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遼中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
中京是遼代的五京之一,從遼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開始,到統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並設立了大定府,遼代帝王常駐在這裡,接待宋朝的使臣。遼亡後,金代改稱其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稱“大寧路”,明代初年在此設大寧衛,永樂元年(1403年)撤銷衛所,從此淪為廢墟。1959年~196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考古發掘。遼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北宋汴京開封的布局制度,有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00米,南北寬3500米,南牆正中開闢有門,築有瓮城,四角有角樓。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的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餘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大道的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的城牆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門約500米的大道中心,殘存一座馬鞍形土包,推測可能是市樓的遺址。大街的兩側有對稱布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經路各三條,東西向的緯路各五條,路寬4~15米。由這些街道組成的坊區,是漢族居住的地方。
外城的北部有寺廟、廊舍、驛館和官署的遺址。在城內西南角的山坡上,還分布有密集的寺廟建築遺址。在外城南部的東北角,靠近內城南牆的地方,保存有一座密檐式的磚塔,傳說建於遼聖宗時,是中京城內感聖寺的舍利塔,現稱“大明塔”;塔建在高約6米的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層,高74米;塔外的第一層正面四面鑲嵌著磚雕的佛、菩薩、力士和飛天像,背面四面砌成雙層塔形,上層刻佛塔名,下層銘刻著菩薩名;塔的造型渾厚,規模宏大,是遼代佛塔建築中的傑作。在該塔的西南方另有一塔,高24米,俗稱“小塔”,也是八角十三層密檐,可能是遼代末年或金代的建築。
內城在外城的中部偏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城內多是空曠的地方,從南牆正中的陽德門到宮城南門閶闔門,有一條寬約40米的大道。大道在閶闔門南約85米處,與一條寬15米的東西道路相交,這條東西道路兩端向北轉折,通入宮城。
宮城城址位於內城北部的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1000米,宮城的北牆即利用內城的北牆,另築東、南、西三牆,現尚可見到東、西兩牆南端的角樓遺址,南牆及正中的閶闔門,都已不存,閶闔門東、西180米處,發現有寬約15米的豁口,應為東、西掖門的門址,三門都有寬約8米的道路通入宮城。閶闔門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的宮殿遺址,東西兩掖門內則各有兩重宮殿遺址。
城市布局
遼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宋汴京城的制度,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城牆黃土夯築,殘跡最高約4 米。外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牆正中為朱夏門遺址,築有瓮城,四角有角樓遺址。外城南部按文獻記載為漢族聚居區域,街道布置整齊,自朱夏門至內城南門間,有一條寬64米的中央大道,兩旁挖有排水溝,溝用木板覆蓋,穿通南城牆基泄水入河。朱夏門北約500米處有一市樓基址,呈馬鞍形,殘高4 米。大道兩側各有對稱的坊區 4個,各坊都圍有坊牆,在臨中央大道的坊牆正中開設坊門。坊區北面至內城南門間的大道兩側,各有長約 250米的廊舍遺址,應為市易交換的場所。此外尚有官署、驛館、寺院等遺蹟。外城西南隅有一處高約25米的山崗,自東麓至山頂分布許多寺廟遺址。
內城位於外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000米,南北長1500米,城牆設有馬面。南牆正中為陽德門遺址,自陽德門至宮城南門閶闔門間,有一條寬約40米的大道,兩側築矮牆,牆外大都是空地,少有固定建築物,按照文獻記載應當是守衛宮城士卒搭設氈帳的地區。在宮城南牆南約85米處,有一條東西向的道路與上述大道相交,各向東西兩方伸延約 180米,向北折轉通入宮城的東、西兩掖門內。 宮城即大內,位於內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000米,北牆利用內城北牆,另築東、南、西三牆,今尚存東南角和西南角的角樓遺蹟。南牆及正中的閶闔門均毀沒,僅在距離閶闔門址東西各約 180米處發現了東掖門和西掖門遺址。經鑽探,3門內各有寬約8米的道路,閶闔門內的道路直達一處大型宮殿基址,東掖門和西掖門內的道路,各通向兩重宮殿遺址。遺蹟遺物
外城南部現存有磚塔兩座。位於中央大道東北方的大塔,通稱大明塔,八角十三層密檐式,通高81.39米。塔身第1層每面鑲嵌有磚雕的佛、菩薩、力士和飛天像,轉角柱砌成雙層塔形,上層刻佛塔名,下層刻菩薩名。傳此塔為遼聖宗時感聖寺內所建舍利塔。1983年修繕時曾在塔上發現壽昌年間的題記。位於中央大道西面的佛塔俗稱小塔,高24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可能是遼末或金代建築。另在外城城外的西南方還有一座殘磚塔,僅存塔身第1層以下部分,殘高約6米,俗稱半截塔。出土遺物以建築材料為大宗,有板瓦、筒瓦、滴水、磚等,還有屋脊、屋內磚質裝飾物。此外有石刻和泥塑的佛造像,定窯白瓷片,仿定窯粗白瓷片,陶用器及北宋銅錢。
遺址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當地人民政府即採取保護措施。1961年劃定保護範圍,設定一名專職文物保護員。1985年在遺址內設立寧城縣文物保管所。
1987年改建成遼中京博物館,負責遺址的保護工作。
1982~1984年間,修繕了大塔塔身和小塔。
1986~1989年清理和修繕了大塔台基。
遼中京博物館
遼是我國歷史上由北方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
遼中京是遼代五京之一,遺址位於內蒙古寧城縣老哈河北岸的大明鎮。遼中京城始建於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遼亡後,又經金、元、明各朝沿用,焚毀於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歷時392年。
1960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對遼中京遺址進行了發掘,鑽探面積450萬平方米,發掘6000平方米,基本弄清了遼、金、元、明各代此城的規制和地下遺蹟。1964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遺址雖已廢棄六百餘年,但是在研究古契丹民族和其它民族歷史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科學價值。這裡每年都要接待國內外的遼、金史學專家,學者在這裡對遼、金史學進行學術交流,對遼中京遺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1988年建立的遼中京博物館,收藏和展出了在寧城境內發現的自新石器以來的歷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4300多件。來這裡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2001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已成為赤峰地區重要的遊覽勝地。
遼中京博物館位於赤峰市寧城縣鐵匠營子鄉。遼中京是遼三京之一,是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僅存磚塔三座以大明塔最為著名。
大明塔
遼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鐵匠營鄉。此城建在老哈河沖積平原上,北有七金山(今九頭山),西眺馬盂山,南瀕老哈河。九百年前,這裡氣候溫和,水草豐美,宜於農耕和放牧。史載,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過這裡,遙望南方霞光閃爍,有郛郭樓閣之狀,一派瑞氣,因議建都。統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 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內城和皇城。外城東西長4000米,南北寬3500米;內城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內外兩城略呈“回”字形。皇城呈正方形,每邊長一千米,居於內城中北部,以內城北牆為皇城北牆。中京城自興建到失於金,歷經150年,一直是遼的重要都城。金兵攻陷上京後,於公元1122年攻占中京。金時改遼中京為北京大定府。元初改為北京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明初在此設大寧衛。明太祖死後,因諸王紛亂,此城遭戰火遂成廢墟。遼中京城內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惟塔獨立。
大明塔位於遼中京城遺址內,塔築於高約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層磚砌密檐式,高74米。高80.22米,塔基底徑48.6米,塔體直徑34米,在現存遼塔中雄居魁首。據元一統志載可能建於遼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塔身赤面有兩行蒙文,內容是:“大清鹹豐甲寅年敬修”,為清代補修所寫。塔座為須彌座,上部砌出仰蓮瓣,經改造修建,成為每邊寬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層每面嵌鑲浮雕造像,正中鑲成起券佛龕,龕內蓮座上趺坐佛像,姿勢各不相同,佛像兩側為菩薩、力土像,塑像之上砌出華蓋,兩側上方各有飛天一對。浮雕刀法簡練,線條流暢,形象莊嚴,是遼代雕塑藝術中的佳作。每面的轉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塔銘及佛名。此塔始建於遼代中期。
大明塔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大明這個地方是片汪洋,住著一條十個腦袋的惡龍。一次惡龍發怒,衝出水面把天都頂破了,還是女媧給補上的呢。不知又過了多少年,盤古開天闢地造了不少大山和平地,惡龍回不了大海,肚子一餓就興風作浪吞吃性畜、野獸和人。人們為了生存,在每年四月初八這天,不管是住得遠近,都得抬著豬,趕著牛、羊給它送去,惡龍每年還要吃一童男和一童女。
一年的四月初八日,一對青年夫婦,背著兒,抱著女,哭哭涕涕,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在人群里,原來是該輪到他們將童男童女作為供項給惡龍送來。正在這時,王母娘娘的三個女兒駕著祥雲瀏覽天際,在回宮時路過這裡,按住雲頭觀看此情景。三妹說:"二位姐姐,惡龍作孽又要吃人了!"二姐說:"叫它弄得人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人們哪有個太平的時候!"大組說:"我們姐妹三人,比不上它的道行,鬥不過它,聽媽媽說過,蟠桃園裡從東南門進去,繞到西北角,第九千九百九十九棵樹的蟠桃核能治孽蟲,能炸惡龍的頭,十個蟠桃就可致惡龍於死地。可是看桃的天神把守很嚴,咱摘不來呀。"三姐妹商量一下,決定偷蟠桃,於是駕起祥雲,來到蟠桃園外一看,守桃天神正好回天宮領旨。三姐妹立即進了東南門,繞到西北角順著方向數呀數,數到第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蟠桃樹,立刻上樹摘桃,剛摘了九個,忽聽南天門打開了,大姐說:"快走!守桃天神回來了。"三姐妹飛出了西北門,駕雲來到大明上空。三姐妹落地變成村姑,手捧蟠桃隨著人群來到惡龍的供品前,只見惡龍變成一隻怪獸,張著血紅的大嘴吞吃著送來的整獵、整羊、整牛。惡龍看見了童男童女,狂笑著吼道:"哈……快把童男童女給我抱過來吃了!我就天上地下無敵了,玉皇大帝也得聽我的了。"三姐妹一看孽如此狂妄,緊走幾步,搶在抱童男童女的年輕夫婦前面,拿出了新鮮美麗的蟠桃,惡龍一見大喜:"啊!仙桃!快快拿來讓我先吃!"三姐妹沒有怠慢,便裝做恭恭敬敬的樣子,把仙桃獻了上去。惡龍如惡狼撲食把九大蟠桃連核吞了下去。三姐妹暗喜。惡龍正要伸手抓童男童女,頃刻覺得腹內劇痛,脖子鼓大包,站立不住,打起轉轉,翻身打滾,才知道上了當,喊道:"你們三個妖女……"話音沒落,只聽"崩!崩!崩!……"九聲巨響,震得大地抖了九晃,惡龍的九個腦袋腦漿迸裂,血濺沼澤,騰空而起,飛到大明城後落了地,變成了九個山頭,即現在的九頭山。惡龍躺在血泊里昏迷過去,三姐妹一看惡龍還有一個頭,知它不能死,就用各種神法治惡龍於死地,但這些法子都不頂用,三姐妹著了急,如果惡龍醒來,打到天宮去,我們姐妹就更吃罪不起了。正在這時,托塔天王巡天回宮交旨,路過這裡,三姐妹趕緊迎了上去,說明事情根由,天王說:"惡龍作孽累累,罪刻萬死!它神通廣大,你們哪能是它的對手?我助你們一臂之力,你等需在惡龍的頭、腰、尾各築一塔,便大功告成。"說完,默念咒語,吐三口神氣,那惡龍乖乖地翻了白。三姐妹謝過天王便忙於去築塔。天王說:"一個時辰,必須在天鼓響之前築完。"說罷駕起祥雲回天宮交旨。
大姐在惡龍頭上築大塔,二姐手慢點,在腰上築小塔,三妹心靈手巧,在尾巴上築中塔,她們各用神術,眼看著三座塔一寸一寸地往起長。不到半個時辰就要築完。在開始修塔尖時,三妹塔下跑來一隻野兔,蹦蹦跳跳地招人喜愛。三妹想:我抓住它後再回來築塔不遲。於是跳下塔去追野兔去。霎時,天鼓已響,二位姐姐封好塔頂,駕雲回天宮。三妹野兔沒抓住,塔也沒築完,心裡著急了,回來一看,惡龍被天鼓震醒,尾巴一搖,塔身倒了半截,砸在尾巴梢上,惡龍使勁地搖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下,一下子把尾巴搖斷了,氣絕身亡。斷了的尾巴梢甩到了新開壩樑上,鮮血直流,流成了黑里河。三妹非常惱悔自己貪玩,誤了大事,駕雲追上二位姐姐說:“我不回天宮了,在塔邊看守惡龍不讓它再復活,並讓它向人間贖罪。”話音剛落,三妹化作美人石,立在惡龍的身邊。
惡龍的九個頭,腦漿迸裂,血淋淋地落地變成了九頭山,所以現在九頭山的石頭都是紅的。惡龍鮮紅鮮紅的血淹沒了大明城,鮮紅鮮紅的血又變成了黑紅黑紅的血,黑紅黑紅的血又變了漆黑漆黑的血,漆黑漆黑的血變成了肥田沃土。人們撒下種子,收割莊稼,放牛放馬,過起了美滿安樂的生活。人們說:"我們今天的福氣,是王母娘娘的三個閨女修了大塔、小塔、半截塔才有的。"每年四月初八日,人們都要給美人石燒香磕頭。
內蒙古的人文風景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廣闊無垠的內蒙古除呼倫貝爾草原外,還有多少美麗的景致在訴說古今故事呢?請隨本任務一起走進內蒙古旅遊文化景點。 |
赤峰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赤峰市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是舉世聞名的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現有各類歷史文化遺址68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 |
景點 | 烏蘭布統旅遊區 | 響水玉瀑 | 遼中京遺址 | 阿斯哈圖石林 | 罕山自然風光 | 寶山壁畫 | 巴拉奇如德廟 | 巴彥花水上樂園 | 百興圖自然風景區 | 達拉哈旅遊區 | 達里諾爾湖 | 大明塔 | 梵宗寺 | 根丕廟 | 後召廟遼石窟寺 | 薈福寺 | 江慶州城遺址 | 喀喇沁旗王府 | 遼慶陵 | 遼上京城遺址 | 遼太祖陵 | 遼祖州城遺址 | 靈悅寺 | 龍泉寺石獅 | 奈曼王府 | 釋迦佛舍利塔 | 興源寺 | 耶律羽之墓群 | 勃隆克沙漠旅遊區 | 赤峰紅山公園旅遊景區 | 龍泉寺 | 曼陀山莊 | 榮憲公主墓 | 城子山遺址 | 大井古銅礦遺址 | 應昌路故城遺址 | 寶山罕蘇木墓群 | 烏素圖森林 | 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 | 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生物圈保護區 | 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 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 | 內蒙古達來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內蒙古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 | 黑里河自然保護區 | 大黑山自然保護區 | 布日敦沙漠旅遊區 | 巴林右旗巴林蒙古部落 | 達里湖 | 赤峰植物園 | 巴林左旗召廟 | 翁牛特旗紅山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