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釋義
(1)[形] 味道不爽滑、使舌頭感到麻木的[unsmooth]
濇,不滑也――東漢·許慎《說文》
短而濇――《素問·至真要大論》
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一切經音義》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澀不可拔――劉禹錫《砥石賦·序》
又如:澀噎(因不滑潤而梗噎);澀道(刻有花紋的傾斜石砌);澀巴巴(形容不滑潤);澀浪(古代宮牆基壘石凹入,作文紋狀);澀脈(脈動往來不流利,虛細而遲)。
(2)[形] 味不甘滑 [puckery;astringent]
酸澀如棠梨。――杜甫《病桔》
又如:澀苦(又澀又苦);澀赤(乾澀發紅);澀重(乾澀沉重)。
(3)[形] 說話、寫文章遲鈍艱難、生硬、不流暢 [obscure]
生而舌短,澀於言論。――《宋書·南郡王(劉)義宣傳》
又如:生澀(言詞、文字等不流暢);文句艱澀;澀筆(看似擬古不流利,實則莊茂而沉著有力的筆法);澀僻(文詞生澀冷僻);澀辭(言語遲鈍);澀體(艱澀難讀、自成一格的文章體式)。
(4)〈文〉[形] 道路險阻;不通暢的 [difficult]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
又如:澀難(險阻);澀道(無級次的石砌陡斜小路);澀滯(險阻;不通暢)。
(5)〈文〉[形] 急 [fast]
如:澀奈(澀耐。心意不安,羞漸,差澀) 。
中醫解釋
①藥、食性味的阻滯或收斂作用。《靈樞·五味論》:“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 ②尺膚診象之一。指尺部皮膚粗糙,撫之不滑潤。屬於陽盛陰液不足之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③脈象名:指脈動往來很難,不滑利。多見於氣滯血瘀等證。《靈樞·脹論》:“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④阻滯不暢、流通困難。《素問·痹論》:“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
不滑也。從水嗇聲。色立切
說文解字注
(濇)不滑也。止部曰。歰、不滑也。然則二字雙聲同義。七發。邪氣襲逆。中若結轖。此假轖為濇也。從水。嗇聲。色立切。按當依職韻所力切。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色立切《集韻》《正韻》色入切,音濇。與歰同。《說文》不滑也。《風俗通·十反篇》冷澀比干寒蜒。
又牆疊石作水文為澀浪。《溫庭筠詩》澀浪浮瓊砌。
又竹名。《范成大·桂海草木志》澀竹,膚粗澀如砂紙。《集韻》或作瀒澁。字原作刃下止。
詞語
【澀剌剌】 sèlàlà
[astringent] 形容很澀
他眼睛~的,看不了幾行字,直打瞌睡。
這柿子~的真難吃。
也作“澀拉拉”
【澀滯】 sèzhì
[unsmooth] [形] 滯澀;不流暢;聲音澀滯。
沙澀 | 強澀 | 慳澀 | 淺澀 |
朴澀 | 奇澀 | 峭澀 | 僻澀 |
棘澀 | 晦澀 | 囊澀 | 訥澀 |
澀勒 | 澀道 | 澀筆 | 澀辭 |
澀體 | 澀劑 | 澀僻 | 詩澀 |
疏澀 | 嘶澀 | 餳澀 | 酸澀 |
頑澀 | 脫澀 | 畏澀 | 鹹澀 |
銹澀 | 幽澀 | 質澀 | 古澀 |
鈍澀 | 發澀 | 誕澀 | 遲澀 |
吝澀 | 路澀 | 枯澀 | 冷澀 |
謹澀 | 澀煉 | 澀噎 | 澀脈 |
澀滯 | 板澀 | 奧澀 | 拗澀 |
澀悶 | 凝澀 | 羞澀 | 險澀 |
嶮澀 | 啞澀 | 喑澀 | 硬澀 |
淤澀 | 語澀 | 燥澀 | 粘澀 |
重澀 | 滯澀 | 拙澀 | 苦澀 |
窘澀 | 簡澀 | 澀難 | 澀苦 |
澀浪 | 澀訥 | 生澀 | 蹇澀 |
謇澀 | 腳澀 | 艱澀 | 河澀 |
寒澀 | 駭澀 | 怪澀 | 格澀 |
憨澀 | 梗澀 | 鯁澀 | 乾澀 |
地澀 | 呆澀 | 粗澀 | 顫澀 |
暗澀 | 澀赤 | 澀吶 | 澀竹 |
澀重 | 澀巴巴 | 生澀澀 | 澀剌剌 |
阮囊羞澀 | 盲風澀雨 | 宦囊羞澀 | 僻字澀句 |
艱苦澀滯 | 才短思澀 | 澀於言論 | 客囊羞澀 |
艱深晦澀 |
方言集匯
◎粵語:sap1 sap3
◎潮州話:思奄4(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