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龜紐,是官印中最常見的紐制,始於戰國,盛於兩漢,魏晉繼承兩漢遺風而有所變化。龜在古稱玄武,屬崇拜的“四靈”之一,在中國人眼裡,龜隱藏著天地的秘密,又是一種吉祥靈物,官印中多刻制,認為龜會給自己帶來好運和吉祥。此印具有魏晉龜紐的鮮明特徵,從印文“通信校尉”可知是這一時期中央政府與邊塞官方通信驛傳管理制度相關的軍職武官,其級別和敦煌郡守相當,但又別於內地和其它職責的校尉官員。敦煌在歷朝歷代所起的作用都非同一般,“通信校尉”印章在敦煌的出現就不足為怪。
古代以龜為高貴。漢代丞相、列侯、將軍等所用的金印,印鈕都是龜形;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銀印,印鈕也是龜形。小官的印章還不讓用龜形呢。唐代也規定,五品以上的大官,墓前的石碑可用龜,就是龜馱石碑;五品以下的官,墓前石碑的碑基,不能刻成龜形,只能刻成別的模樣。還有,唐代的職官原來佩的是魚袋,武則天天授二年,改佩魚袋為佩龜袋。當時,把“龜”看作是高貴的、神聖的東西。另,一是因為烏龜長壽,它能忍饑渴,長期不飲不食都沒有關係,生命力極其強盛,它的壽命可達百歲以上;二是古代以龜殼為貨幣,龜是財富的象徵。《漢書·食貨志》記載:龜寶分四品:元龜、公龜、侯龜、子龜。龜是財寶,人們當然對它視為寶貝了;三是龜殼是占卜的工具,又是記載文字的工具,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因為這些緣故,古代人視龜為寶。
詞語解釋
1.雕成龜形的印鈕。《淮南子·說林訓》:“龜紐之璽,賢者以為佩。” 漢 衛宏 《漢官舊儀補遺》卷上:“列侯黃金印龜紐,文曰印;丞相、大將軍黃金印龜紐,文曰章。”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二十:“﹝孔愉﹞及後以功封 餘不亭侯 。鑄印而龜鈕左顧,三鑄如初。”《隋書·禮儀志六》:“皇太子,金璽龜鈕。” 南朝 宋 謝靈運 《辭祿賦》:“解龜紐於城邑,反褐衣於丘窟。” 唐 權德輿 《郴州換印緘遣之際率成三韻因寄李二兄員外使君》:“行看換龜紐,奏最謁 承明 。”
2.代稱官印。
代表
魏霸玉印
東漢“魏霸”是漢代玉印中的精品,也是現存漢代形制最為碩大的一方私印。據史書記載,魏霸是東漢和帝時人,曾任巨鹿太守、太常等職為政簡樸。“魏霸”印文清朗妥適,線條勻落流暢,遒健中見婉轉,具有一種文靜典雅的韻味。乾陽銅印東漢這枚私印的形式十分獨特,它以盤曲的龍虎組成印體,既作佩飾,又可供用,構思十分巧妙。
故宮博物館收藏秦漢印璽故宮博物館收藏秦漢印璽“琅邪相印章”銀印,印面2.2×2.6cm,印臺厚1.3cm圖印銀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型,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琅邪相印章”。印台較厚,龜紐覆圓甲,上施環級,龜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豎劃,為東漢時印文特點。此印銀質龜紐,與史籍所記之漢官印製相合,為東漢時王國官印。東漢時琅邪國為劉京封國,此印即劉京一系琅邪國之物。
博物館藏“通信校尉”龜紐印
敦煌市博物館館藏一枚“通信校尉”龜紐銀印,1986年在敦煌市七里鎮鄉三號橋村一古墓內出土,古墓葬位於沙州古城西北方向2.5公里。
該印銀質方形,通高2厘米,邊長2.5厘米,重74.8克。上置一龜形紐,龜作昂首狀,四足站立,剛勁有力,造型逼真,工藝精湛。其龜甲紋飾鏨刻得細膩工整,陰刻篆書"通信校尉"四字,印文字型嚴謹規整。
通信,大約在母系氏族社會就出現,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當時,採用的是“實物信”,有方字可考的通信是在商代,秦朝就制定出了郵驛通信法令。和敦煌相毗鄰的嘉峪關魏晉彩繪磚畫中,有一幅《通信驛使圖》,畫面上繪一位通信驛傳使,騎一匹棗紅馬,手舉信物,催馬疾行。敦煌甜水井附近發現的漢代完整的懸泉驛置遺址,出土了大批以郵驛檔案文書為主的漢簡資料。敦煌酥油土漢代烽遂遺址也出土有“平望青堆燧警侯符”這些實物資料都反映出邊陲驛傳通信的繁忙和重要性。郵驛通信自古就有嚴密的規章制度。中國周初著名軍事家太公望,就發明了通過傳達“陰符”和“陰書”而秘密傳遞軍事信件的方法。從文獻資料可知,“郵驛屬於軍事系統,亦由監察系統督導。其最高領導為三公之一的太尉。《後漢書·百官志·太尉》:‘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在郡,歸太守主管,由督郵主其事。應劭《風俗通》 :“府督郵職掌此”。”敦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郵驛通信管理系統不同於內地,所以較高級別的軍事郵驛通信官員在邊郡敦煌的設定,說明我國古代在軍事郵驛通信的管理方面對邊陲重鎮敦煌的特別重視。
校尉,為漢代高級武官。 《漢書·衛青傳》顏師古註:“校者,營壘之稱,故謂軍之一部為一校。”《漢書·百官公卿表》注引應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又引張晏曰:“有卒徒武事故曰尉。”《歷代職官表》也載:“漢代高級軍職多以校尉為稱,如城門校尉、屯騎校尉等,各有所統之兵,皆隸於中央,而地方則無正式常設之兵,因此亦無地方特色之軍職。”東漢末到三國時期,由於群雄割據,戰爭頻繁,所以設定校尉名號亦多。《魏書·官氏志》曰:“初帝欲法古純質,每於制定官號,多依周漢舊名,或職諸身、或取諸物、或以民事、皆擬遠古雲鳥之意。”。“通信校尉”隨其職務冠以名號,同其記載相吻合,仍然屬於以事名官的範疇。
《後漢書·輿服志》注引《東觀書》稱:“校尉、中郎將、諸郡都尉、諸國行相、中尉、內史、中護軍、司直秩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另《中國印章史》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的官印銀質,印文稱章,龜紐。”《歷代職官小辭典》中也載有“二千石、為郡太守、州牧、校尉、三輔長官等秩俸、月俸谷一百二十斛。”從以上記載可知"通信校尉"其秩祿為“二千石”。
“通信校尉”一職和印章,不見於文獻和歷代職官著錄,說明是在特殊情況下臨時設定的官職,非定製常設。此印章為研究我國邊郡郵驛通信管理官員建置及“絲綢之路”沿線軍事郵驛通信管理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為一級文物。
“關中侯”龜紐金印
晉(公元265—420年)
1957年長沙陳家大山20號墓出土
通高2.1厘米、邊長2.4厘米。重125克
關中侯為官爵名,按照西漢時期的官職制度,侯就有自己的食邑,即幾百戶侯到萬戶侯。到三國時期,情況就不同了,《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十月,始記名號爵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五等,以賞軍功”。裴松 之注引《魏書》曰:“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皆金印紫綬, 又置關內侯爵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皆不食租,與舊列關內侯凡六等。臣松之以為今虛封蓋自此始”。此印為黃金製品,印座方形,龜紐,龜首上揚,背上有龜甲,腹下掏空, 印面白文篆書四字“關中侯印”,刻工剛勁。從印的質地、形制等方面看,與史書記載相符。
玉龜紐印(東晉早期)
通高3.5厘米,印身長2.8厘米,江蘇省南京市中央門外郭家山墓葬出土,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藏。
銀質龜紐張萱印
關於質地。據有關資料,兩漢時期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使用銀印。以後,魏晉時期銀質官印史書了解不多。南朝時期,如劉宋,郡公、侯、太子,用銀印,但目前還無實物認證。隋唐以後銀質官印,史書有或多或少記載,但元以前的尚無實物可資證。明清則邊政大臣有記載並與實物吻合。
關於龜鈕。史書《漢舊儀》載:銀印,皆龜紐。兩漢出土的實物也證實,凡銀質官印均龜紐。魏晉南北朝龜紐制度已不如漢嚴格。隋唐時期龜紐仍在使用,但制度不詳,也缺乏實物。元、明、清的諸王基本使用龜紐,清代的親王、世子、妃子也使用龜紐,只是龜為龍首、龍尾狀,與傳統的迥然有別。
關於印文。該印文使用小篆,但與漢印篆體和布局不同:其圓轉筆畫較誇張,多用曲筆,布局也非常疏郎,這是典型的隋唐風格。
上述,基本可判斷如下:這枚銀質龜紐印地位較高。從龜背花錢紋看,魏晉以前不曾出現,但唐代最早出現,宋元以後常見。因此,綜合判斷此印為唐代之物。
細數印章篆刻相關知識
印章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由於印章獨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鑑賞領域古玩市場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 |||
龜紐 印泥 朱文 篆刻 玉璽 西泠印社 印紐 印章 花押印 六面印 繆篆 摹印 泥封 泉紐 雙入側刀法 套印 邊款 閒章 肖形印 形肖印 印鼻 撥蠟 蟲鳥印 單入側刀法 浮雕印 半印 篆印 | 漢印 白文 補刀法 鶴印 虎紐 虎印 螭紐 環紐 回文印 九疊篆 連珠印 留刀法 遲刀法 六璽 龍紐 鹿印 馬紐 埋刀法 蜜璽 蜜印 蜜章 沖刀法 鼻紐 穿帶印 牛耕印 噴印 | 平刀法 錢紐 橋紐 秦印 輕刀法 刺刀法 澀刀法 蛇紐 磋印 雙入正刀法 台紐 太平天國木璽 壇紐 挫刀法 提梁紐 鐵筆 亭紐 圖案印 圖像印 橐駝紐 瓦紐 舞刀法 西漢印綬 辟邪紐 單入正刀法 象形印 | 電刻 反刀法 羊紐 陽文 陰文 飛刀法 印床 印規 封泥 鳳紐 伏刀法 元戳 鑿印 正入正刀法 朱記 半通 鑄印 覆斗紐 古鉩 琢印 子母印 廣陵王金璽 金印 開面 圖章 元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