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林[中科院院士、空間紅外遙感技術專家陳桂林]

陳桂林[中科院院士、空間紅外遙感技術專家陳桂林]

陳桂林,人名。本詞條主要介紹中科院院士陳桂林,空間紅外遙感技術專家。出生於福建南安。1967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無線電工程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光電技術研究,主持並研製成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核心探測儀器-多通道掃描輻射計(MCSR)。設計並實現了採用望遠鏡折鏡步進掃描,通過R-C光學系統視場分離,實現可見光、紅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時探測的總體技術方案。

個人簡介

陳桂林 陳桂林

陳桂林 福建南安人。空間紅外遙感技術專家。1967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無線電工程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光電技術研究,主持並研製成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核心探測儀器-多通道掃描輻射計(MCSR)。設計並實現了採用望遠鏡折鏡步進掃描,通過R-C光學系統視場分離,實現可見光、紅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時探測的總體技術方案。主持突破了大孔徑(Ф410mm)輕量化的空間光學系統、高精度(角秒級)空間掃描機構、地球同步軌道輻射致冷器技術等難題。在光電技術的研究中,密切結合工業上的套用,在熱軋圓鋼光電線上檢測的問題上,提出並實現了用兩個相互垂直探測器實時測定目標坐標的新發法,現已在多個鋼廠推廣使用。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簡要事跡

陳桂林 陳桂林

陳桂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是為發展中國空間遙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副總設計師。他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帶領研究群體,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研製成功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主體儀器——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系統,已於今年隨風雲二號衛星發射成功入軌,穩定可靠地運行,並已投入實用。該儀器是由光機電和現代信息技術集成的技術難度大、結構複雜、性能先進的遙感系統,目前只有美國和歐盟研製成功。國家氣象局專家委員會評審,確認該儀器起點高,達到了國外九十年代初發射至今仍在使用的同類氣象衛星儀器的先進水平。多通道掃描計這一重大成果是中國氣象遙感領域的重大突破,在技術上和水平上都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風雲一號衛星的甚高解析度掃描輻射計有新的突破,並上了新台階。它獲取高質量的可見、紅外、水汽三通道雲圖,覆蓋包括中國國土在內的1/3地球,中央氣象台已開始使用這三個通道雲圖進行氣象預報,這不但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且造福人類,從而大大提高中國在國際氣象領域的地位。陳桂林還主持研製並取得多項成果,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

陳桂林以頑強的意志,艱苦奮鬥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他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積勞成疾。他曾因突發性耳聾和視網膜脫落等嚴重疾病住院,但即使在病床上,也思考著攻克難關的辦法,指揮攻關。他還強忍病痛堅持工作,直至最近才去體檢,又診斷患大面積胃潰瘍。1994年風雲二號衛星發生爆炸事故,使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和全套測試設備毀於一旦,1/3左右的研製人員受傷,而此時他卻患上視網膜脫落,在重大打擊面前,陳桂林這個鐵漢子,振作精神,帶領群體,日夜奮戰,克服重重困難,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重新研製並提供了高質量的多通道掃描輻射計正樣產品,確保了風雲二號衛星的圓滿成功,揚了國威。他曾被評為中科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者和上海市科技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他領導的課題組也被評為上海市集體勞模。

時間賽跑

陳桂林 陳桂林

颱風“麥莎”、“卡努”來襲,在行進途中,一直被一雙天上的“眼睛”緊緊追蹤,這就是“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桂林作為“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副總設計師,為了能掌握第一手氣象信息,累壞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陳桂林全面負責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的研製工作。多通道掃描輻射計是風雲二號的主體儀器,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設計製造這種儀器。從接到任務起,陳桂林就開始與時間賽跑,主持制定實施方案,帶領課題組成員攻克上百個技術難點,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了原理樣機的研製,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從事科研工作幾十年,陳桂林幾乎從未停歇,從未休假、療養,即使出差,也是抓緊時間,完成任務後儘快回到研究所工作。

1989年,正當他帶領大家完成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初樣產品研製時,因為過度疲勞,得了突發性耳聾。但他還是強忍病痛,堅持工作。住院治療後,病情稍有轉機,他又立即投入工作。如今,陳桂林的左耳已聽不到任何聲音。1994年1月,陳桂林在西昌衛星基地參加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首次發射工作,一隻眼睛忽然什麼也看不清楚,經診斷為視網膜脫落,在醫生和領導的一再催促下,他住進了醫院。如今,63歲的陳桂林右眼視力不到0.1,但他戴著眼鏡,依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陳桂林帶領團隊完成了三套初樣和五套正樣輻射計、兩台正樣精太陽敏感器設計等科技攻關難題,去年6月,“風雲二號”C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面對榮譽,陳桂林說,“這是國家實力的表現。”

犧牲精神

“搞科研總要有點犧牲精神的。”這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陳桂林院士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充分體現在陳桂林院士三十八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計時間、不計名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項目,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心撲在工作上

陳桂林 陳桂林

陳桂林院士現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副總設計師,全面負責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的研製工作。多通道掃描輻射計是風雲二號的主體儀器,需要將光、機、電技術,以及紅外探測、輻射製冷和薄膜光學等多種技術綜合在一起的一種高技術航天遙感探測系統,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設計製造這種儀器。為了早日使風雲二號飛上太空,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陳桂林院士迎難而上,毅然挑起了研究該儀器的重擔。

從接受任務起,陳桂林院士就爭分奪秒,夜以繼日的學習,查閱有關資料,掌握國內外情況,主持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由於睡眠不足,他常常眼帶血絲,兩鬢也增添了不少白髮。辛勤的勞動換來了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贏得了領導該重大項目科研的主動權。其後,他帶領課題組成員攻克了上百個技術難點,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原理樣機的研製。幾個單項研究成果還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在陳桂林院士的帶領和鼓舞下,課題組經過艱辛的努力,按時完成了兩套高質量、高性能的多通道掃描輻射計正樣產品,提供裝星發射。陳桂林院士帶領課題組於2000年承擔了風雲02批掃描輻射計增加2個紅外探測波段的研製任務。2002年10月完成初樣並轉入正樣研製;2004年10月19日發射成功;2005年元月一日投入套用試運行;2005年6月正式投入業務運行。衛星的運行實踐表明,該項技術改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第一代氣象衛星上實現國際上第二代氣象衛星的主要技術水平。

面對困難

陳桂林 陳桂林

在陳桂林院士的科研生涯中,並非一帆風順。身體與工作都給他製造過困難,但卻沒有嚇倒陳桂林院士,反而令他越發頑強拼搏。1989年,正當陳桂林院士帶領大家完成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初樣產品的研製,並緊張地進行評審各項準備工作的時候,因過度疲勞引起突發性耳聾而病倒。這種病發作時令人痛苦難熬,但他強忍病痛、堅持工作,直到最終不得不住院治療。

1994年1月中旬陳桂林院士與試驗隊同志一起赴西昌衛星基地參加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首次發射工作。由於長期疲勞過度,病魔再次光顧他。他的一隻眼睛突然模糊不清,但仍堅持在現場進行整機測試和趕寫測試總結報告。他的視力障礙被試驗隊醫生髮現,診斷為視網膜脫落,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失明。

1994年4月,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在發射基地由於發生意外事故,使花費近10年心血的成果付之東流。在中央的關懷下,重新研製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並儘快將衛星送上天的戰鬥又打響了。陳桂林院士從醫院做完視網膜手術,顧不上休息就回到崗位,積極投入到再次研製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及其全部地面測試設備的工作之中。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裡,就向衛星總體部門交付了兩套多通道掃描輻射計正樣產品,做到各項性能和質量指標一次驗收合格,並於1997年6月10日隨衛星發射成功,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開拓創新

陳桂林院士在完成衛星工程的繁重任務中,還勇於開拓創新,把衛星姿態敏感器的技術成果推廣套用於鋼鐵行業。他們的課題組與上海新滬鋼鐵廠合作,開展“CCD被動式光電線上側徑儀”產品的開發研究,經過努力取得了成功。該產品已在上海鋼鐵三、五廠,寶鋼,以及國內各鋼鐵廠套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該項產品技術先進,而價格卻只需國外同類產品價格(16萬美元)的七分之一。青年科研人員的成長,一直是陳桂林院士關注的事。在工作之餘,他總是會找新分配過來的同學談心,熱情地聽他們對個人發展的構想和要求,了解他們的特點與專業基礎,結合課題需要,安排他們工作,讓青年科研人員在實踐中積累知識、增長才幹。十多年來,已經有40多名博士、碩士從陳桂林院士的實驗室中走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