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仲曦東
別名:仲子凌
原名:仲崇興
性別:男
出生:1915年
逝世:1984年
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籍貫:山東省黃縣
畢業學校:中國人民大學
派別:中國共產黨
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
人物簡介
仲曦東(1915—1984) 原名仲崇興,別名仲子凌。黃縣(今龍口市)北馬鎮東二甲人。 少將。 曾任外交部副部長。1934年考入黃縣中學, 次年1月考入濟南高中。
1936年夏,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9月,經孫鳳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日軍進攻山東,濟南危在旦夕,仲曦東隨學校黨組織赴泰安準備武裝起義。到泰安不久,又去濰縣,按照北方局“脫下長衫到農村去發動抗日游擊隊”的指示方針,仲曦東又奉命回黃縣發動抗日武裝。
1938年1月,黃縣抗日游擊隊正式成立,被編為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仲曦東任軍政委員會主席。5月,出任三軍四路政治處主任。7月,改任三軍教導大隊政委。9月,教導大隊改編為山東縱隊五支隊軍政幹校,仲曦東繼續擔任政治處主任。1940年9月,調任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2年春,參加整風運動。同年7月,調任膠東軍區第一分區(東海軍區) 政委兼地委副書記。翌年代理地委書記。1947年3月, 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部主任。 新中國建立後,任第三十二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1月,隨軍參加福州、廈門戰役。次年1月,任華東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系副主任、 主任等職。
1955年9月,授少將軍銜 。1957年10月,任軍事學院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1月,轉業到外交部工作,先後被任命為駐捷克、坦尚尼亞大使。1972年3月,任外交部副部長,後任中非友好協會會長。
曾撰寫理論文章和回憶錄多篇,先後出版了《增強黨的團結》 、《談談黨的整風經驗》、《論共產主義風格》、《學習毛澤東思想》、《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等專著,共約35萬字。
個人簡歷
1930年 去佳木斯學生意
1934年 考入黃縣中學
1936年 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937年 參加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10月 到黃縣組織抗日武裝
1938年1月 任黃縣抗日游擊隊軍政委員會主席
1938年4月 任膠東區黨委軍事部政治處主任
1939年2月 膠東大眾日報總編輯
1940年9月 至山東縱隊第五支隊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春 參加整風運動
1942年7月 任膠東軍區第一分區(東海軍區) 政委兼地委副書記
1943年秋 全面負起黨政軍的領導責任
1944年秋 參加東海分區開展反“蠶食”鬥爭
1945年10月 任煙臺黨政軍民統一行政委員會書記
1945年11月 任山東軍區第六師政委
1947年3月 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部主任。
1950年1月 隨軍參加福州、廈門戰役
1951年1月 任華東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1955年9月 授少將軍銜
1955年 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 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7年10月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部副主任
1961年1月 轉業到外交部工作,先後被任命為駐捷克、坦尚尼亞大使
1972年3月 任外交部副部長,後任中非友好協會會長
1984年6月 任中非友協會長
生平經歷
仲曦東,原名仲崇興,別名仲子凌。1915年10月出生在山東省龍口市北馬鎮東二甲村一個貧農之家。
仲曦東八歲時,入陳家國小讀書,校長為本村一個有名的秀才,學習內容除國小課程外,還有《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左傳》等。校長的子侄多為大學生,假期歸里,常給學生講愛迪生、牛頓等故事,傳播自然科技知識,使仲曦東很受教益。
1930年仲曦東國小畢業後,奉父命去東北佳木斯“學生意”,經親友介紹到同春義錢莊當店員。店員生活十分緊張、艱苦,除寫字、打算盤、點票子、站櫃檯外,還要掃地、刷痰盂,給老闆做家務等,稍有不周便要挨打受罵,因其心中一直懷念讀書,幹了不到一年,便辭雇歸鄉。
1932年,因仲曦東好學善讀,又寫一手好毛筆字(九歲便給本鄉人寫年對子),本村校長就請他入本村國小幫助教低年級學生。期間他邊教學、邊耕種,閒暇之餘苦讀《史記》、《左傳》,攻讀初、高中課本,為將來升學打基礎。1934年春,他插班考入黃縣中學。1935年9月畢業後,因家境日窘,其父不允繼續升學。他以報考濟南師範、不要家中出錢為由而赴濟南,同時報考了師範和濟南高中兩個學校,結果均考中,遂按自己的意願入濟南高中讀書。
1936年夏,仲曦東經同學孫鳳坦介紹,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9月,又經孫鳳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日軍進攻山東,濟南危在旦夕,仲曦東隨學校黨組織赴泰安準備武裝起義。到泰安不久,又去濰縣,按照北方局“脫下長衫到農村去發動抗日游擊隊”的指示,仲曦東又奉命回到黃縣發動抗日武裝。
1938年1月,黃縣抗日游擊隊正式成立,被編為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仲曦東任軍政委員會主席。5月,第三大隊與魯東抗日游擊隊第八支隊合編為三軍四路,仲曦東任政治處主任。7月,改任第三軍教導大隊政委。9月,教導大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軍政幹校,仲曦東繼續擔任政治處主任。1939年2月,調任膠東《大眾日報》總編輯,不久調任中共膠東區黨委軍事政治處主任。1940年9月,調任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2年7月,膠東五旅、五支合併成立膠東軍區,仲曦東調任膠東軍區第一軍分區(東海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副書記。翌年秋,代理地委書記。1944年冬,去膠東區黨校學習,任第一支部書記。
1945年8月,日軍宣布投降後,奉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命令,返東海軍分區,組織指揮解放威海、煙臺的戰鬥。威海解放後,任山東軍區警備四旅政委。同年10月1日任煙臺黨政軍民統一行動委員會書記。當時美國大批艦隊駛近煙臺,企圖在煙臺登入,要求解放軍撤離煙臺。在這種情況下,他積極部署部隊做好應急準備,同時和代市長於谷鶯召集了五萬人的民眾大會,動員全體軍民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並與美軍艦隊司令中將巴爾貝及少將羅克、賽特爾等人進行了談判,義正辭嚴地駁斥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強烈要求美艦立即撤離煙臺。這就是著名的“煙臺談判”。
1945年11月,警四旅改為山東軍區第六師,仲曦東任政委,他與師長劉涌一起率師參加新萊戰役。翌年9月,六師奉命赴膠濟作戰。1947年3月,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成立,10月仲曦東調任縱隊政治部主任。其後,部隊連續作戰,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時,他和部隊轉戰南北,先後參加了南麻、臨朐、萊蕪、孟良崮、濰縣、濟南、渡江、上海等戰鬥、戰役(九縱部隊後改為第二十七軍)。1949年11月,調三十二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1月,隨部隊進軍福建剿匪。同年11月,調任華東後勤政治部主任。
1951年10月,調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系任副主任,兼政工教授會主任,後任政治系主任。1952年3月,赴朝鮮戰場見習,6月底返回學院。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7年10月,任軍事學院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1月,奉調國務院外交部出任駐捷克大使。1967年,中央指示駐外使館人員分批分期回國參加“文革”學習。1969年6月,任駐坦尚尼亞大使。1972年3月,任外交部副部長。仲曦東在外交部任職二十餘年,為貫徹中國社會主義的外交路線,為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誼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外交成就
1961年1月轉業到外交部工作,先後被任命為駐捷克、坦尚尼亞大使。其間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幾內亞國慶典禮,並代表中國政府與盧安達談判建交。任副外長期間,1978年9月以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身份同越南政府代表團舉行關於越南華僑問題談判。1979年4月在北京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介紹中國政府代表團在中越副外長級談判會議上提出的關於處理中越兩國關係問題的八項原則建議。在外交部任職十餘年,為貫徹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路線, 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誼、團結做出了積極貢獻。
逝世
1984年6月病逝。根據他生前意願,遺體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
人物評價
仲曦東性格豁達,博學多才。戰時作報告從不用人寫稿,也不念稿,但邏輯性、思想性很強,聲音洪亮,富有感染力,深受幹部戰士歡迎。
仲曦東病逝後,得到高度評價:
“抗日戰爭中,他正確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積極參與創建膠東抗日根據地,發展敵後人民武裝,開展武裝鬥爭。抗戰勝利後,他根據黨中央的指示,與美、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解放戰爭,他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濰縣、濟南、渡江、解放上海等重大戰役。他為開展膠東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保衛山東人民的抗日勝利果實、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後,從事軍事院校教育工作,為我軍的正規化建設、培養部隊中、高級軍事政治幹部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從事外交工作期間,他不負黨中央的重託,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發展我國的對外關係,增進我國與各國人民的友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仲曦東同志是我黨的優秀黨員、我軍優秀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我國優秀的無產階級外交戰士。他一生襟懷坦白、光明磊落、作風正派、不謀私利。他參加革命近五十年,努力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忠實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忠於職守,努力工作,勤勤懇懇,勇於負責,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為外交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近幾年來,他雖重病在身,仍關心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關心國家的經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