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憤怒的青年(Angry Young Men)是指1950年代一些作品表現出憤世疾俗的西方(英國)青年作家和評論家。這些人對於當時西方社會的種種現象感到不滿,進而進行批判,而他們的言論對於社會主流而言,這些人的言論是相當極端地,甚至於是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出現的文學運動。以通過小說和劇本表達人民、特別是青年對社會的不滿為主要特徵。這是當時英國中下層社會對執政工黨政治改革的希望落空在文學上的反映。憤怒的青年本是借用英國作家萊斯利·保羅出版於1951年一部自傳的書名,50年代中期曾為英國社會流行語。
青年劇作家奧斯本(1929~)引申此詞語寫作劇本《憤怒的回顧》上演,通過劇中主角對社會進行全面攻擊,奧斯本遂被稱為“憤怒的青年”。在小說方面,這一派的代表作有韋恩的《每況愈下》、艾米斯的《幸運兒吉姆》、布萊恩的《向上爬》等;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以及威斯克的劇本《大麥雞湯》等。這些作家大多出身下層社會,並不屬於某一具體文學組織,甚至互不相識,只是在英國戰後的社會背景上同時應運而生,在反映下層社會、攻擊精神生活沉悶乏味和上流社會庸俗虛偽方面同聲呼應。在藝術技巧上,他們也都一反英國中產階級溫文爾雅傳統,表現出粗獷強勁的風格。隨著外界形勢和自身社會地位的變化,這些作家成名並步入中年後,多不復具有早年鋒芒,創作上趨於保守。
形成背景
二十世紀初,英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帝國。它本土面積僅三十萬平方公里,人口四千六百五十萬,可是在1914年時卻占有殖民地面積達三千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控制著三億九千三百五十萬殖民地人口,這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沒有遭到沉重的打擊,同時由於工黨---工會領袖進行反動的、欺騙性的宣傳,所以國內的罷工鬥爭、反戰運動相對說來較其他交戰國為少;戰後,它又攫取了一部份德國在非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在國內提高勞動強度、加緊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因此仍然保持了資本主義世界“強國”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英國帶來了慘重的損失。大戰期間,因戰禍死亡的英國軍人和平民超過四十一萬,全國的財富也耗損了四分之一。戰後,它在亞、非兩洲的許多主要殖民地紛紛宣告獨立,使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大大縮小,從而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淪為美國的附庸;國內勞動人民也日益認清了反動統治的腐朽本質,不斷掀起罷工鬥爭和抗議運動。英國反動統治階級陷於內外交困的窘境,“日不落的帝國”完全成了歷史陳跡。為了迎合人民普遍要求進行社會改革的心理,英國工黨政府打著“福利國家”、“國民收入再分配”等幌子,於1945年大選後登台組織政府。由於工黨也是忠心耿耿為壟斷資本家服務的御用政黨,它和保守黨並無本質上的不同,因此不可能有治療國內外沉疴的靈丹妙方。儘管它推行了一系列冠冕堂皇的政策,但主要受惠者仍然是壟斷資本家,絕大部分人民依舊一無所得。在工黨推行的“仁政”中,有一條是所謂“改革大學制度”,即讓少數出身於中下層階級的青年在通過若干考試關和複雜程式後得以進入歷來只向貴族子弟開放的名牌大學學習。他們之中有不少人自稱信奉馬克思主義,實際上信奉的還是工黨的社會改良主義,工黨領導層原來也確有從中選拔、培養理論骨幹的想法。這些青年大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學識,因而又被稱為“才能貴族”。他們原先都有一些獻身於社會改革的想法,準備出了學校大幹一番,但在大學畢業以後,工黨政府已於1951年下台,執政的保守黨瞧不起這批人,不肯予以重用,而他們也自視甚高,不屑屈閒職冷曹;同時也不能否認他們之中很多人的確有一些正義感,當他們看到社會上依然充斥著非正義、積弊並未消除、國計民生還是陷在死胡同里的時候,他們感到憤慨和幻滅,於是拿起筆來,通過文學創作(主要是小說和戲劇)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猛烈的抨擊,於是主要以這些青年為中堅力量的“憤怒的青年”運動就這樣形成了。
特點
“憤怒的青年”運動發軔於五十年代中期,因其代表人物之一約翰·奧斯本於1956年發表的劇本《憤怒地回顧》而得名。這一派的代表作家還有約翰·韋恩、金斯萊·亞米斯、亞諾德·韋斯克等等。
“憤怒的青年”運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該運動的文學創作的內容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只是程度和手法上有所不同:有的辛辣攻擊,有的冷嘲熱諷;
二、由於該運動成員大部分來自中下層階級,所以他們的作品大都取材於中下層階級、勞動人民的生活,往往流露出對中下層階級、勞動人民不幸處境的強烈同情,有時提出改善他們生活條件的呼籲;
三、有些英國作家在對資本主義社會表示不滿的同時,又會流露出對黃金時代大英帝國的憧憬,這一點在“憤怒的青年”運動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一來“憤怒的青年”運動作家比較著眼於未來;二則他們都不是貴族家庭出身,沒有什麼“美好的過去”可供他們緬懷;
四、該運動的成員在寫作藝術上大都採用現實主義手法。“憤怒的青年”運動於五十年代興起以後,風靡英國文壇達十年之久,對英國社會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該運動成員雖然大都來自中下層階級,他們大學畢業後卻又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從而擴大了他們與本階級、與勞動人民這間的距離,他們的作品有時不能為廣大勞動人民所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們雖然鼓吹社會改革,但對產生社會弊病的根源以及走什麼道路進行改革等根本問題認識不清,只是無原則地感到需要改革而已。六十年代以後,這個運動漸趨消亡,一部分人改行去寫暢銷小說,有些人廁身於工黨謀士之列,還有些人由於喪失信心而極度失望,變得頹廢消沉,始終堅持反映社會現實傳統的只有約翰·韋恩、金斯萊·亞米斯等幾個人,已經不復成為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了。
通過“憤怒的青年”運動的崛起和瓦解,可以看到: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知識分了如果得不到正確的理論和真正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革命政黨的指導,他們的內心矛盾就永遠不可能解決,他們將始終陷於迷惘苦悶的境地,不可能成為推動社會改革的革命力量。
代表人物
約翰·韋恩是當代英國著名作家。出生於斯塔福德郡特倫河上的斯托克地方,父親是個普通職員。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後,曾在大學裡執教多年,1955年以後成為專業作家。他是個多產作家,寫過許多小說、詩歌、劇本、傳記、散文,以小說和詩知名於世。他是“憤怒的青年”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韋恩的作品以描寫生動和心理分析細膩見長。他最著名的小說是《滾下坡去》(1953)。由於他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牛津大學於1977年聘他為該校詩學教授。《老屋懷舊》原名AVisitatTeatime。主角威廉斯回到十五年前住過的老屋去看父親為紀念他的生日而種下的那棵樹,可是樹已被新遷入的資本家伐倒,資本家夫婦對他很不友好,他於是悵然離去,只是在花園裡磁碰到一個孩子,才勾起了他對孩提時代的回憶,覺得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威廉斯之所以回到老屋去,只是因為樹是在他生日那天種下的,他父親希望他倆一起長大,而這棵樹確也和他朝夕相處了十五年,他才對它懷有一種童年時代伴侶的情感,並非出於憑弔舊蹤的頹喪心理。相反,作者對於資本家夫婦的批判是嚴峻的,他只用寥寥幾筆,就生動地勾勒出資本家唯利是圖冷酷無情及其妻子自以為是實際一無所知的醜惡嘴臉,以致威廉斯“好不容易才抑制住想揍她的衝動”。至於資本家的孩子,作者說他現在雖然還是赤子之身,但是“再過四十年,大概會長成他父親那副模樣的。”威廉斯自己也是在天真的本性得到發泄以後才略微感到滿足。總的說來,這個故事自始至終在人物個性的描繪方面是相當細緻入微的。
文學作品中的表現
首先表現出“憤怒”與不滿的是約翰·韋恩的小說《每況愈下》(1954)和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說《幸運兒吉姆》(1954)。1956年青年劇作家約翰·奧斯本的劇本《憤怒的回顧》上演,劇中主角對社會作了全面攻擊,因此,這一劇本成為這個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奧斯本被人稱作“憤怒的青”,這個稱號也被用來指這一新興的文學運動。
“憤怒的青年”成為50年代文學中占優勢的力量。懷有這種“憤怒”的作家還有:小說家約翰·布萊恩,他的成名作是《向上爬》(1957);
工人小說作家艾倫·西利托以長篇小說《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
(1958)著稱;劇作家伯納德·科普斯曾寫《斯特普尼·格林的村莊》
(1956)一劇;工人出身的劇作家阿諾德·威斯克以劇本《雞湯加大麥》(1958)蜚聲劇壇。
同名flash小遊戲
基本信息
遊戲名稱:憤怒的青年
遊戲類型:敏捷小遊戲
遊戲大小:581K
遊戲介紹
這青年最近諸事不順,這不他剛買了輛車想去買冰淇淋的結果又被人給坑了,現在他正在踢那輛剛買的車發泄一下心中的憤怒。一起去圍觀一下吧!
操作指南.
如何開始
遊戲載入完畢點擊destroy即可開始遊戲
操作方法
方向鍵←→控制移動(攻擊時快速腳踢按←→鍵會使攻擊加快),空格鍵攻擊。
遊戲目標
合理操作控制角色在規定時間內摧毀車子吧!
中西文學流派
1. 凡優質版本,則獎勵50百科幣,編輯超過5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60個百科幣,編輯超過10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80百科幣。2. 所有參與本任務的智願者,依據完成有效版本數量、完成詞條內容質量排名,任務結束後,前三名分別給予300、200、100百科幣的獎勵 3. 所有參與任務編輯協作的智願者,凡完成有效版本數量5個以上,給予20百科幣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