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文

陰文

陰文,凹入的花紋。採用模印或刻劃的方法,形成低於瓷器平面的花紋稱陰文。

簡介

陰文陰文

陰文,凹入的花紋。採用模印或刻劃的方法,形成低於瓷器平面的花紋稱陰文。因為在施釉時已將凹入的花紋填沒,故瓷面子整,花紋不能捫及。

印章上或別的器物上所刻或所鑄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紋。鏤刻器物上的。也稱“陰識”。在印章上的也稱“白文”。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一方陰文圖書,刻‘牛浦之印’;一方陽文,刻‘布衣’二字。”《人民日報》1983.4.19:“郭老為我書寫的字幅右端上例蓋有‘乾坤赤’陰文長方印,左端下側在簽名後邊蓋上白文的姓名章。”

發展

陰文陰文

封泥與古璽印互為表里,是古時候璽印常常用於封緘公文、信件或封緘物品等實際使用狀況的真實記錄實物。封泥幾乎皆為用陰文璽印所鈐蓋,凹下的璽印筆畫線條,鈐印出一道道高低不盡相同的凸起泥紋,璽印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柔軟的泥丸上留下了真切的記錄。凸起的泥紋線條較之後世的朱、白印文線條更顯得清晰而富有生氣。

漢印以白文為主,隋唐以後,印章改用朱文,這是因為南北朝後張代替了竹木簡,廢除了泥封之制,開始用印色直接鈐蓋在紙帛上。在紙帛上鈐印,朱文的清晰醒目優於白文。又由於紙張面積都較大,以往的小印很難與之協調,印面自然也較漢魏時放大了許多。尺寸的擴大,細朱文篆體布白易失之疏散,所以隋唐以後的官印逐步脫離了漢篆風貌。

細數印章篆刻相關知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