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

中國唐代詩歌流派。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詩風悲壯,格調雄渾,最足以表現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岑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

基本信息

各時期概況

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

反映邊地戰爭的艱苦和征人思婦的相思苦。詩歌體裁以樂府詩為主。代表作品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徐陵《關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隋代的邊塞詩


邊塞題材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多位詩人同題唱和邊塞詩的盛況。詩歌體裁既有歌行體又有近體絕句。雖數量不多,但促進了邊塞詩的發展。代表作品有:隋煬帝《飲馬長城窟行》、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隋煬帝《飲馬長城窟行》——

邊塞詩派邊塞詩派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鏇,功歸清廟前。

早年隋煬帝西巡張掖時所作飲馬長城窟行,“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貞觀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談隋煬帝的詩文,他說:“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他對隋煬帝的詩文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是堯舜之言。李世民對隋煬帝的詩文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經常不自覺地就吟出隋煬帝的詩文,不自覺地就擊節叫好。他還把隋代舊庭里的樂官請過來,把隋煬帝的詩作譜成曲,一起唱和。

三、唐代的邊塞詩

邊塞詩派邊塞詩派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湧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馬川行》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

,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風格與特點

唐代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總體上講它體現出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唐代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繁榮的原因

邊塞詩派邊塞詩派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

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邊境戰爭十分頻繁,給詩人們提供了豐厚的創作素材。邊塞詩歌的表現內容與盛世的時代精神之吻合,因此尤為適合表達時代的主流情緒。盛唐邊塞詩是對我國古代邊塞詩創作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代表人物

高適

唐代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有《高常侍集》、《中興間氣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

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舊唐書·高□傳》說:“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而已。”
創作特點:邊塞詩多作於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系據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除七言歌行外,多採用長篇詠懷式的五言古詩,將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為一體,蒼涼悲慨中帶有理智的冷靜,但基調慷慨昂揚。

岑參

兩次出塞,深入西北邊陲,是岑參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壯舉。第二次出塞,給他提供了成為邊塞詩大師的機會。代表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走馬川行》詩中邊塞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卻成了襯托唐軍將士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奇偉之美。勇於進取的精神,克服困難的豪情,積極開朗的胸襟,體現出盛唐詩人的獨特藝術感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得大氣盤鏇,奇情逸發。尤令人稱絕的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象,以梨花盛開寫邊地雪景,翻新出奇,出人意表,不僅體現了戍邊將士不畏嚴寒的樂觀精神,也使邊地風光更顯神奇壯麗。

創作特色:岑參擅長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其邊塞題材的作品在盛唐詩人中留存最早。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詩人印象中的軍旅生活、邊塞風物、絕域風情,頓顯神奇瑰麗。詩人熱情加以歌頌,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藝術表現上,借鑑了高適等人七言歌行縱橫跌宕、舒捲自如的體勢而加以創新,形式接近樂府,但完全不用樂府古題而自立新題。

王昌齡

(698-757)京北長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義重要作家,也是邊塞詩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長七絕,現存詩177首,其中七絕有75首,五言絕句有14首,占總數一半。在詩歌內容方面寫邊塞詩,閨怨詩宮怨詩贈別詩四個方面。有人認為他詩超過高、參,在七絕方面這一點也不過分,被標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唐代七絕數王昌齡寫得最好。王昌齡出身寒微,青少年時期生活相當清苦,“久於貧賤,故多知危苦之事。”有人認為王昌齡未到過邊塞,後人考證王到過西北邊塞,到過青海,玉門關甚至更遠,(27、28歲時)這應該是生活基礎,也是創作基礎,能用傳神從軍描畫出邊塞奇景,代表作是《從軍行》七首。

李頎

進士及第,授新鄉尉,不久棄官,長期隱居於嵩山,從詩的主要方面考慮應歸於邊塞詩派,風格豪放略帶蒼涼,代表作《古從軍行》是反戰詩篇,指出戰爭毫無意義。“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評價

看出邊塞詩人有他們的共同特點,他們在人生態度上積極進取的,而不是消極退卻的,他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樂觀情緒何英雄氣概以及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他們對人民特別是對士兵都有深厚得同情,他們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他們的作品色彩強烈,情調高昂,顯示出了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感染力量,他們的風格:一般是豪放悲壯,能夠振奮人心的,他們善於描寫邊塞風光和戰爭氣氛,善於表現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在詩體上他們一般運用七言古詩或七言絕句,因為用七言來表達戰爭邊塞的豪情壯志是更為合適的,他們的缺點是個人功名思想較重,有時混淆了戰爭的界限。

新邊塞詩

新邊塞詩指本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的一批詩人,繼承古代邊塞詩尤其是盛唐邊塞詩的傳統,用現代漢語創作的再現和表現西北邊塞生活題材而又具有邊塞氣質和風骨的白話自由詩。本文從時代地域和詩人詩風等方面,將新邊塞詩與盛唐邊塞詩進行比較,並進一步探討新邊塞詩與盛唐邊塞詩之間的繼承與突破超越的關係。

詩派介紹

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渙、王翰、崔顥、劉灣、張謂等也較著名。這些詩人大都有邊塞生活體驗,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藝術上也有所創新。他們不僅描繪了壯闊蒼涼、絢麗多彩的邊塞風光,而且抒寫了請纓投筆的豪情壯志以及征人離婦的思想感情。對戰爭的態度,有歌頌、有批評,也有詛咒和譴責,思想上往往達到一定深度。其詩作情辭慷慨、氣氛濃郁、意境雄渾,多採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傑出作品如高適《燕歌行》、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另外,中唐盧綸、李益也有些格調蒼涼的邊塞絕句。
邊塞詩人是一群具有方豪俠氣概的天才型詩人,他們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抒發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氣勢,但是只有高適一人在“安史之亂”後因功封侯,其餘諸人多擔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們那大唐最強音的呼聲卻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視的。
盛唐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總體上講它體現出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中西文學流派

1. 凡優質版本,則獎勵50百科幣,編輯超過5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60個百科幣,編輯超過10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80百科幣。2. 所有參與本任務的智願者,依據完成有效版本數量、完成詞條內容質量排名,任務結束後,前三名分別給予300、200、100百科幣的獎勵 3. 所有參與任務編輯協作的智願者,凡完成有效版本數量5個以上,給予20百科幣獎勵。

文學流派(一)

其實,文學是不能用流派來劃分的,文學是一種心靈的共鳴,當然,如果非要將它分成幾中流派的話…… 在文學發展到成熟階段、大量作家作品產生之後,同時在思想活躍、藝術自由比較充分的社會條件下,不同思想傾向和不同審美趣味的作家,通過在藝術上多方面的摸索探求,形成不同的風格,才會出現不同風格的相互區別或相互接近、相互影響或相互競賽

中國文學流派

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定歷史時期內出現的一批作家,由於審美觀點一致和創作風格類似,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文學集團和派別,通常是有一定數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豪放派 | 婉約派 | 揚州學派 | 皖派 | 吳派 | 虞山詩派 | 九葉詩派 | 七月派 | 藍星詩社 | 新邊塞詩派 | 大學生詩派 | 第三代詩人 | 海上詩派 | 撒嬌派 | 新鄉土詩派 | 新江西詩派 | 湖畔詩派 | 新格律詩派 | 秀水派 | 西泠派 | 虞山派 | 他們詩群 | 創世紀詩社 | 象徵派 | 神性寫作 | 蘇辛詞派 | 格律派 | 湘鄉派 | 田園詩派 | 邊塞詩派| 江西詩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