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部首: 氺、禾
1. 眾:~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國名。
4. 姓。
詳細字義
◎ 黎lí〈形〉
(1) 形聲。從黍,利省聲。本義:黍膠。以黍米製成。古代用以粘履
(2) 通“旅”。眾多,數目很多 [numerous]
《詩·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黎,眾也。——《爾雅》
黎民於變時雍。——《書·堯典》。傳:“眾也。”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禮記·大學》。注:“眾也。”
覺悟黎烝。——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注:“黎烝,眾庶也。”
黎民不飢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眾;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民眾。陳祗時《賀寥溪喬遷》詩:“經家已與小康齊,側賈斯文心在黎。潤澤雅居梧苑好,高枝引得鳳凰棲。”
(3) 顏色黑中帶黃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則謂借為藜。——《釋名》
今王播棄黎老。——《國語·吳語》。注:“東棃壽征也。”
厥土青黎。——《書·禹貢》
面目黎黑。——司馬遷《史記》
(4) 老,年紀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演變過程
詞性變化
◎ 黎lí
〈動〉
(1) 粘 [stick]。古時用黍米打糨子,用來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謂之黎。——宋· 羅願《爾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圍宛城三匝。——《史記·高祖本紀》
◎ 黎lí
〈名〉
(1) 古諸侯國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說在今長治西南
黎侯寓於 衛。——《詩·邶風·式微》
(2) 少數民族名,住在海南島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單(黎族人所織青紅相間的木棉布)
(3) 姓
相關介紹
在早期歷史上,黎氏表現得比較岑寂,除了南北朝時的北周有一位官拜車騎大將軍,並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而見稱的黎景熙;以及於唐玄宗時官拜京兆尹,顯赫一時的黎乾之外,具有特殊優異表現的黎姓人家,並不多見。宋、明以來的1000多年以來,情形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整個黎氏家族人材輩出,表現可圈可點,使得黎氏的聲名,盡人皆知。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郞奚切《正韻》鄰溪切,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又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
又《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又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又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又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又《玉篇》眾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眾也。
又《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又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注》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又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又與蔾同。《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易據於蒺蔾,作蒺黎。
又姓。黎侯國之後。
又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又《集韻》《韻會》憐題切,音藜。
又《集韻》良脂切,音棃。義同。
拼音是li的漢字
拼音是li的漢字共有244個,如下: |
厘|離|莉|隸|里|力|立|李|例|哩|理|利|梨|禮|歷|麗|吏|礫|漓|傈|荔|俐|痢|狸|粒|瀝|栗|璃|鯉|厲|勵|犁|黎|籬|酈|鸝|笠|壢|藶|鱧|縭|躒|蜊|鋰|澧|糲|蘺|櫪|蠡|嚦|礪|嫠|篥|癘|癧|猁|藜|溧|鱺|戾|櫟|唳|醴|轢|詈|罹|邐|儷|喱|靂|蒞|俚|蠣|娌|儮|儷|凓|刕|剓|剺|劙|勵|厤|厯|叓|叕|唎|嚟|嚦|囄|囇|塛|壢|娳|婯|孋|孷|屴|岦|峛|峲|巁|廲|悡|悧|悷|慄|捩|搮|擽|攊|攦|攭|斄|暦|曆|曞|朸|栃|栛|栵|梸|棃|棙|檪|櫔|櫟|櫪|欐|欚|歴|歷|氂|沴|沵|浬|涖|濼|濿|瀝|灑|灕|爄|爏|犂|犛|犡|珕|珞|琍|瑮|瓅|瓈|瓑|瓥|癘|癧|盠|盭|睝|矖|砅|磿|礪|礫|礰|禮|禲|秝|穲|竰|筣|籬|粴|糎|糲|綟|縭|纅|纚|艃|茘|荲|菞|蒚|蒞|蔾|藶|蘺|蚸|蛠|蜧|蝕|蝷|蟍|蟸|蠇|蠣|蠫|裏|裡|褵|觻|謧|讈|貍|赲|躒|轢|轣|邐|酈|醨|釃|鉝|鋫|鋰|錅|鏫|鑗|鑠|鑠|隷|隸|靂|靋|颯|颯|鬁|鯉|鯏|鯬|鱧|鱱|鱳|鱺|鳨|鴗|鵹|鷅|鸝|麗|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