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印

套印

套印,指多色印刷時要求各色版圖文印刷重疊套準,也就是將原稿分色後製得的不同網線角度的單色印版,按照印版色序依次重疊套合,最終印刷得到與原稿層次、色調相同的印品。套印大致分兩種,一種是不能夠嵌合在一起的,這種一般比較多見,實際上它就是一組套印,另外就是可以相互嵌合在一起的,應該說它的傳世品是十分稀少的,目前有資料表明,清代雍正時期的督窯官年羹堯,有一套這樣的印章,一共是3枚,最大的一方,邊長是4.5厘米,它的材質是象牙的。

​詞語釋義

讀音

套印套印

詞目:套印

拼音:tào yìn

基本解釋

1、[chromatograph edition] 用套色木版分次印刷書籍圖畫的方法2、套印(印模)。按正常比例製作的專門用於印製檔案的印章。3、一種印刷書籍圖畫的方法,在同一版面上用顏色不同的版分次印刷。

詳細解釋

1. 在同一版面上用顏色不同的版分次印刷的方法。

葉德輝《書林清話·顏色套印書始於明季盛於清鹹以後》:“三色套印,則有《古詩歸》十五卷,《唐詩歸》三十六卷。”

阿英《民元以前的中國年畫發展概貌》:“當時是不是已有套印的彩色年畫,參照其它方面彩色的餖版木刻推斷,是極有可能的。”

2. 即子母印。

五層套印

清代篆刻家張宏牧(約活動於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初期)字柯庭,號懶髯,號白陽山人,浙江桐鄉人。他曾刻有“得其秀而最靈”青田石四枚套印,格式與歙博所藏銅套印一模一樣,區別在於歙博銅套印里外多至五層,是批量生產,而張宏牧所刻是四層,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五層套印,外面四個為五個印面,最裡面一個為六面,共二十六面。四層套印就是二十一面。徽博藏有一個四層的石質套印,裡面最小一個只刻一面,所以只有十六個印面。印面文字由大到小依次是“程梁生印”、“伯岐”、“家承賜書”、“戎馬書生”、“篁墩世胄”、“梁生頓首”、“萬里鵬程”、“金鼎山樵”、“曾經滄海”、“肝膽酬知己”、“程梁生”、“伯岐啟事”、“程”、“□山”、“白□山人”、“稿封”。

套版印刷術

簡介

套版印刷術是在單色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印刷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

在一塊版上用不同顏色印刷文字或圖象,稱為多色套印。這種套印古代有兩種,一種是每色分別刻版,再逐色套印。另一種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顏色一次印刷。多色套印起源於宋代,用於紙幣的套印。元代,出現書籍的朱墨套印。到了明代,有雙色乃至四色套印的書籍。而能印出漸變層次的稱彩色印刷,這種印刷技術約始於明代中期。其原理是將原稿中的色彩不同深淺,分別刻成印版,然後再逐色套印,最後完成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多色套印技術的發展與彩色印刷的萌芽多色套印術源自西漢時期織物印染中的多色印花。而書籍的多色套印則與手抄多色書籍相關。

分類

套印大致分兩種,一種是不能夠嵌合在一起的,這種一般比較多見,實際上它就是一組套印,另外就是可以相互嵌合在一起的,應該說它的傳世品是十分稀少的,目前有資料表明,清代雍正時期的督窯官年羹堯,有一套這樣的印章,一共是3枚,最大的一方,邊長是4.5厘米,它的材質是象牙的。

意義

套版印刷的發明是印刷術的又一大進步。普通雕版印書,一次只能印出一種顏色,稱為“單印”,而用套版方法印出來的書,則具有兩種或幾種顏色。它是在規格完全一樣的幾塊版面上,分別在不同的部位著上不同的顏色,重複疊印而成,所以叫“套版",或叫“雙印”,這一套技術就叫做“套版印刷術”。 用這種方法印出來的書,稱為“套印本”。一般雙印多用紅、黑兩種顏色,這樣印出來的書稱為朱墨本,用三種顏色的稱為“三色本”,依照用色的多少類推又有“四色本”和“五色本”等等。

套印不準的基本形式

定位不準導致的套印不準

(一)圖像在紙張上定位的方法

因為膠印過程最終是將紙張固定在壓印滾筒表面完成的,所以圖像印在紙張上的位置取決於圖像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和紙張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兩個方面的因素。而圖像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又取決於圖像相對於印版、印版相對於印版滾筒、印版滾筒相對於壓印滾筒等三個方面的因素。

1.曬版定位或CTP曝光定位

圖像相對於印版的位置取決於曬版曝光時底版放置在印版上的位置,或CTP輸出前設定的圖像定位。為了更快地完成套印調節,節省印刷工序的校版時間,曬版或輸出CTP版時,應根據圖像相對於紙張的位置要求,確定圖像相對於印版的位置,避免印刷不同產品需要借滾筒的麻煩,同時還要使各色圖像相對於印版的位置儘可能地準確一致。

2.裝版與拉版

印版相對於印版滾筒取決於裝版與拉版操作。印版裝入印版滾筒的版夾並夾緊後,印版和版夾即連成為整體,但未繃緊的版夾連同印版是可以相對於印版滾筒的筒體移動的,通過調節裝版時版夾所處的位置和裝好印版後拉動版夾(拉版),可以調節印版相對於印版滾筒的位置。由於拉版既麻煩又容易導致印版變形,所以要儘可能通過準確的定位配合來達到套印準確,減少拉版。生產中,歪斜調節往往需要通過拉版來完成,平行的上下、來去位置調節採用借滾筒或移動規矩更方便。

3.借滾筒與滾筒微調

印版滾筒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調節可分為兩種:借滾筒和版位微調。

(1)借滾筒。借滾筒調節印版滾筒周向位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改變印版滾筒簡體與其傳動齒輪的相對位置來改變印版滾筒與橡皮滾筒的周向位置,由於橡皮滾筒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一般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可以使印版隨著印版滾筒一起相對壓印滾筒作周向的大範圍移動,從而改變圖文印在紙張上的上下位置,這種調節稱為借滾筒。

(2)版位微調。一般只是多色機有此機構,能微量地改變印版滾筒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調節只能在機器運行中進行。版位微調包括周向微調和軸向微調,有的印刷機還能斜向

微調。周向微調和軸向微調通常是通過周向和軸向移動印版滾筒筒體的位置來實現的;斜向微調有兩種不同實現方法,有的機器通過拉動印版滾筒筒體作水平移動,使印版滾筒中心線相對於橡皮滾筒不平行來實現的,故不宜長期處於此狀態;有的機器是不移動印版滾筒,而是通過拉動版夾一端的高低位置來實現的,原理類似手工拉版。

4.輸紙定位

紙張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取決於紙張被遞紙機構咬牙咬住前所處的位置,紙張一旦被擺動牙咬住,雖然紙張在後續傳遞過程中還需要在不同的機構問交接,但傳遞準確的話,它在壓印時刻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便已經確定下來了。紙張被遞紙咬牙咬住前所處的位置取決於前規和側規的定位,調節前規和側規的位置就是調節紙張相對於壓印滾筒的位置。

調節任一環節都會改變圖像在紙張上的位置,合理地互相配合地調節這幾個環節,可以達到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圖像在紙張上的精確正確定位和使各分色達到套準的目的。

(二)定位不準導致的套印不準的基本形式

1.單面未套準

如果第二色圖像在紙張上的定位和第一色圖像在紙張上的定位不相同,雖然這兩色圖像的尺寸是一致的,但會出現第二色圖像相對於第一色圖像整體錯位而導致套印不準,如圖

除了人為的因素,沒有將各色圖像經調整印刷到紙上相同的位置,這種誤差通常由以下幾方面因素引起的:

①紙張在前規和側規處的定位誤差;

②紙張從規矩處經遞紙機構傳送到壓印滾筒的過程中出現位置誤差;

③壓印滾筒咬牙咬住紙張在印刷過程中的位置誤差;

④紙張在機組間傳遞過程中出現位置誤差。

定位不準引起的套印不準主要是由於機械精度差、工藝操作不當等原因造成的。

2.正反面未套準

對正反面圖像的套準要求一般低於單面的各分色圖像之間的套準要求,這種套印不準常見於紙張翻轉印刷時,定位基準改變所引起的。單張紙單面印刷機印刷完正面後,印刷反面時,應該保持紙張的咬口邊不變,採用左右翻轉,利用另一側規定位,保持側規定位基準也不變,可以保證準確的正反面套準。如果採用前後翻轉印,或者採用左右翻轉印,但印刷機只採用單邊側規定位,印刷第二面時,紙張的咬口邊或側規邊就和印刷正面時不是同一邊,如果紙張的尺寸嚴格地一致,則依舊能保證正反面套準,但由於裁紙誤差,紙張尺寸不一致就會引起正反面套印不準。

所以,正反面印刷的產品,應該優先選擇採用左右翻轉印。如果一定要採用前後翻轉印或左右翻轉印但不打算改換前規定位,則裁切紙張時一定要保證紙張的尺寸有足夠精度。

圖像變形導致的套印不準

理想情況下,以規矩線為基準,各分色圖像的尺寸是嚴格一致的。但在印刷複製過程中,分色圖像可能會發生變形,導致印在紙張上的各分色圖像的尺寸變得不相同了。如果分色圖像尺寸不一,即使定位準確,也會導致彩色印刷套印不準。可能導致分色圖像尺寸不一的原因有:

①印前製版原因;

②印版的變形;

③紙張的變形;

④印版滾筒襯墊厚度的改變;

⑤橡皮布的變形。

由於圖像大小不一致導致的套印不準表現為整個畫面套印精度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部位套印比較準,在套印規定的誤差範圍內,而另一些部位套印精度比較差,超出套印規定的誤差範圍,整體上表現為局部的套印不準。

細數印章篆刻相關知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