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延長,粗壯,前部圓筒狀,後部稍側扁。頭尖,前部略扁平,頭頂部覆蓋鱗片,酷似蛇頭。口大,前位。下頜稍向前突出。上下頜和齶骨均具尖細牙。眼上側位,近吻端。有鰓上器官。側線不連續,在臀鰭起點的上方處折斷。背鰭和臀鰭基部均長,鰭條伸達尾鰭基。胸鰭圓。腹鰭短小,緊靠在一起,約位於體前方的1/3處。尾鰭圓形。鰾長,一室,後端尖。體側具許多不規則黑色花斑;頭側有2條縱行黑紋;背鰭、臀鰭、尾鰭均具黑白相間的花紋。
又稱烏鱧 、黑魚。硬骨魚綱,鱸形目,鱧科。長達50 cm以上。體延長,亞圓筒形。頭大。下頜稍突出。口大,前位。牙尖銳。鰓上腔內具輔助呼吸器官,能呼吸空氣。背鰭和臀鰭較長。腹鰭較小。體青褐色,具3縱行黑色斑塊,眼後至鰓蓋後緣有2條黑色縱帶。棲息淡水底層,喜在水草茂盛及泥底渾濁的水體中生活。適應性強,性兇猛,幼魚以橈足類和枝角類為食,幼魚以水生昆蟲、小蝦及小魚為食,8 cm以上的個體則捕食其他魚類,為淡水養殖業的害魚之一。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肉肥美,為上等食用魚類。近緣種線鱧(C.striata),年產2萬~3萬t,主產菲律賓和泰國,中國產量頗少。
生活習性
鱧營底棲生活,喜棲息在泥底長有水草的淺水區。遊動緩慢,常潛伏在茂密的水草叢中,伺機襲食小魚。頭部向上斜浮水面呼吸空氣,如遇驚動,急避水草叢中,也可潛伏於泥中。夜晚常在水上層遊動。適應性強,對水質、溫度及其他環境條件的要求不高,在一般魚類不能生活的水體中能適應、生存。尤其對缺氧水體的耐受力特彆強,能在水面進行呼吸。離水後尚能存活很長時間:夏季在濕潤的條件下能生存3~4天,冬季能活6~7天。 如果在有淤泥濕潤泥裡面,甚至可以渡過一個冬天,冬天魚塘水放了,你可以在不是很乾的淤泥里找,有黑鱧的地方,會有一扁扁的小口,你仔細看,會看見成排的,細細的尖牙,你挖下去,就是一條黑鱧。
鱧為兇猛肉食性魚類,春、秋兩季攝食最為旺盛、冬季較少攝食,產卵期親魚基本停食。食性隨個體大小有顯著不同。一般體長30毫米以下的個體主食橈足類、枝角類等浮遊動物,體長30~80毫米的個體攝食水生昆蟲幼蟲和小魚、小蝦;成體捕食蝦類和鰍類等小型魚類。
5~7月產卵,以6月份最盛。在長江地區,體長300毫米左右的3齡魚方始成熟;南方地區則較早。懷卵量1~3萬粒,一次成熟,分批產出。產卵場一般在水草茂盛的靜水淺灘。成熟親魚成對活躍在產卵場中,用水草營巢。卵浮性,球形,黃色。卵徑約2毫米左右,產於巢內。繁殖期間親魚有護卵護幼現象,雄魚(或雌、雄魚)潛伏在巢邊守護魚卵。受精卵孵化需要2~3晝夜,初孵仔魚呈純黑色,集群遊動覓食,此時親魚仍於附近保護。幾天后,幼魚長至一厘米左右就會變成紅黃色,在水裡特別明顯,然後再慢慢變成成魚的顏色,約經20天左右,待仔魚長成幼魚開始散群之時,始停止護幼。生長較快,當年魚約重0.1千克,4齡魚為2千克左右。整個生長發育階段中體重增長以3~4齡最為迅速,最大個體體重達5千克以上。
生殖發育
鱧因成魚以其他魚類為食,常與鱖、倅、鮎一起被合稱為池塘養殖中的四大害魚。但因其本身的經濟價值較高,在中國廣東、雲南等少數地區多將烏鱧與鯉科養殖魚類混養。根據它生活力強,對水質、溫度、缺氧環境均能適應的特點,還可利用淤泥過多、過淺的荒廢水面進行放養。
鱧肉味美、含肉量高、骨刺少。珠江和閩江水系的斑鱧,體側斑紋特別顯著,呈深黑色,被當地視為珍貴滋補品。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盧啟切《集韻》《韻會》里第切,音禮。《說文》鱯也。《爾雅·釋魚》鱧。《注》鮦也。《詩·小雅》魚麗於罶,魴鱧。《正字通》今烏魚。
又與蠡同。《本草》蠡魚。一名鮦魚,生九江。《注》蠡今皆作鱧字。
常見物種
烏鱧——分布於熱帶的非洲及亞洲等的淡水流域
月鱧——原產于越南、中國、菲律賓等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以及少數東北亞國家;
南鱧——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台灣省各水系
斑鱧——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地區
小盾鱧——主要分布於中南半島
線鱧——原產於泰國
非洲鱧——分布於非洲貝寧南部至喀麥隆的淡水流域
布氏鱧——分布於亞洲印度的淡水流域
橙斑鱧——分布於印度阿薩姆邦北部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雅魯藏布江)流域
巴卡雷龍——分布於印度及孟加拉的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雅魯藏布江)流域
七彩雷龍——原產於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雅魯藏布江)流域
幻彩藍寶石雷龍——原產於緬甸
幻彩紅寶石雷龍——原產於緬甸
......
拼音是li的漢字
拼音是li的漢字共有244個,如下: |
厘|離|莉|隸|里|力|立|李|例|哩|理|利|梨|禮|歷|麗|吏|礫|漓|傈|荔|俐|痢|狸|粒|瀝|栗|璃|鯉|厲|勵|犁|黎|籬|酈|鸝|笠|壢|藶|鱧|縭|躒|蜊|鋰|澧|糲|蘺|櫪|蠡|嚦|礪|嫠|篥|癘|癧|猁|藜|溧|鱺|戾|櫟|唳|醴|轢|詈|罹|邐|儷|喱|靂|蒞|俚|蠣|娌|儮|儷|凓|刕|剓|剺|劙|勵|厤|厯|叓|叕|唎|嚟|嚦|囄|囇|塛|壢|娳|婯|孋|孷|屴|岦|峛|峲|巁|廲|悡|悧|悷|慄|捩|搮|擽|攊|攦|攭|斄|暦|曆|曞|朸|栃|栛|栵|梸|棃|棙|檪|櫔|櫟|櫪|欐|欚|歴|歷|氂|沴|沵|浬|涖|濼|濿|瀝|灑|灕|爄|爏|犂|犛|犡|珕|珞|琍|瑮|瓅|瓈|瓑|瓥|癘|癧|盠|盭|睝|矖|砅|磿|礪|礫|礰|禮|禲|秝|穲|竰|筣|籬|粴|糎|糲|綟|縭|纅|纚|艃|茘|荲|菞|蒚|蒞|蔾|藶|蘺|蚸|蛠|蜧|蝕|蝷|蟍|蟸|蠇|蠣|蠫|裏|裡|褵|觻|謧|讈|貍|赲|躒|轢|轣|邐|酈|醨|釃|鉝|鋫|鋰|錅|鏫|鑗|鑠|鑠|隷|隸|靂|靋|颯|颯|鬁|鯉|鯏|鯬|鱧|鱱|鱳|鱺|鳨|鴗|鵹|鷅|鸝|麗|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