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由在一根橫樑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犁
在5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農民就開始嘗試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將犁繫上繩子由一頭牛拉動,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進行了改進,把尖頭製成一個能更有力地辟開泥土的“犁鏵”,增加了一個能把泥土推向旁邊的傾斜的底板。

中國的犁是由耒耜發展演變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牽拉耒耜以後,才漸漸使犁與耒耜分開,有了“犁”的專名。犁約出現於商朝,見於甲骨文的記載。早期的犁,形制簡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鐵犁,開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漢出現了直轅犁,只有犁頭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區,則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均有踏犁的實物。踏犁也稱“鑱”、“腳犁”。使用時以足踏之,達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嶺外·代答風土》:

犁

踏犁形如匙,長六尺許。末施橫木一尺余,此兩手所捉處也。犁柄之中,於其左邊施短柄焉,此左縣所踏處也。犁柄之中,於其左邊施短柄焉,此左腳所踏處也,踏犁五日,可當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於土。

至隋唐時代,犁的構造有較大的改進,出現了曲轅犁。除犁頭扶手外,還多了犁壁、犁箭、犁評等。陸龜蒙《耒耜經》記載,共有十一個用木和金屬製作的零件組成,可以控制與調節犁耕的深度。長達2.3丈,十分龐大,必須雙牛才能牽挽。中國歷史博物館有唐代犁的複製模型。其原理為今天的機引鏵式犁採用。唐朝的曲轅犁與西漢的直轅犁相比,增加了犁評,可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改進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圓形,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減少前進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雜草的生長。

在古代歐洲使用的犁從青銅時代起,基本上就沒有怎樣改變過。只有犁嘴從公元前十世紀起一般用鐵代替了木頭。這時的犁在耕田時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當大的氣力。犁出來的溝壟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因此要犁過兩遍。在犁第二遍時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德國農民採用傳統的犁耕地在歐洲,公元前一世紀就已經使用一種新式的犁。它有個輪子控制犁地的深度,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犁刀劃土和一個模板翻土,犁出來的溝又深又整齊,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新式犁比舊式犁要重,拖起來需要相當大的力氣,因此農民用牛來犁地。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則開始用馬耕田。現在在世界的許多地區(包括中國),仍然使用犁來進行耕作。類似犁的器具也稱為“犁”。

發明起源

犁
最早農民是用簡易的挖掘棒或鋤頭來挖墾農田的。農田挖好後,他們把種子拋撒在地里,希冀著能有一個好的收成。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當將犁繫上繩子並由一頭牛拉動時,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

大約公元前970年,在埃及有人創作了這幅畫有一個簡單的牛拉木製犁的素描。與遠在公元前3500年就製造出來的第一批犁相比,設計上並沒有多大變化。

在埃及和西亞乾旱、多沙的土地上,用這種早期扒犁可以充分地挖墾農田,使莊稼收成大為增加。增加的食物供應完全可以滿足人口的增長,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日益發展起來。

到公元前3000年,農民們改進了自己的犁,把尖頭製成一個能更有力地辟開泥土的銳利“犁鏵”,增加了一個能把泥土推向旁邊的及傾斜的“底板”。

牛拉的木製犁仍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使用,尤其是在輕質的沙土地區。早期的犁在輕質沙土上使用起來,比在北歐潮濕、厚重的泥土上使用更為有效。歐洲農民不得不等待公元11世紀時傳入的較重的金屬犁。

基本作用

犁
以翻土為主要功能並有鬆土、碎土作用的土壤耕作機械。主要有鏵式犁、圓盤犁鏇轉犁等類型。埃及、中國、波斯等農業古國在三四千年以前就有了用牛拉的原始木犁。歐洲的鏵式犁創始於8世紀。1847年,圓盤犁在美國獲得專利。1896年,匈牙利人創製了鏇轉犁。

鏵式犁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耕作機械。圓盤犁切斷草根的能力較強,但覆蓋性能不如鏵式犁。用鏵式犁和圓盤犁耕翻的土壤,其細碎、平坦程度一般達不到播種的要求,還須進行耙地、鎮壓等後續作業。此外,用鏵式犁和圓盤犁耕地需要很大的牽引力,而拖拉機所產生的最大牽引力受輪胎附著性能的限制,其功率得不到充分利用。19世紀末葉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探索新的耕地工具,創製了各種驅動型土壤耕作機械,如鏇耕機、鏇轉鋤等。它們的突出優點是可以一次獲得非常疏鬆細碎的種床,但生產率較低,能量消耗較多,翻埋殘茬、雜草和肥料的功能也不如鏵式犁。

自20世紀前半期起美國人開始推廣少耕、免耕法,使用鑿式鬆土機進行深松耕作,而不用鏵式犁翻耕土壤,表面則用圓盤耙淺耕滅茬,鏵式犁的使用有所減少。

歷史發展

犁
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初步發展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和創造,出現了青銅農具。

春秋戰國時期

鐵犁的出現,反映了我國農具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

漢代,產生了犁壁漢代的犁是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別適合在平原地區使用,能保證田地犁得平直,比較容易駕馭,效率也較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

,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以耕—耙—耱為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直轅犁結構已經相當完善,套用更加廣泛。

曲轅犁隋唐是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其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曲轅犁的套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曲轅犁的發明,在中國傳統農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標誌著中國耕犁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階段。我國的傳統步犁發展至此,在結構上便基本定型。此後,曲轅犁就成為中國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時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轅犁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鑱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時期,耕犁已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於冶鐵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耕犁改用鐵轅,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來固定鐵轅和調節深淺,使犁身結構簡化而又不影響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堅固耐用,既延長了使用時間,又節約了生產成本,也是一種進步。

三鏵犁

三鏵犁,犁架設有縱桿和橫桿,縱桿上通過活動套活動固定三個犁鏵,縱桿上還設有犁輪,縱桿的前端設有連線孔,用於與拖拉機連線。具有以下優點:1.靈活性高。可方便地調節犁鏵的深淺和寬窄。2.適用性強。適用於不同硬度土壤的耕作。3.固定較好,耕作筆直、均勻,耕作質量好。4.輕便,動力需求小,不僅延長了拖拉機的使用壽命,而且加快了耕作速度,省油、省時。該鏵犁的工作效率約是普通單鏵犁的三倍,但耗油卻僅約為單鏵犁的1.6倍。

史書記載

犁
犁耕的發明是農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個體經營農業終於成為現實,從而為封建農業最後取代奴隸制農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中國最早可能在商朝即奴隸社會末期就發明了犁,到春秋戰國時期,使牛犁耕才漸漸普及起來。這時我國的封建制農業已向封建地主制農業轉化了。

在西方,據史書記載,大約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的埃及古王國時期已有農民使用雙牛牽引的原始木犁耕地,但埃及進入鐵器時代則是在公元前730年左右以後。

古希臘公元前11至9世紀的“荷馬時代”,也即“英雄時代”,已廣泛套用鐵器,並已知用雙牛牽引犁深耕。此外,在西亞古巴比倫古亞述、以及南亞次大陸的古印度,使用鐵犁牛耕大體上也在同一時代,即公元前10世紀前後幾百年間。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agricul/3_2_4_ligeng.html
2、http://www.gzqz.gov.cn/sites/qzlwx/
3、http://www.zhanbuwang.com/zhougongjiemeng/35/zhougongjiemeng4997.htm

拼音是li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