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百草[中國遊戲習俗]

鬥百草[中國遊戲習俗]
鬥百草[中國遊戲習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鬥百草又稱鬭百草。鬥百草也稱鬥草,一種中國民間兒童遊戲。競採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常於端午行之。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

基本信息

簡介

原為端午習俗。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此習早在南北朝時已形成。後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實物,而以花草名相對。 鬥百草之戲之所以受歡迎,最初是因為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

鬥百草 鬥百草

採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到了六朝後期,鬥百草逐漸成了一種中國遊戲習俗。唐以來,鬥百草愈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鬥草以後演變出專屬婦女的斗花比賽。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有意思的是,民間男女往往藉此機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鬥百草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鬥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歷史起源

鬥百草 鬥百草

鬥百草,源於周代。到了南北朝,南方漸漸把鬥百草演變為端午的文化娛樂風俗。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民間有,宮中也有。《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

方法

簡介

鬥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斗”,另一種是“武鬥”。鬥百草最先是從“武鬥”開始的。《詩經·周南》說的就是用車前草進行的“武鬥”。“武鬥”即采一些有“草頭”的草(如車前草)或花打成結,雙方互套,然後再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另一種是比賽“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然後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著種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後見分曉。這種“文斗”,結果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後,也就是贏家。蘇東坡有一句詩,就是說收集鬥百草的。“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的。

武鬥

古時端午鬥百草,“武鬥”的大都是兒童。清朝,宮廷畫家金廷標畫了一幅《群嬰鬥草圖》(此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的就是清代一群孩子在湖石花草叢間鬥草嬉戲。此畫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及落款,題款時間是乾隆二十九年農曆五月五日端午前。

文斗

古時鬥百草的“文斗”,大都是大人。《紅樓夢》六十二回中,曹雪芹對鬥百草就有一段很美的描寫: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鬥草。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里枇杷果。”他們初是以實花來斗,斗到後,越斗越來勁,韻味愈斗愈濃。(《紅樓夢》中的鬥百草,是寶玉生日期間玩的。雖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將寶玉的生日“隱去”,但有紅學專家考證說,寶玉出生於五月初四。)

《鏡花緣》第七十六回中,也有這樣的精美描寫:陳淑媛道:“妹子剛才鬥草,屢次大負,正要另出奇兵,不想姐姐走來忽然止住,有何見教?”紫芝道:“這鬥草之戲,雖是我們閨閣一件韻事,但今日姐妹如許之多,必須脫了舊套,另出新奇鬥法,才覺有趣。”竇耕煙道:“能脫舊套,那敢情妙了。何不就請姐姐發個號令?”紫芝道:“若依妹子鬥法,不在草之多寡,並且也不折草。況此地藥苗都是數千里外移來的,甚至還有外國之種,若一齊亂折,亦甚可惜。莫若大家隨便說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著字面對去,倒覺生動。”畢全貞道:“不知怎樣對法?請姐姐說個樣子。”紫芝道:“古人有一對句對得最好:‘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假如耕姐姐說了‘鈴兒草’,有人對了‘鼓子花’,字面合式,並無牽強。接者再說一個或寫出亦可。如此對法,比舊日鬥草豈不好玩?”

如果說《紅樓夢》里的“文斗”,然有“武鬥”之味(指折花草),那么,《鏡花緣》里後期的鬥百草,可是跳出了“武鬥”的舊套,不折花草,只報花草名,用花草之名來斗,既玩出了鬥草的韻味,又保護了花草不受“武鬥”之傷。這種新式的鬥百草,是古人在玩耍當中,保護環境的一種進步的行為。

歷史演變

簡介

古來有鬥百草的遊戲,又稱鬥草、斗花。起源甚早。唐劉禹錫詩句有“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說的是春秋末期,吳王和西施就已在宮中玩鬥百草了。

這在宋人龔明之的《中吳紀聞》中也有記載。吳王,指夫差,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值其盛時,爭得諸王中的霸主地位。越人與之戰,屢敗,且都城會稽亦被攻下。傳說越王勾踐為復仇,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送給吳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後,在都城西面的硯石山(今蘇州市西靈岩山)特地建館娃宮,與西施整日在宮中作樂,朝綱漸廢,國力空虛,終被越王所滅。

周代

鬥草之戲,周代已行, 《詩經·周南·芣苢》也許可作旁證。清人翟灝《通俗編》卷三十“鬥百草”說:“申公《詩說》以《芣苢》為兒童鬥草嬉戲歌謠之辭,則周初巳有此戲。”申公即申培,漢代魯人,解釋《詩經》自成一派,有“魯詩”之稱。只是,這裡所說“周初”,稍有不妥。今人多認為《周南》作品大約成於西周末東周初之間。《芣苢》全詩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即車前子草。鬥草遊戲最通行的也是兒童最常採用的方式是比較草的韌性。具體玩法是,讓兩草(或花莖)交叉,兩人各捏草之兩頭,用力拉扯,直至一草被拉斷為止,以草不斷的一方為勝。 車前子是玩鬥草的好材料,直至今天仍然如此。申培《詩說》云:“《芣苢》,童兒鬥草嬉戲歌謠之詞賦也。”解釋此詩人多有分歧,申氏別是一家,僅供參考。申培《詩說》,為“鬥草”一名首見,並說明直至漢代,鬥百草也是兒童愛玩的遊戲。

南北朝時期

到了南北朝,鬥百草在南方已演變為節期的風俗。”每年端午節,民間百姓除了食粽子、飲雄黃酒、舉行賽龍舟外,還形成玩鬥百草的習俗。

這時鬥百草之戲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採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百草中包括艾草、菖蒲等,可編為人形,釘於門上,用以鑲除毒氣;掛五色索於兒童頸、臂等處,可保百歲無災,因稱“百歲索”。百歲索原是以百草編制,後始易為彩繪。這些活動並非完全是迷信,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例如,艾,又稱白艾、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可入藥,性溫、味苦,功能為祛寒濕。將艾擰成繩曬乾,點燃後可以驅蚊蠅,其葉加工如絨,稱“艾絨”,為針灸材料。而在南方,五月之初,時為仲夏,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易於染病,懸艾葉、菖蒲於門前,可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驅除邪氣,消解病毒。這樣,人們到郊野採集百草,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娛樂式的鬥草遊戲,就會很自然地發生和流行起來。所以《事物紀原》說:“競采百藥,謂百草以蠲除毒氣,故世有鬥草之戲。”頗為有理。

唐至五代十國

唐至五代十國時,宮中多有鬥草之好。《劉賓客嘉話錄》記雲:“晉謝靈運須美,臨刑,因施為南海祇洹寺維摩詰像須。寺入寶惜,初不虧損。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又恐為他所得,因剪棄其餘,令遂無。”從文中看,當時鬥百草又出現了新的方式,這就是互斗所採花草的品種數量,多者為贏家。只是美須並非花草類,樂安公主使人專程去南海取晉人謝靈運臨終施給寺院而保存下來的美須,作為百草之一,以較勝負,令人費解。

明朝

鬥百草[中國遊戲習俗] 鬥百草[中國遊戲習俗]

百花爭艷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不喜飲酒猜拳樂,閒將鬥草過時光。

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啟《鬥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眾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清朝

又據《清異錄》卷二載,南漢後主劉鋹,春深時節,令宮女玩斗花之戲。玩法是,每日凌晨開後苑,讓宮女到苑中花園採摘花草,過不多久,由後主號令同時回宮,鎖上園門。吃罷早飯,讓宮女們集合於殿中,互比所採花草品種的多寡,輸者判罰。每天各大門由宦官把守,宮女出入都要搜身,還要核對姓名,法制甚嚴,以致當時人稱“花禁”。後主劉鋹,史載他在位時,朝政腐敗,宦官擅權,他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宋兵攻下京城番禺(今廣東廣州),繳械投降。 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有一幅《群嬰鬥草圖》,今珍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為掛軸,畫面為一群男孩在湖石花叢間鬥草嬉戲。人物寫實,敷色艷麗。畫左上方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及落款:“垂楊奇石草芊萋,紅綠傾籃斗賈低。赤子之心愛生意,名言那識有濂溪。甲申夏日御題。”根據題款,知此作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農曆五月五日端午前。此畫提供了兒童從採集到鬥草全過程的形象資料,甚為珍貴。

發展

唐代出現了簪花於鬢髮的斗花比賽,這更是屬於婦女的專項活動。

鬥百草 鬥百草

《開元天寶遺事》載:“長安士女,春時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皆用千金市名花,植於庭花,以備春之斗也。”自然,像這種浪擲千金,備春而植,只能是上流社會和豪門之家的行為,順應了他們夸富斗侈的心理。

許多地區的民間也有斗花之戲。例如,在敦煌的民間,人們春日裡簪花斗新鬥奇亦頗盛行,而這些花多是從林野中採摘來的,絕無長安城中富家女那般的矯揉造作。有敦煌歌辭《鬥百草》可證:

建寺祈谷生,花林摘浮郎。

有情離合花,無風獨搖草。

喜去喜去覓草,色數莫令少。

佳麗重阿臣,爭花競鬥新。

不怕西山白,惟須東海平。

喜去喜去覓草,覺走斗花先。

望春希長樂,商樓對北華。

但看結李草,何時憐頡花?

喜去喜去覓草,斗罷月歸家。

庭前一株花,芬芳獨自好。

欲摘問旁人,兩兩相捻取。

喜去喜去覓草,灼灼其花報。

有意思的是,民間男女藉此斗花的機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以定下終身大事。如最前一首,“摘”與“擇”諧音,說是鬥百草時在花林中選擇情郎。最後一首,“兩兩相捻取”,暗謂成雙配對,結為秦晉之好。

在這四段民歌風味醇厚的詩里,透露出兩種鬥草的形式:一是“爭花競鬥新”,“芬芳獨自好”,互比所采之花的“新”(新鮮)、“好”(美艷)和“芬芳”(香味),以此作為鬥勝的要求和標準。二是“有情離合花,無風獨搖草”,互對花草之名,如這裡的“離合花”對“獨搖草”,以及其他如“雞冠花”對“狗耳草”等等之類,要求就像對對子一般。顯然後一種遊戲形式要求稍高,比較適合於有一定文化修養的婦女。

鬥草斗花,古代婦女為了增添輸贏的刺激性,還常常會取下頭上的寶釵作為賭注相博。

鬥草簪花

鬥草:這是舊時春夏間花草茂盛季節里人們的一種遊戲,又稱“鬥百草”。一種古代遊戲。

簪花:舊時插於頭上的首飾。即是“斗花”,是“鬥草”的一種形式。“簪”有戴或插之意。

鬥草簪花,有相互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或者互玩鬥百草遊戲。競採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常於端午行之。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致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樂。”

民間遊戲匯總

中國古代的娛樂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