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蜂總科]

蜂[蜜蜂總科]
蜂[蜜蜂總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蜂,昆蟲,會飛,多有毒刺,能蜇人。有蜜蜂、熊蜂、胡蜂、細腰蜂等多種,多成群住在一起。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蜂戀花蜂戀花

蜂通常指所有蜜蜂總科(Apoidea)的昆蟲,主要分為兩類:胡蜂科(Vespidae,如黃蜂)及蜂族(Anthophila),和螞蟻同屬膜翅目,普通蜜蜂只是其中一科,所有的蜂都以花蜜和花粉為食物,並在為蟲媒花授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蜜蜂總科(拉丁學名:Apoidea)為膜翅目的一個總科,成蟲體被絨毛,足或腹部具由長毛組成的採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為食。該總科包括11科約1.5萬種,分布遍及全球,其中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
前胸背板不達翅基片,體被分枝或羽狀毛,後足常特化為採集花粉的構造的蜂類,是昆蟲中獨有的特徵。全變態。總科下分11科:分舌蜂科(Colletidae)、短舌蜂科(Stenotritidae)、低眼蜂科(Oxaeidae)、地蜂科(Andrenidae)、隧蜂科(Halictidae)、準蜂科(Melittidae)、櫛距蜂科(Ctenoplectidae)、雙刷蜂科(Fideliidae)、切葉蜂科(Megachilidae)、條蜂科(Anthophoridae)和蜜蜂科(Apidae)。
全世界已知約1.5萬種,中國已知約1000種。有不少種類的產物或行為與醫學(如蜂蜜王漿)、農業(如作物傳粉)、工業(如蜂蠟、蜂膠)有密切關係,它們被稱為資源昆蟲。

形態特徵

前翅具2~3個亞緣室,口器嚼吸式,適應吸食花蜜。觸角雌12節,雄13節。前胸不發達。腹部可見節雌6節,雄7節。雌性腹部末端具螯刺(少數無),雄性腹部末端的外生殖器構造因科而異,是比較重要的分類特徵之一。除少數的種類體表光滑僅具少量絨毛和金屬光澤外,大多數蜜蜂均被有各色羽毛或分枝狀絨毛。
雌性采粉器官發達:比較原始的分舌蜂科、地蜂科和隧蜂科,在後足基節、轉節和腿節上有長毛;條蜂科的腿節和脛節毛刷發達;社會性的蜜蜂科後足脛節和基跗節扁平,其兩側緣由長毛組成花粉筐,用以攜帶花粉;切葉蜂科的毛刷位於腹部腹面。雄性無采粉器官。寄生性種類體毛簡單,無采粉器官。一般體長2~30餘毫米。卵小,長卵圓形,光滑,精孔周圍有花紋,乳白色。幼蟲體粗肥,C型,無足,無單眼,不活動,口器和觸角均退化,體色淡。蛹為離蛹。

生活習性

蜂
蜜蜂在巢室內產卵,幼蟲在巢室中生活,營社會性生活的幼蟲由工蜂餵食,營獨棲性生活的幼蟲取食雌蜂貯存於巢室內的蜂糧,待蜂糧吃盡,幼蟲成熟化蛹,羽化時破繭而出。
家養蜜蜂一年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1~3代不等。以老熟幼蟲、蛹或成蟲越冬。一般雄性出現比雌性早,壽命短,不承擔築巢、貯存蜂糧和撫育後代的任務。雌蜂營巢、採集花粉花蜜,並貯存於巢室內,壽命比雄性長。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為食。食性可分為3類: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從一定顏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種類)採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寡食性,即自近緣科、屬的植物花上採食,如苜蓿準蜂;③單食性,即僅自某一種植物或近緣種上採食,如矢車菊花地蜂。
蜜蜂各種類採訪的花朵與口器的長短有密切關係: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較短的種類採訪薔薇科、十字花科、傘形花形、毛茛科開放的花朵;而切葉蜂科、條蜂科和蜜蜂科的種類由於口器較長,則採訪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生活方式

分為3種:社會性、獨棲性和寄生性。

社會性

雌雄和職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態、生理和勞動分工方面均有區別。雌性個體較大,專營產卵生殖;雄性較雌性小,專司交配,交配後即死亡;工蜂個體較小,是生殖器發育不全的雌蜂,專司築巢、採集食料、哺育幼蟲、清理巢室和調節巢濕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會性種類。此外還有熊蜂屬、熱帶無刺蜂屬、麥蜂屬等。

獨棲性

蜂
蜜蜂類絕大多數為獨棲性,即雌蜂獨自築巢和采粉貯糧,它們沒有“等級”的分化。每一個巢室是開放的,內壁塗以蠟等防潮物質,室中儲存足夠的蜂糧。雌蜂在蜂糧上產卵,並封閉巢室。幼蟲在巢內取食蜂糧。屬於此類的大多是野生種類,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準蜂科、切葉蜂和條蜂科。
在社會性與獨棲性之間存在一些複雜的過渡類型,隧蜂屬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但是不同種間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例如緣隧蜂為群居類型,個體間有社會分工,形態上(內部解剖)也略有區別,斷帶隧蜂是幾個雌蜂同居一巢,但無外部形態和內部解剖上的差異;軟隧蜂有社會性萌芽:越冬的雌蜂停留在巢內,到6月中旬出現下一代較小的雌性個體(又稱輔助蜂)時,它們與輔助蜂同築新巢,貯備蜂糧。但輔助蜂不交配,只產發育為雄性的非受精卵,8月份出現與雌蜂個體等大的雌雄後代,原來的雌蜂和輔助蜂相繼死去。雄蜂交配後當年死亡,受精的雌蜂再行越冬。這類蜜蜂與典型社會性蜜蜂的不同處在於,雌蜂於產卵前已準備好蜂糧。

寄生性

雌蜂不築巢,在寄生的巢內產卵。幼齡幼蟲一般具有大的頭和上顎,用以破壞寄主的卵或幼齡幼蟲。
蜜蜂的築巢本能複雜,築巢地點、時間和巢的結構多樣。築巢時間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據築巢的地點和巢的質地,可分為以下幾類:①營社會性生活的種類以自身分泌的蠟作脾,如蜜蜂屬、無刺蜂屬、麥蜂屬等。巢室為六角形。②在土中築巢的種類最多,巢室內部塗以蠟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內的濕度。③利用植物組織築巢的更為多樣,例如切葉蜂屬可把植物葉片捲成筒狀成為巢室,置放於自然空洞中;黃斑蜂屬利用植物茸毛在莖上作成疣狀的巢;蘆蜂屬和葉舌蜂屬在枯死的植物莖幹內築巢;熊蜂屬的一些種類在樹林的枯枝落葉下營巢;木蜂屬在木材中鑽孔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屬利用唾液將小砂石粘連成巢,壁蜂屬在蛞蝓殼內築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種蜜蜂多年集中於一個地點築巢,從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屬的巢口數可達幾十個甚至達幾百個。

地理分布

蜜蜂類的地理分布取決於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不同亞科或屬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溫帶為主,可延伸到北極地區,而在熱帶地區則無分布記錄。短舌蜂科分布於澳大利亞;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亞屬只分布於中亞;蜜蜂科的無刺蜂屬則分布於熱帶。不同景觀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數棲居在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河谷和山地。各景觀帶均有代表屬或種,例如地熊蜂為森林草原種,擬地蜂屬為典型的草原屬,準蜂屬以草原種居多。

分類與進化

蜂
據化石資料,蜜蜂在第三紀晚始新世地層中已大量發現。它的出現與白堊紀晚期顯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關。
在分類上,蜜蜂總科與泥蜂總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於泥蜂總科的一支。兩者的共同特點是:前胸窄、前胸背板兩側與翅基片隔離較遠。但因食性不同,形態特徵也趨向分化。蜜蜂的進化特點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體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體和社會性生活方式出現;多態型和總科內寄生性的出現等。
在昆蟲綱中,蜜蜂屬於高級進化的類群。社會性生活方式的出現,“語言”信息的傳遞,通過“舞蹈”動作辨認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結構等,對於研究本總科的進化情況都有重大意義。

經濟意義

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類群之一。它為農作物、果樹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藥植物傳粉,產量可增加幾倍至20倍。據美國報導,蜜蜂為洋蔥傳粉增產效果甚為明顯。
養蜂釀蜜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人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飼養中蜂。蜂蜜是人們常用的滋補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稱;蜂王漿更是高級營養品,不但可增強體質,延長壽命,還可治療神經衰弱、貧血、胃潰瘍等慢性病;蜂毒對風濕、神經炎等均有療效;蜂蠟和蜂膠都是輕工業的原料。

其他蜜蜂

蜂
蜜蜂屬膜翅目、蜜蜂科。一生要經過幼蟲和成蟲四個蟲態。
在蜜蜂社會裡,它們仍然過著一種母系氏族生活。在它們這個群體大家族的成員中,有一個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負責產卵繁殖後代,同時“統治”這個大家族。蜂王雖然經過交配,但不是所產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據群體大家族的需要,產下受精卵將來發育成雌蜂(沒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產下末受精卵,將來發育成雄蜂。當這個群體大家族成員繁衍太多而造成擁擠時,就要分群。分群的過程是這樣的:由工蜂製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王在王台內產下受精卵;小幼蟲孵出後,工蜂給以特殊待遇,用它們體內製造的高營養的蜂王漿飼喂,待這個小幼蟲發育為成蟲時,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領一部分工蜂飛去另成立新群。
中華蜜蜂ApisceranaFabr.和義大利蜜蜂A.melliferaL.都是普遍飼養的益蟲。在飼養過程中,新蜂王出世後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則會有一個蜂王帶領一批工蜂離開蜂巢飛走而損失蜂群。養蜂者用人為辦法生產蜂王漿,實際上就是用人工製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內,供蜂王產卵,待小幼蟲 孵出,工蜂們用蜂王漿飼餵時,養蜂人即將蜂王漿取出。實際上養蜂人使用的是騙術,可見就連聰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騙的時候。
大蜜蜂常築巢於目標明顯的高大闊葉喬木樹幹下或懸岩下,常離地面數十米,數群至數十群同築巢於一棵樹,少數為單一群。巢脾單一、大型、露天築造,巢脾長0.5~1.2m、寬0.3~0.7m,子脾厚度約35mm,基部貯蜜區厚約100mm。雄蜂房與工蜂房大小差異不大,但雄蜂房封蓋後高於工蜂房1~1.5mm。王台處於巢脾下沿。在西雙版納每年3~4月大量育蟲,4~5月為分蜂期。受蜜源植物狀況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大蜜蜂有遷飛習性。在雲南南部,春季多在低海拔的壩區營巢繁殖,夏天和雨季有的遷至密林深處,秋冬在低海拔河谷地帶越冬。在蜜源好、氣候溫暖的生態環境裡,也有定居數年而不遷飛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