隊兼第1軍分區。1939年2月第1支隊撤銷。1941年華北反“掃蕩”鬥爭中,擔任掩護領導機關和民眾轉移任務的第1軍分區1團7連6班的5名戰士在狼牙山(今河北省易縣境內)依託險要地形,與敵人展開殊死戰鬥,最後毅然跳下懸崖,這就是人們廣為讚頌的“狼牙山五壯士”。46年成為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縱隊四旅,後來改稱為8縱22旅。全軍統一編制後成為65軍193師。85年改稱為“65集團軍步兵193師”。
戰績
血戰平型關(1、2)
9月20日,日軍第5師第21旅一部,占領靈丘縣城,22日,進占平型關以北東跑池。23日,八路軍總部命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相機側擊向該線進攻之敵。林彪作為平型關戰鬥的戰場指揮員,戰前幾次踏勘平型關的地形,選擇了日軍必經之路而又非常適宜進行伏擊戰鬥的戰場,制定了以兩個團截擊和分割行進中的敵人,以1個團斷敵退路,一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敵人增援部隊,以1個團為預備隊的作戰部署,在現場機動指揮戰鬥的進行。作戰中,他突破了原先提出的動用1個旅的計畫,實際是使用了全師的兵力,這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的變更,也反映了他希望大打一仗、獲得重大戰果的心理。而這一變更對平型關戰鬥的勝利產生了積極的作用。24日,第2戰區第6集團軍給第115師送來“25日平型關出擊計畫”,擬以8個團兵力,配合第115師向平型關以東的日軍出擊。同日,第115師組織營以上指揮員進行實地勘察,並確定部署。
第343旅第686團占領小寨村至老爺廟以東高地,實施中間突擊,分割殲滅沿公路開進的日軍,爾後向東跑池方向發展進攻;
第343旅第685團占領老爺廟西南至喬溝以北高地,截擊日軍先頭部隊,協同第686團圍殲進入伏擊地域的日軍,並阻擊由東跑池回援的日軍,爾後協同第686團及防守平型關的國民黨軍夾擊東跑池的日軍;
第344旅第687團占領西溝村至蔡家峪以南高地,斷敵退路,並阻擊由靈丘和渾源方向來援的日軍;第344旅第688團進入東長城村地域為師預備隊。
為隱蔽行動企圖,達成戰鬥的突然性,各部隊當晚冒雨進入陣地,並於25日拂曉前完成了戰鬥準備。
埋伏在喬溝兩側的數千名八路軍官兵在焦急地等待著即將來臨的光榮時刻。
9月25日拂曉時刻,從小寨村方向傳來隱隱約約的汽車馬達聲。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的一個大隊和大部分輜重車輛,由靈丘方向開來。大約100多輛汽車在前開路,隨後的200多輛大卡車上坐滿了戴著鋼盔的日軍,最後壓陣的是少數騎兵。日軍魚貫進入喬溝後,其縱隊雖然前後銜接,但由於道路狹窄,加之雨後泥濘,車輛擁擠堵塞,行動較為緩慢。由於南下以來基本上沒有遇到抵抗,日軍此時也沒有意識到他們進入喬溝就等於進入一條死胡同,更沒有想到八路軍第115師在此險境早以設下天羅地網,等他們全部進入了伏擊圈。
7時許,日軍全部進入第115師設伏地域。
林彪下達了攻擊命令。
已經無法說清是哪支部隊先開的槍。隨著紅綠兩色信號彈升上天空,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便響徹了整個山谷。方才正大搖大擺、如入無人之境行進的日軍,突然遭到居高臨下的猛烈襲擊。115師突然以步槍、機關槍、手榴彈的猛烈火力,給日軍以大量殺傷,敵陣形頓時大亂,山溝里,車撞車,人擠人,馬嘶人竄,火光閃閃,煙霧瀰漫。站在指揮所前的林彪和聶榮臻看得清清楚楚,他們一商量,決定把敵人切成幾段,分段吃掉它。隨即林彪下達了全線出擊的命令。
第685團迎頭截擊,殲日軍一部。第687團將日軍後尾部隊分割包圍於蔡家峪和西溝村,並將搶占韓家灣北側高地的一股日軍迅速殲滅,切斷了日軍退路。第686團第1、第3營勇猛地沖向公路,同日軍展開白刃格鬥。日軍死傷慘重,但仍利用車輛輜重作掩護進行頑抗。其中一部企圖搶占公路西側老爺廟及其附近高地,掩護突圍。第686團第3營迅速衝過公路,搶先敵人占領了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與公路東側部隊對日軍構成兩面夾擊之勢,並將日軍壓迫於老爺廟至小寨村的狹谷之中。被圍日軍連續向老爺廟瘋狂反撲,企圖突圍,均被扼守該地的第3營擊退。為解救被圍日軍,先期進占東跑池的日軍一部回援,被第685團阻擊。日軍第5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急令其在蔚縣、淶源的部隊速向平型關增援,又被第115師獨立團、騎兵營阻擊於靈丘以北和以東地區,並在靈丘以東打死打傷日軍300餘人。被圍於老爺廟至小寨村的日軍,在6架飛機掩護下,再次猛攻老爺廟及附近地區,仍未得逞。接著,第686團集中全力,在第685團和第687團各一部協同下,將被圍的日軍全殲。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戰役中,一種製作簡單,看似平常,卻對整個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的秘密武器——鍘草刀立了大功。
板垣師團是日本的王牌軍之一,在日本侵華戰爭中,一直是先鋒軍。其裝備精良,機械化程度高。115師的官兵們只有小米加步槍。要讓敵人進了伏擊圈又出不去,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破壞掉敵人的汽車等交通工具。匕首、菜刀,只能手持著才能割破輪胎,這在戰鬥打響前是辦不到的。鍘草刀,刃利、背寬,破壞性大,穩定性好,很適宜在道路上埋設,且大部分老鄉家裡都有,收集容易。在敵人經過的路上,預先挖一些窄溝,將鍘草刀背朝下、刃朝上,或橫豎地埋好,露出地面5厘米左右。當輪胎碾上去的時候,鍘草刀自身也不會發出任何響聲,但輪胎外胎已被割裂,內胎不堪車身的重壓,跟著爆裂,整個汽車就癱瘓了,不但跑不動,反而變成阻礙敵人前進或後退的路障。而這時,115師如神兵天降,打得鬼子暈頭轉向,最後只好丟下一千多具屍體和大批武器輜重,倉皇逃竄。
在打掃戰場時,發現日軍屍體1000多人,而115師各團報上來的自己的傷亡數字是600多人,搗毀汽車百餘輛、大車200餘輛,繳獲大批軍用物資。由於日軍頑強的抵抗,血戰從上午7時開始,到下午4時才結束。十里喬溝屍橫遍地,連空氣中都瀰漫了血腥氣息。
程繼賢(1910-1937)陸軍第72師434團上校團長(山西太谷人)。1937年9月下旬,程奉命率部馳援平型關,一舉攻占了平型關要地鷂子澗。日軍增兵夾擊程部,企圖奪回陣地。程抱定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率領不足千人的兵力,與優勢之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後因彈盡援絕,程與所部官兵均壯烈犧牲。
1937年9月30日,羅榮桓率第115師政治機關、教導隊到河北省曲陽、阜平、靈壽一帶發動民眾,開闢抗日根據地。
反“九路圍攻”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和第115師一部與在山西省東南部地區的山西新軍以及國民黨軍反擊日軍大規模圍攻的作戰。日軍調集3萬餘人圍攻晉東南,八路軍預做反圍攻準備 1938年2月中旬,日軍分別從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道清(道口—今博愛)鐵路線向晉西、晉南地區發動進攻。中國第二戰區國民黨軍隊節節潰退。至3月上旬,日軍先後侵占了臨汾、汾陽、離石、風陵渡、黎城、長治等重要城鎮,打通了同蒲鐵路南段和邯鄲至長治公路,進入晉東南和晉西呂梁山地區,並向晉西黃河各渡口進犯。為了牽制日軍向晉南和晉西的進攻,八路軍第129師、第115師第344旅和第5支隊奉八路軍總部命令,於3月上旬由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轉移至晉東南的襄垣、武鄉、遼縣(今左權縣)地區,一面發動和組織民眾,創建抗日根據地,一面以主力捕捉戰機,打擊日軍,在邯長公路上連續取得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的勝利,給侵入晉東南日軍的後方補給線造成嚴重威脅。4月初,日軍華北方面軍為了解除後方的威脅,以第108師為主,並調集第16、第20、第109師各一部,加上騎兵、炮兵、工兵和輜重兵共3萬餘人,在第1集團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統一指揮下,由同蒲鐵路上的榆次、正太鐵路上的平定,平漢鐵路上的邢台,邯長公路上的涉縣、長治及臨汾至屯留公路上的屯留等處,分九路向晉東南地區大舉圍攻,企圖將八路軍第129師等部和在這一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圍殲在遼縣、榆社、武鄉一帶。第二戰區於2月將在山西省的部隊分成東、南、北三路軍。其中,晉東南的部隊為東路軍,以八路軍為主,包括山西新軍和國民黨軍隊,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任總指揮,副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指揮。朱德、彭德懷從八路軍繳獲的日軍檔案中,獲悉日軍圍攻晉東南的企圖後,立即進行反圍攻的準備,決心以一部在地方部隊和游擊隊的配合下,牽制、疲憊各路日軍,集中主力,相機於運動中殲滅日軍一路,以粉碎日軍圍攻。3月24~28日,朱德、彭德懷主持召開了東路軍將領會議,就反圍攻作戰方針統一思想,部署各部隊的任務。會後,八路軍各部積極做好反圍攻作戰的準備,包括對指戰員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派出政治工作幹部協同地方黨政機關和民眾團體動員民眾轉移並實行空室清野,加強縣、區、村人民武裝,組織擔架隊和運輸隊支援部隊作戰等。八路軍阻止大部日軍圍攻,使侵入晉東南腹地的日軍陷於困境 4月4日起, 日軍第108師3個團由長 治、屯留和平定出動,南北對進,分三路向沁縣、武鄉和遼縣進攻;第20師1個團由洪洞向沁源進攻;第 109師2個營由祁縣、 太谷和榆次分兩路向沁縣和闊 郊、馬坊進攻;第16師一部由元氏、贊皇、邢台和涉縣分三路向九龍關、漿水鎮和遼縣方向進攻。當各路日軍開始出動時,朱德、彭德懷令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和第385旅第769團及第115師第344旅第689團,由遼縣以南轉移至日軍合擊圈外的涉縣以北地區,隱蔽待機;令留在內線的八路軍部隊和山西新軍、國民黨軍各部積極阻擊、襲擾和疲憊日軍,為轉至外線的部隊創造戰機。同時,令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和第120師各以部分兵力向平漢、同蒲、正太鐵路線出擊,牽制日軍,配合晉東南地區部隊的反圍攻作戰。10日,朱德、彭德懷給東路軍編成內的國民黨軍第3軍軍長曾萬鍾、第97軍軍長朱懷冰、第169師師長武士敏等發出《粉碎日寇圍攻戰役戰術的指示》,要求各部以連或營為單位對前進的日軍,採取運動防禦姿態,配合本地自衛軍、游擊隊晝夜襲擊、疲憊和分散敵人,迷惑敵人主力,出敵不意地突然襲擊而消滅其一部。至11日,由榆次出動的第109師2個營,被八路軍第129師獨立支隊阻滯於闊郊、馬坊一帶;由祁縣、太谷出動的第109師1個團攻占洪子鎮後,被防守該地的國民黨軍第94、第169師和當地游擊隊阻止於東、西團城地區;由洪洞出動的第20師1個團,被山西新軍第1縱隊和國民黨軍第17軍第84師包圍於沁源地區;由屯留、長治出動的第108師第117、第105團分兩路,擊破國民黨軍第3軍的防禦,從南面侵入沁縣、武鄉和襄垣、遼縣;由涉縣出動的第16師2個營,被國民黨軍騎兵第4師阻滯於麻田地區;由邢台出動的第16師1000餘人,被八路軍第129師先遣支隊等部阻滯於營頭、漿水以東;由元氏、贊皇出動的第16師1個營,被八路軍第129師游擊支隊和當地游擊隊阻滯於贊皇以西地區;由平定、昔陽出動向和順、遼縣進攻的第108師1個團,在八路軍第129師秦(基偉)賴(際發)支隊、汪(乃貴)支隊和第115師第5支隊等的不斷阻擊和側擊下,多次變更進攻路線,於14日進至遼縣、芹泉地區。至此,九路日軍,除屯留、長治、平定出動的三路外,其餘六路分別被阻於馬坊、東西團城、沁源、麻田、漿水以東、九龍關以東地區。而進入晉東南抗日根據地腹地的日軍第108師3個團,由於不斷遭到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和當地游擊隊的打擊,加之廣大民眾實行空室清野,陷入了飢餓疲憊和被動挨打的困境。在此情況下,八路軍總部即令第129師主力及第689團由外線轉入內線,進至武鄉以北地區,伺機殲滅進入腹地的日軍。在長樂村截殲日軍主要一路,迫使其他各路日軍撤退 4月15日,侵占武鄉縣城的日軍第108師第117團及配屬的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3000餘人,北犯榆社再次撲空,兵疲意沮,只得折回武鄉,當日黃昏又放棄武鄉,連夜沿濁漳河東撤。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副師長徐向前,決心抓住這一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發起追擊,在運動中殲滅這股日軍。其部署是:以第772團和第689團為左縱隊,第771團為右縱隊,沿濁漳河兩岸山地實施平行追擊;以第769團沿武鄉至襄垣大道跟蹤追擊。16日晨,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將東撤的日軍大部截住,迅即發起攻擊,將日軍截為數段,壓縮到狹窄的河谷里。已過長樂村的日軍,為解救其被圍部隊,以1000餘人回援,向第772團的左翼戴家垴陣地猛攻。防守該陣地的第10連與日軍激戰4小時,其中1個排全部犧牲,陣地被日軍占領。12時,第689團趕到該地,向日軍猛烈反擊,幾經拼搏,將陣地奪回。14時,由遼縣增援的日軍第105團1000餘人,向第689、第772團陣地猛攻,但均被阻止。17時,又有日軍千餘人從遼縣增援。此時,第129師部隊已將被圍困於河谷里的日軍基本殲滅,遂主動撤出戰鬥。此次戰鬥,殲滅日軍2200餘人,第129師部隊傷亡800餘人,第772團團長葉成煥犧牲。長樂村戰鬥的勝利,對挫敗日軍的圍攻起了決定性作用。此後,各路日軍紛紛撤退。八路軍、山西新軍和國民黨軍立即轉入追擊。八路軍在沁源以南及沁縣、沁源間,在遼縣、和順間,又各殲日軍一部。27日,困守長治的日軍向南撤退,在高平以北的張店、張度嶺和高平以西町店,又連遭八路軍第344旅和山西新軍第1縱隊的截擊,被殲近千人。至此,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破產。是役,歷時23天,八路軍共殲日軍4000餘人,收復沁縣、榆社、武鄉、遼縣、沁源、屯留、長治、黎城等縣城18座,鞏固和擴大了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青口戰役
1941年3月21日晚,教二旅六團奔襲海頭鎮,勇猛果敢,突入敵據點,將偽軍第2團全部擊潰,殲其一部,俘獲人槍各100餘,拉開了青口戰役的序幕。22日上午,青口日偽軍300餘人,分3路向海頭鎮反擊,企圖奪回海頭鎮。6團1營與該敵鏖戰整日,終將敵擊潰,殘敵竄回青口。當晚,6團攻擊朱都集的偽軍第3團。23日晚,6團1營進攻興莊的偽軍第2團;2營攻擊大溝的偽軍第3團一部。6團經3天的激烈戰鬥,攻克了海頭、寺後、興莊,使青口外圍敵據點肅清。25日22時,6團向青口守敵發起衝擊。
激戰至26日拂曉,摧毀了敵人大部分碉堡,擊斃敵寇50餘人。
新浦日偽共約600餘人,乘汽車20餘輛,附輕型坦克2輛,火炮4門,增援青口。同時敵陸戰隊一部於青口以東海面向6團炮擊。為保存自己,待機破敵,6團奉命撤出戰鬥。
擔任掩護任務的6團1連2、7班及1排排長趙本源等共18人在這次戰役中,除戰士孟兆閣歸隊外,其餘17人全部壯烈犧牲,這就是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
血戰甲子山
1942年8月2日,國民黨57軍一一一師師長、中共特別黨員常恩多為不讓該師落入反動派手中,在他病情垂危之際,乃與蘇魯戰區總部政務處長、中共地下黨員郭維城緊急磋商,並委託他於8月3日率該師大部擺脫了國民黨的統治,組建了由共產黨領導的新一一一師。此次起義,嚴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共政策,為我控制甲子山區,擴大濱海抗日根據地造成了有利條件。這就是著名的“八三”舉義。一一一師宣布脫離國民黨軍隊後,盤踞在日莒公路以北的原該師三三一旅旅長、頑固分子孫煥彩重組一一一師,並勾結土頑李延修及國民黨游擊獨立七支隊朱信齋部2000餘人,於8月中旬侵占了方圓幾十里的甲子山區,瘋狂地反共反人民,嚴重地威脅著我濱海抗日根據地。為了剷除這一障礙,解放甲子山區的人民,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決定打擊孫頑的反動囂張氣焰,拔掉這顆釘子,收復甲子山區。我八路軍一一五師遂以教導二旅六團,57軍獨立旅第一團,山縱二旅五團、六團及四團一部等,發起了甲子山反擊叛逆頑軍的戰役。後來,這次戰役稱為第一次甲子山反頑戰役。
甲子山反擊戰役從8月14日開始,共進行了三次,10月及12月各一次。經三次反頑戰役,終於將盤踞在甲子山的頑敵擊斃,我軍全部收復了甲子山。
8月,參戰部隊有:115師教導二旅六團、山東縱隊二旅五團、六團及四團一部、東北挺進軍獨立旅一團。
10月,參戰部隊有:山東縱隊二旅六團、五團及四團的部分部隊、115師教二旅四團三營九連。
12月,參戰部隊有:115師教五旅、教二旅六團、山東縱隊二旅六團、山縱二旅五團、軍分區獨立團、抗大一分校、東北抗日挺進軍111師。
沿海反“蠶食”
1942年秋,敵人企圖控制沿海海口,掠奪沿海鹽灘財富,窒息我軍經濟來源,由東、西、南三面向我濱海中心地區逐步壓縮推進,大量安設據點,施行“蠶食”政策。115師政委羅榮桓總結了歷次反“掃蕩”的經驗,根據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提出運用“翻邊戰術”,即敵打進我這裡來,我打到敵那裡去,有力地打擊了敵之“蠶食”推進,挫敗敵人的“掃蕩”。
這次反“蠶食”鬥爭中,較著名成功的就是“海陵戰役”。
1942年11月,我乘日寇正集中兵力“掃蕩”我沂蒙區、偽軍兵力薄弱分散的時候,發動了海陵反“蠶食”戰役。115師教二旅等部隊在大量民兵的配合下,在11月3日向隴海路附近地區挺進,當晚即攻克羅莊,4日克橫溝,5日克管圈溝。以後,我軍乘勝前進,一面包圍據點,一面對敵展開了強大的政治攻勢,擴大我軍聲勢,宣傳我黨政策。隴海路上新浦之敵來增援,因懼怕被殲,復又折回。韓湖偽軍160餘人、泉溝偽軍百餘人全部繳械投降,上林偽軍40餘人全部反正,丁旺、大小齊莊、東西小店等十餘據點之敵有的繳械,有的聞風潰逃。六天內,我軍克敵偽據點十六處,恢復三個半區。至此,敵在海陵所進行的“蠶食”完全被粉碎。(海陵地區共分六個區,原被敵占領四個區)
1943年1月又進行了郯城戰役。
1943年2月26日,八路軍總部發布精簡整編的命令,並隨即頒布編制表,要求於2月28日前,整編完畢。
2月28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即將山東所屬部隊的整編方案電報中央,即將第115師和原山東縱隊的各旅番號一律撤銷,其機關和軍區、軍分區機關按精兵簡政原則合併。現各地區之部隊,均屬軍區、軍分區建制。
整編中,教導二旅與濱海軍區合併,成立了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政委符竹庭。下轄四團、六團、十三團。(其中六團即334團前身,十三團即335團前身)
原教導二旅六團改稱濱海軍區六團。並將山東抗日自衛軍一團、教導第二旅特務2連、教導第五旅十五團一個連和臨東贛游擊大隊併入六團。原教導二旅旅長曾國華任團長,劉西元任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賀東生任參謀長。
將教導第五旅縮編為濱海軍區十三團。原教導五旅旅長梁興初任團長,原教五旅13團政委覃士冕任政治委員兼主任。
撤銷山東縱隊二旅六團(336團前身)番號,以其一連、四連和警衛連編為莒中獨立營,縣長馬驊、縣委書記王建青分別任營長、政治委員。
1943年7月,父親離開了他戰鬥過的第二支部隊,調到山東分局黨校。
重創板垣
戰前,在寺內和板垣的談話中,極少提到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一支十分神秘的弱小部隊。也許這支裝備極差、人數很少的隊伍不值一提。他們都不會想到,強大的第5師團剛到達平型關下,還未放開手腳,就遭到一次慘重的打擊。給予他們重重的一擊,又恰恰是這支他們不屑一提的隊伍。正當板垣期待攻下平型關,太原就指日可待了,整個華北即可成為大日本帝國的囊中之物的美夢之際,他接到報告:第21旅團後衛和輜重部隊在平型關東北面的喬溝被眾多的中國軍隊包圍,已處於被全殲的危境之中。
這時候,板垣還不知道給他敲響警鐘的,恰恰是他並未放在眼裡的八路軍。正像後來日本決策當局所醒悟到的--日本還未準備與有名的八路軍作戰,八路軍則準備與日軍長期戰鬥。
第5師團的司令部里頓時亂了套。板垣立即請華北方面軍派飛機到喬溝一帶助戰,同時命令在蔚縣的第42聯隊派兩個大隊乘汽車迅速前往增援。然而,飛機飛臨戰場上空時,因雙方已混戰在一起,無法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前往增援的各路日軍尚在途中,喬溝的戰鬥就已結束。
3天之後,板垣才從震驚中回過神來,派出平岩大隊去喬溝清理戰場——實際上是去收屍。八路軍只將自己的傷亡人員和繳獲的軍用物資運走,眾多的日軍屍體和被擊毀的車輛仍遺棄在戰場上。
後來,平岩大隊將清理戰場的情況寫成一份報告:
9月28日,龍澤中隊得到友軍的支援後,勇氣百倍再次繼續前進中,此時遇到意外的情景,一剎那間嚇得停步不前。冷靜下來看時,行進中的汽車聯隊似遭突襲全被殲滅,100餘輛汽車慘遭毀滅,每隔20米倒著一輛汽車殘骸。公路上有新莊中佐等陣亡者,或被燒焦躺在駕駛室里的無數屍體。一片慘狀,目不忍睹。
用了長達3個小時,才把一輛輛燒焦的汽車拖到公路的一邊,處理好陣亡者的屍體,公路勉強可以通行,龍澤中隊開始前進,到達嶺上。從嶺上往峽谷一看,輜重車輛隊不是也全部覆滅嗎?!公路不是被輜重車輛層層疊疊的屍體堵塞著了嗎?!……宛若地獄圖畫的悲慘情景。
龍澤中隊長鼓勵飢腸轆轆和因震驚而意志消沉的士兵,收集陣亡者的指甲,識別標誌,把車輛運到後邊的空地上,以及收拾屍體和馬匹,約用2個小時完成這些作業後,公路才勉強能夠通行。這時,在半山腰發現並救出3名半死不活的傷兵……
這一切似乎來得太突然。
平型關,無疑給板垣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1948年12月22日深夜,在東京巢鴨監獄內,當板垣征四郎和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人被送上絞刑架時,也許他會意識到,他的厄運正是從平型關開始的……
戰梁山
1939年8月1日,駐山東日軍第32師團以步兵、炮兵各一部及偽軍共400餘人,從汶上縣城出發,經靳口西渡運河,對梁山地區進行“掃蕩”。八路軍第115師代理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決定,以師特務營、騎兵連和獨立旅第1團第3營殲滅該敵。2日上午,日偽軍到達梁山南麓前集莊附近,第115師特務營一部對日偽軍進行襲擊,殲其一部後,迅速撤離。日偽軍遂沿梁山南麓向西北搜尋前進,至馬振揚村,又被八路軍殲滅40餘人。下午,日偽軍被迫退守梁山西南麓的獨山莊及獨山高地。入夜,八路軍向日偽軍發起攻擊,一部兵力迅速奪取了獨山高地,主力攻占了獨山莊。日偽軍退守獨山南坡10餘座石灰窯及幾個客棧內,企圖據守頑抗,伺機奪路突圍。八路軍鏇即對石灰窯和客棧之日偽軍發起圍攻,並展開白刃格鬥,激戰至3日晨,將日偽軍大部殲滅,殘餘日偽軍向汶上逃竄。這次戰鬥,八路軍斃俘日偽軍少佐大隊長以下300餘人,繳獲炮3門、機槍15挺,為鞏固魯西抗日根據地,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打開了新的局面。反“鐵壁合圍”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15師和山東縱隊,在山東省沂蒙山區粉碎日偽軍大規模“掃蕩”的作戰。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為將其在中國的占領區變成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兵站基地”,在繼續對國民黨當局實行誘降、迫降的同時,集中主力對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反覆“掃蕩”,施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10月下旬,日軍第12軍司令官土橋一次指揮第17、第21、第 32師團和獨立混成第5、第6、第7、第10旅團等各部主力,配屬的第 1軍第36師團及獨立混成第3、第4、第9旅團各一部和偽軍共5萬餘人,以多路多梯隊分進合擊,形成對沂蒙山區的“鐵壁合圍”,企圖一舉消滅在這一地區的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 115師、山東縱隊等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摧毀沂蒙山區根據地。為粉碎日偽軍“掃蕩”,山東分局和第 115師決定以一部兵力留沂蒙山區堅持作戰,主力分散轉移,在外線打擊敵人。
11月2日,日偽軍以小部兵力出擾費縣西北地區。4日拂曉,日偽軍偷襲駐馬牧池的山東縱隊機關,縱隊機關經奮戰突圍至南牆峪,復遭日偽軍合擊,激戰整日,突出合圍,轉移至泰山區。5日,由臨沂、費縣、平邑、蒙陰、沂水、莒縣出動的日偽軍 2萬餘人分11路,在飛機、坦克配合下,將第 115師師部、山東分局機關包圍在留田一帶狹小地區;並在河陽、葛溝一線部署預伏兵力,防止八路軍向東南方向突圍。當時第115師等機關僅有1個營的警衛分隊,在日偽軍重重包圍、形勢非常危急的情況下,師政治委員羅榮桓指揮若定,親自組織偵察,正確分析判斷敵情,果斷決定向西南突圍。入夜,第 115師、山東分局機關共5000餘人,從日偽軍包圍間隙中越過兩道封鎖線,至 6日,轉移到留田西南的護山莊(今埠山莊)。山東縱隊第 1旅旅部及第1、第2團亦擺脫日偽軍多次合擊,安全轉移至外線。
沂蒙山區反“鐵壁合圍”
日軍多次合擊未達目的,遂改變計畫,自11月12日開始,在根據地內實行分區“清剿”,到處設據點,修公路,挖封鎖溝,挨村逐戶搜查八路軍,殺害民眾達3000餘人,抓青壯年近萬人,許多村莊被洗劫一空,毀之一炬,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11月30日拂曉,山東分局、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第 115師司政機關一部在大青山(大谷台南)遭敵合圍。在突圍中,國際友人、德國記者漢思·希伯殉難。為保衛根據地,打擊日偽軍的“清剿”,第 115師教導第2旅、山東縱隊第2旅大部在濱海區積極打擊日偽軍;山東縱隊第2旅、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蒙山支隊等各一部轉入內線,堅持鬥爭。為進一步加強內線游擊戰爭的領導和武裝力量,山東分局與第115師師部率主力一部亦由外線轉回沂蒙山區,連續在垛莊、舊寨、三角山、綠雲山、李村等地伏擊、襲擊日偽軍,予敵以大量殺傷。與此同時,游擊隊和民兵,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支持下,破襲日偽軍據點、公路,打擊小股“清剿”之敵。人民民眾捨生忘死地掩護八路軍傷病員,保護軍用物資和糧食,有力地配合了部隊的反“清剿”鬥爭。日偽軍在八路軍和人民民眾積極打擊下,於12月 8日開始撤出沂蒙山區。八路軍一面截擊撤退的日偽軍,一面襲擾留在根據地內的日偽軍,破交通,拔據點,給其以沉重打擊。28日,“掃蕩”的日偽軍全部撤出。八路軍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奮戰,共殲日偽軍2200餘人,粉碎了日偽軍的“鐵壁合圍”,保存了有生力量,堅持了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
陸房戰鬥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中國八路軍第115師一部在山東省泰安以西地區對日偽軍的突圍戰鬥。3月中旬,八路軍第115師師部率第686團進入泰(山)西地區,同八路軍津浦支隊和山東縱隊第6支隊會合,鞏固與擴大了泰西抗日根據地。5月初,日軍第12軍司令官尾高龜藏從泰安、肥城、東平、汶上、寧陽等17個城鎮,調集日偽軍8000餘人,坦克、汽車百餘輛,火炮百餘門,分9路圍攻泰西抗日根據地,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2至8日,日偽軍掃蕩東平、汶上地區,9日向肥城、寧陽實施向心推進。10日,第115師令第686團主力掩護機關、部隊分路向西南方向突圍,並令山東縱隊第6支隊為前導。第6支隊突圍後,師部、第686團行進中發現汶河南岸有敵情,乃轉而北上,向大峰山區轉移,與津浦支隊等共3000餘人,被日軍合圍在陸房周圍縱橫各約10公里的山區。11日拂曉。日偽軍在炮火準備後全線發起進攻。八路軍被圍部隊以猛烈炮火打退日偽軍數次進攻,堅守子陣地。15時許,日偽軍又集中兵力猛攻陸房西南之肥豬山、牙山制高點,第686團英勇奮戰,擊退日偽軍9次衝擊。在陸房西北、東南、以東、以北地區,津浦支隊、第686團和師特務營也打退日偽軍多次衝擊。黃昏,日偽軍停止攻擊。22時許,八路軍被圍部隊利用夜暗,分路突圍。至12日凌晨,全部突出包圍圈。此次戰鬥,八路軍共斃傷日偽軍大佐聯隊長以下1300餘人;八路軍傷亡300人。
遺址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和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政府誕生地,位於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總面積4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店是魯東南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曾長期駐紮在這裡。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在這裡誕生。劉少奇、羅榮桓、朱瑞、陳光、黎玉、肖華、陳仕榘、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長期在莒南生活、戰鬥、工作過。莒南一度成為山東省黨政軍指揮中心,被譽為“小延安”。為慶祝山東省政府成立60周年,對省政府和115師司令部舊址進行了全面修復,新建了省政府成立紀念館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紀念館,恢復了省政府成立時設立的七個廳局辦公場所。以豐富的資料和實物,生動地再現了八路軍115師的卓著功績及山東省政府誕生、成長、發展的光輝歷程,讓人們以史為鑑,永遠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