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風格

領導風格

領導風格又稱領導作風。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習慣化影響方式。

領導風格

正文

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習慣化影響方式。又稱領導作風。在管理領域中,對有效領導的研究最初著眼於領導者個人品質的研究。但其後的管理實踐表明,良好的領導者素質並不能確保良好的領導效果。於是,一些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不同領導風格對被領導者的作用,以便找到改善領導效果的新途徑。
最早開始研究領導風格及其效果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K.勒溫。勒溫根據領導過程中權力定位的不同,把領導者的領導風格分為3種類型:①民主型。權力定位於全體成員,領導者則起指導者或委員會主席的作用。團體的目標和工作方針儘量公諸於眾並求得大家的贊同,具體工作安排和人員調配等經共同協商決定。有關團體工作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受到鼓勵,一切重要決策都經過充分協商討論後作出。領導者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在團體決策過程中及時提供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以促進決策、解決分歧。②專制型。權力定位於領導者個人手中,團體成員則處於無權參與團體決策的從屬地位。團體的目標和工作方針都由領導者自作主張,具體的工作安排和人員調配也由領導者個人決定。團體成員對團體工作的意見不受歡迎,試圖參與團體決策的任何企圖都會受到壓制。領導者根據個人的了解與判斷來監督和控制團體成員的工作。下級只能被動、盲目、消極地遵守制度,執行指令。③放任型。權力定位於每一個成員,領導者置身於團體工作之外,只起被動服務的作用。關於團體目標和工作方針缺乏指示,具體工作進程和人員調配不作明確指導。領導者滿足於任務布置和物質條件的提供,對團體成員的具體執行情況既不主動協助,也不進行主動的監督和控制,聽任團體成員各行其是,對工作成果也不作任何評價和獎懲。
根據對領導風格的上述分類,勒溫和R.利皮特、R.懷特等人從1939年起先後多次進行了有關不同領導風格實施效果的實驗。實驗中,將一批男孩分為3組,讓3位經過專門訓練的成人分別到各組擔任領導者,各自以一種典型的領導風格領導孩子們從事玩具製作。實驗結果顯示了不同領導風格的實施效果確實存在明顯差異。在民主組中,團體的工作效率最高,而且無論領導者是否在工作現場,團體的工作效率都幾乎沒有變化。工作過程中,孩子們顯得積極主動,有責任感,遇到某種困難時,能夠團結一致去努力解決,並顯示出較高的創造性。在人際關係方面,無論是團體成員之間還是他們跟領導者之間,都保持著較為和諧友好的關係。在專制組中,團體的工作效率也比較高,特別是當領導者在場時,團體成員的工作任務完成得較好。但工作中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也差,經常互相推卸責任,很少出現互助行為。團體成員之間、成員跟領導者之間普遍存在對抗情緒,人際關係比較緊張、冷漠,組內發生爭吵和攻擊行為的次數,遠遠高於民主組。在放任組中,由於領導者實際上放棄了領導,因此工作效率最低。團體成員憑個人興趣工作,缺乏持久的積極性,工作中各行其是,互不協調。團體成員之間關係鬆散,互不干涉,儘管沒能團結一致,但卻都相安無事,很少發生衝突。
勒溫等人的實驗結果表明,3種典型的領導風格中,以民主型領導風格的效果為最佳,其次是專制型領導風格,效果最差的是放任型領導風格。但勒溫進一步又指出了,在現實的工作情境中,上述3種典型的領導風格並不常見,大量的領導者所表現出的領導風格,往往是介於不同典型領導風格之間的中間型態(圖1)。

領導風格領導風格
圖中,民主-專制型領導風格是部分實施民主部分實施專制的混合型,包括由領導者給定實施民主的範圍和由領導者在民主協商基礎上作出個人決斷兩種情況。父愛式決斷屬於溫和干涉型的領導風格,表現為在照顧成員個人需要基礎上的領導者專制。無領導協商屬於坐等多數人裁定的領導風格,實際上也等於放棄了領導。
在勒溫等人的研究之後,又有不少心理學家先後對領導風格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鑒於放任型領導並不是一種現實的領導風格,後來的領導者們就專注於對民主型和專制型兩種領導風格及介於二者之間的領導風格的研究了。1948年,L.科奇和J.弗倫奇進行了關於領導風格的現場實驗。參加實驗的4個團體原來都採用民主-專制型領導風格。實驗時,他們對第1個團體改行專制領導,對第2、3兩個團體改行民主領導,對第4個團體繼續實行民主-專制型領導以作對照。結果,第1團體的產量顯著下降,而且職工怨氣很大。第2、3兩個團體的產量迅速超過實驗前的最高水平,而且職工的滿意度很高。第4個團體的產量和士氣保持了原來的水平。這一實驗結果支持了勒溫的觀點,證明民主型和民主-專制型的領導風格均能導致優於專制型領導風格的效果,而且民主程度越高的領導風格越能有較好的效果。1958年R.坦南鮑姆和W.H.施米特進一步把專制型和民主型領導風格的劃分精細化,提出了專制-民主連續帶模型(圖2)。

領導風格領導風格
這一模型把專制型領導風格和民主型領導風格確定為一個連續變化帶的兩個端點,而在這兩個端點之間還存在著專製程度和民主程度不同的管理風格。這就把勒溫開創的領導風格研究,向實際套用方面推進了一步。
在專制-民主連續帶模型的基礎上,R.利克特和他在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的同事經過大量研究,取得了對領導風格研究的新進展。在利克特的《管理的新模式》(1961)一書中,把現有的領導風格分為4類,並順序地定位於專制-民主連續帶模型上(見表):①剝削式專制。權力集中於最高領導者,下級無任何發言權。管理者與下級互不信任,相互間接觸交往很少。領導者對組織目標和工作方針作出決策後,通過一系列命令和一整套制度去強制推行。②仁慈式專制。權力控制於最高領導者,但授予中下層管理者部分權力。領導者待下級比較謙和,並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信任。較重要的決策均由領導者制定,中下層管理者可就一些次要問題作出決策。注意利用獎懲手段去調動下級的工作積極性。③協商式民主。重大問題的決定權控制於最高領導者,一般問題的決定權都交給中下層。上下級之間有相當程度的信任,垂直溝通和平行溝通的渠道比較暢通,上下級關係比較融洽。高度重視採用獎懲手段進行激勵。④參與式民主。職工參加對團體活動的全面管理,上下級基本上處於平等地位。領導者與下級互相信任、溝通頻繁,遇有問題即通過各方面的充分協商進行解決。在幾種方案相持不下時,由最高領導者作出決斷。

領導風格領導風格
在利克特的管理系統中,參與式民主這種領導風格被認為是效果最好的。利克特認為,只有民主型的領導,才能充分發揮人的潛在能力、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剝削式專制領導則永遠也不可能達到民主型領導所能達到的工作效率和心理滿足。
國內外的管理實踐都表明,領導者的領導風格確實影響著領導的效果,但這種影響的作用又是比較複雜的。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儘管一般情況下民主型領導風格既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但當團體承擔的任務難度或危險程度很高時,專制型領導風格卻能帶來比民主型領導風格更高的工作效率。另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分析不同領導風格的領導效果時,團體成員的文化背景和個性特徵也是必經考慮的重要因素。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