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國叫做“觀音洞”的景區有11個,下面分別予以介紹。景區
湖南省張家界觀音洞
觀音洞景區位於張家界武陵源區,是一處喀斯特漏斗(天坑)和溶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奇幻景區。土家風情廊橋又叫鎖心橋,全長近600米,寬4米,是世界最長的土家風情廊橋,它不但有交通功能,還是供土家族人避風遮雨納涼休閒和年輕人山歌對唱、鵲橋相會、談情說愛、許定終身的幸福之橋,
因此故事多多,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它建在喀斯特漏斗之秀,蓮花湖之上,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與古韻棧道相望,人行廊橋、步步佳境。觀音洞洞口與廊橋相接,全長15話里,平均高度90米,寬30米,洞內絕壁對峙,氣勢恢宏、奇景疊生、似人似物、千姿百態,尤其是驚現慈祥典雅、栩栩如生的石觀音菩薩像。歷經萬年自然天成。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為此特題詞寫了“觀音洞”洞名,故有“天下第一佛洞”之稱。
佛教文化廣場位於觀音洞上方80米處,主要有觀音廟、三十三座觀音浮雕、羅漢堂、齋菜館、近3000平方米廣場等,是人們了解佛教文化、祈禱人生、祈禱世界、淨化心靈的聖地。
貴州省黔西觀音洞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黔西觀音洞遺址位於貴州省黔西縣沙井鄉井山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時代約從距今20萬年到4萬年,是中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黔西沙井觀音洞的出土文物,經中國古人類學家鑑定,是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證明早在五、六十萬年前這裡就有古人類活動。
洞穴堆積厚達9米,分為上、下兩部分。已經發現石製品3000多件,種類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等多種。石器的原料、製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已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劍齒象、犀牛等的數量為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這些發現為研究早期人類在西南地區發展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1973年間,貴州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觀音洞進行了多次聯合考察,發掘到石器四千多件,動物骨化石數十件。石器有砍砸器、削刮器、端尖器、雕刻器、尖狀器等;動物骨化石有大熊貓、柯氏熊、蘇門羚、犍牛、獮猴、豪豬、猩猩、狐、東方劍齒象等。專家評價為長江以南迄今為止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人類起源、進化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定名為黔西沙井“觀音洞文化”。
遼寧省錦州市觀音洞
觀音洞是錦州著名的風景區,原名普駝寺。位於錦州西北郊7公里,景區包括東西幡龍山、雞冠山、觀音洞山、平頂山、紅石山、二郎洞山等,方圓7.26平方公里。觀音洞山位於風景區中心。觀音洞位於一聳起的山峰之中,懸崖覆如棚狀,下有東西兩洞,兩洞之間建有觀音閣,閣前挺立著蒼勁的古松,每逢雪後,銀裝素裹,素稱“石棚松雪”,列為明代“錦州十二景”和清代“錦州八景”之首。 觀音洞集奇洞、妙佛、聖泉、寶樹於一體,是海內聞名、佛聲遠播的旅遊勝地,也是遼寧五十佳景之一。景區西路有杏花村、飛來泉、桃花洞、烽火台等景觀。後山林木茂密,是夏季避暑勝地,觀音洞風景區還建成一條觀覽索道。其風景秀美,令人心曠神怡,若在旅遊旺季觀此勝地,定會令您不需此行,攜親朋伴侶一起遊覽定會為您的親情、友情、愛情永久留下定格一筆。
海南省儋州市觀音洞
觀音洞是位於海南省儋州市蓮花峰上的一個石灰石大溶洞,由於溶洞規模宏大,景色神奇,古傳是觀音菩薩曾經在此修煉而得名。蓮花峰上的觀音洞,古木蔥鬱,四季山花燦漫,地表較大。觀音洞口共有3處,相距約60米,溶洞寬大,長500米、寬6米多,高達10米,洞內分為3層,其中中層較大,內有一廳,長15米,寬6米,高10米,廳內壁岩面溝溝紋紋,圖案奇特。
溶洞3層互相連貫,洞穴縱橫交錯,曲幽寧靜。洞底平坦,行走方便。觀音洞內冬暖夏涼,通風良好,最奇形怪狀而形象各異的景觀就有幾十處,可謂步步有景,處處奇特。洞內有處溫泉小眼常年滴水,當地人說這是觀音菩薩留給後人的延年益壽的甜水。洞頂有幽洞通天,陽光由此射入,洞天相通,奇妙異常。
觀音洞靠近儋州市藍洋溫泉,現成為藍洋旅遊風景區的一個景點,由於藍洋溫泉旅遊度假城的建設,帶來了觀音洞的熱鬧,這裡一年四季吸引著來海南旅遊的客人還真不少。
貴州省羅甸縣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葫蘆寨旁美女山山腰,從寨腳到觀音洞唯有一條崎嶇山路可走,沿途古木遮天蔽日,藤蔓垂懸搖曳,鳥語花香,曲徑通幽。遊人上山遊覽。十分鐘即可達。 觀音洞位於懸崖絕壁下,洞口狹窄,彎腰低頭方可進出。洞內寬敞,有水,洞很長,無數鐘乳石鬼斧神工,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洞口前平地綠樹掩映,平地上有石桌凳供遊人歇憩。洞口前立一觀音塑像,慈眉善目,和藹可親。觀音座前常年供有糖果,四季青煙繚繞。表面看來,觀音洞並不起眼,與他鄉宏大肅穆的廟宇、寺院、千奇百怪的溶洞相比,的確算不了什麼,但它卻聞名遐邇,其因何在?答曰:皆因在此長住的觀音很“靈”。相傳美女山對面原是一片荒坡,荒坡旁的板庚河大鏇渦里不知何年何月從何處竄來一條修煉成情的孽龍,此龍兇殘,常常興風作浪淹沒村舍、良田,吞食過往行人、商賈,並化作人形調戲民家良女,黎民為此叫苦不迭,因其道法武藝高超,當地民眾、甚至土地菩薩亦奈何不了他。為此,土地爺上天稟報,玉帝聞之大怒,令觀音下凡收服。觀音領命,扮成俏俊民女款款來到板庚河邊,孽龍不知里就,躍出水面,張牙舞爪迎面撲來,但見觀音玉手一揮,將一金鐘拋向孽龍,頓時,電閃雷鳴,山崩地裂,金鐘變成大山將孽龍鎮壓于山下,從此,美女山前就有了一座高大巍峨的金鐘山。當地民眾感激觀音,在風景優美的美女山山腰一洞前修寺廟,塑觀音金身,日夜香火供奉。也許是當地百姓的善良、真誠感動了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所以她對虔誠的進香者有求必應,求福,求壽,求子,求婚,求財,求官,求平安,求消災,只要心誠,無有不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至今四方進香者常年絡繹不絕。
貴州省貴陽市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青年路側(山帽山西側半山腰上),是座歷史久遠,至今仍留有歷史疑案的寺院。該寺建於清嘉慶年間,民國時曾重修。寺內有佛殿、客堂,佛殿供觀音像。佛龕側有一洞,即觀音洞,原洞深10米,寬4米,高5米。沿石磴下洞,初極狹窄,不遠處有石門、過石門洞漸開闊,有鐘乳石懸掛洞壁,堪稱奇境。所謂歷史疑案是指清康熙十年(1671年),江陰陳鼎來此遊覽時著有《黔中游》,說此洞深約2500餘米,舉火炬行7天可到達都勻。民國28年(1939年)陳恆安(貴陽人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曾任國民政府總統府文官處秘書,貴州藝術館館長等職)撰寫《觀音洞開掘紀實》,說集工挖掘,無路可通,陳鼎之說類似想像中的桃花源,不確實。解放以來曾數次探此奇洞,末得結果,歷史疑案留待後人繼續探尋。
浙江省儋州市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儋州市蓮花峰上的一個石灰石大溶洞,由於溶洞規模宏大,景色神奇,古傳是觀單菩薩曾經在此修煉而得名。蓮花峰古木蔥鬱,四季山花燦漫。峰上的觀音洞,地表較大的洞口有三處,相距約六十米,溶洞寬大,長五百米、寬六米多,高達十米,洞內分為三層,其中中層較大,內有一廳,長十五米,寬六米,高十米,廳內壁岩面溝溝紋紋,圖案奇特。熔洞三層互相連貫,洞穴縱橫交錯,曲幽寧靜。洞底平坦,行走方便。洞內冬暖夏涼,通風良好。在觀音洞內,奇形怪狀而形象各異的景觀有幾十處,可謂步步有景,處處奇特。洞內有處溫泉小眼常年滴水,當地人說這是觀音菩薩留給後人的延年益壽的甜水。洞頂有幽洞通天,陽光由此射入,洞天相通,奇妙異常。觀音洞靠近藍洋溫泉,是藍洋旅遊風景區的一個景點。藍洋溫泉旅遊度假城的建設,帶來了觀單洞的熱鬧,一年四季遊客不絕。浙江省樂清縣觀音洞
浙江省樂清縣雁盪山觀音洞嵌於合掌峰中,最早為唐代高僧善牧的居所。洞高100 米,寬深各40 余米,洞內佛樓倚岩而建,高達9 層。入洞口處為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殿後有377 級石磴,直達頂屋。頂屋為觀音殿,其餘為僧舍。從第8 層樓左壁往洞口看,可見一尊一丁點兒大的觀音佛像端坐在蓮台上,此謂“一指觀音”。從洞頂往外望,天空僅留一線,人稱“一線天”。洞內尚有洗心,漱玉諸泉,最頂層的大殿旁還有一處洗心池,水質清淳甘洌。安徽省廬江縣觀音洞
位於安徽廬江縣柯坦鎮近郊,穿過蔥鬱、茂密的竹林,走過險峻、漫長的羊腸小道,入山大約一公里就到了座落在半山腰的寺廟----觀音洞。觀音洞壯美、肅穆,粉白如玉砌的牆壁中央寫了六個醒目大字“南無阿彌陀佛”,方形大門口左側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道:“深山隱古寺,四海傳佛名。”觀音洞的正堂,房子很奇特,房頂由一塊四米長的蝸牛石搭成,一道光芒從洞中折射過來,一尊金黃色的觀音雕像在洞中顯得更加莊重、威嚴。相傳觀音洞始建於南宋,公元204年---209年,宋朝高宗皇帝建都臨安,其妹趙靈姑見皇兄軟弱無能,而國家正瀕臨亡國之危,大為震怒,以其皇姑身份,舉旗抗金,建郡於大別山一帶,終因勢弱戰敗,後居於此洞,並削髮為尼,弘揚佛法,後人為了紀念她,自發集資,建修佛教聖地----觀音洞。
湖北省房縣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房縣城南3公里處的鳳凰山,沿209國道。觀音洞始建於唐朝,經過歷代維修、擴建形成規模,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主體景觀是奇特的天然洞穴,位於石岩峭壁之中,分為南北洞,北為“關帝洞”深8米,寬6米,高4米,正中供有關帝神像;南為“觀音洞”,深9米,寬13米,高5米,正中供奉觀世音神像。洞前有一棵千年春桂,春季開花,四處飄香。景區內植被茂密、古樹參天、登頂眺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房縣城區一目了然。景區內有鳳凰山莊、世外桃源、清人谷、太極廣場,淨心亭、魁星閣、觀音長廊、兒童樂園、玄武宮等景點。進溝約半公里的右側半山腰,有並列的兩個天然石洞,兩洞相距約15米。一洞較大,內供“觀音大士”,此為正殿;一洞略小,為“關帝”殿。兩洞外隨山勢建配殿3間,連同道士生活住房,組成一座古樸典雅的山澗道觀——“觀音洞”。數百年來,香火興旺。洞頂山勢陡峭險峻,古根老藤五色雜呈,疏密有致。洞前修竹挺拔,古木參天,一條石徑盤鏇而下,自山門直通溝底,共633級。
道觀周圍峰巒疊秀,紫氣瀰漫,林木蔥蘢,溪水淙淙。關帝殿塑像後有一沁泉,長年不涸不溢,民間奉為消災祛病的“神泉聖水”。有詩人到此游後贊曰:“來到此間即蓬島,還眾何處覓桃源,架岩多少留居者,獨戀殊風忘卻還。”
浙江省普陀山觀音洞
在普陀山梅嶺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洞旁建一庵,明萬曆年間為茅篷,清康熙年間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年間又陸續興建,1983年,大殿內由浙江美術學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莊嚴。
洞後古樹成蔭,巨石層疊,上書“大士重現”四個大字。
安徽省九華山觀音洞
位於百歲宮西北下老虎洞崗西。原為天然石洞,在洞外建有兩層樓宇(始建年代不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1987年尼宗來復建並一直住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