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遼中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

遼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北宋汴京開封的布局制度,有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00米,南北寬3500米,南牆正中開闢有門,築有瓮城,四角有角樓。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的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餘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大道的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的城牆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門約500米的大道中心,殘存一座馬鞍形土包,推測可能是市樓的遺址。大街的兩側有對稱布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經路各三條,東西向的緯路各五條,路寬4~15米。由這些街道組成的坊區,是漢族居住的地方。
外城的北部有寺廟、廊舍、驛館和官署的遺址。在城內西南角的山坡上,還分布有密集的寺廟建築遺址。在外城南部的東北角,靠近內城南牆的地方,保存有一座密檐式的磚塔,傳說建於遼聖宗時,是中京城內感聖寺的舍利塔,現稱“大明塔”;塔建在高約6米的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層,高74米;塔外的第一層正面四面鑲嵌著磚雕的佛、菩薩、力士和飛天像,背面四面砌成雙層塔形,上層刻佛塔名,下層銘刻著菩薩名;塔的造型渾厚,規模宏大,是遼代佛塔建築中的傑作。在該塔的西南方另有一塔,高24米,俗稱“小塔”,也是八角十三層密檐,可能是遼代末年或金代的建築。

宮城城址位於內城北部的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1000米,宮城的北牆即利用內城的北牆,另築東、南、西三牆,現尚可見到東、西兩牆南端的角樓遺址,南牆及正中的閶闔門,都已不存,閶闔門東、西180米處,發現有寬約15米的豁口,應為東、西掖門的門址,三門都有寬約8米的道路通入宮城。閶闔門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的宮殿遺址,東西兩掖門內則各有兩重宮殿遺址。
城市布局
遼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宋汴京城的制度,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城牆黃土夯築,殘跡最高約4 米。外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牆正中為朱夏門遺址,築有瓮城,四角有角樓遺址。外城南部按文獻記載為漢族聚居區域,街道布置整齊,自朱夏門至內城南門間,有一條寬64米的中央大道,兩旁挖有排水溝,溝用木板覆蓋,穿通南城牆基泄水入河。朱夏門北約500米處有一市樓基址,呈馬鞍形,殘高4 米。大道兩側各有對稱的坊區 4個,各坊都圍有坊牆,在臨中央大道的坊牆正中開設坊門。坊區北面至內城南門間的大道兩側,各有長約 250米的廊舍遺址,應為市易交換的場所。此外尚有官署、驛館、寺院等遺蹟。外城西南隅有一處高約25米的山崗,自東麓至山頂分布許多寺廟遺址。

遺蹟遺物

出土遺物以建築材料為大宗,有板瓦、筒瓦、滴水、磚等,還有屋脊、屋內磚質裝飾物。此外有石刻和泥塑的佛造像,定窯白瓷片,仿定窯粗白瓷片,陶用器及北宋銅錢。
遺址保護

1985年在遺址內設立寧城縣文物保管所。
1987年改建成遼中京博物館,負責遺址的保護工作。
1982~1984年間,修繕了大塔塔身和小塔。
1986~1989年清理和修繕了大塔台基。
遼中京博物館
遼是我國歷史上由北方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
遼中京是遼代五京之一,遺址位於內蒙古寧城縣老哈河北岸的大明鎮。遼中京城始建於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遼亡後,又經金、元、明各朝沿用,焚毀於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歷時392年。

1960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對遼中京遺址進行了發掘,鑽探面積450萬平方米,發掘6000平方米,基本弄清了遼、金、元、明各代此城的規制和地下遺蹟。1964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中京遺址雖已廢棄六百餘年,但是在研究古契丹民族和其它民族歷史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科學價值。這裡每年都要接待國內外的遼、金史學專家,學者在這裡對遼、金史學進行學術交流,對遼中京遺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1988年建立的遼中京博物館,收藏和展出了在寧城境內發現的自新石器以來的歷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4300多件。來這裡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2001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已成為赤峰地區重要的遊覽勝地。
遼中京博物館位於赤峰市寧城縣鐵匠營子鄉。遼中京是遼三京之一,是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僅存磚塔三座以大明塔最為著名。
大明塔

皇城呈正方形,每邊長一千米,居於內城中北部,以內城北牆為皇城北牆。中京城自興建到失於金,歷經150年,一直是遼的重要都城。金兵攻陷上京後,於公元1122年攻占中京。金時改遼中京為北京大定府。元初改為北京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明初在此設大寧衛。明太祖死後,因諸王紛亂,此城遭戰火遂成廢墟。遼中京城內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惟塔獨立。
大明塔位於遼中京城遺址內,塔築於高約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層磚砌密檐式,高74米。高80.22米,塔基底徑48.6米,塔體直徑34米,在現存遼塔中雄居魁首。據元一統志載可能建於遼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塔身赤面有兩行蒙文,內容是:“大清鹹豐甲寅年敬修”,為清代補修所寫。塔座為須彌座,上部砌出仰蓮瓣,經改造修建,成為每邊寬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層每面嵌鑲浮雕造像,正中鑲成起券佛龕,龕內蓮座上趺坐佛像,姿勢各不相同,佛像兩側為菩薩、力土像,塑像之上砌出華蓋,兩側上方各有飛天一對。浮雕刀法簡練,線條流暢,形象莊嚴,是遼代雕塑藝術中的佳作。每面的轉角柱都砌成塔形,上刻塔銘及佛名。此塔始建於遼代中期。
大明塔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大明這個地方是片汪洋,住著一條十個腦袋的惡龍。一次惡龍發怒,衝出水面把天都頂破了,還是女媧給補上的呢。不知又過了多少年,盤古開天闢地造了不少大山和平地,惡龍回不了大海,肚子一餓就興風作浪吞吃性畜、野獸和人。人們為了生存,在每年四月初八這天,不管是住得遠近,都得抬著豬,趕著牛、羊給它送去,惡龍每年還要吃一童男和一童女。

惡龍躺在血泊里昏迷過去,三姐妹一看惡龍還有一個頭,知它不能死,就用各種神法治惡龍於死地,但這些法子都不頂用,三姐妹著了急,如果惡龍醒來,打到天宮去,我們姐妹就更吃罪不起了。正在這時,托塔天王巡天回宮交旨,路過這裡,三姐妹趕緊迎了上去,說明事情根由,天王說:"惡龍作孽累累,罪刻萬死!它神通廣大,你們哪能是它的對手?我助你們一臂之力,你等需在惡龍的頭、腰、尾各築一塔,便大功告成。"說完,默念咒語,吐三口神氣,那惡龍乖乖地翻了白。三姐妹謝過天王便忙於去築塔。天王說:"一個時辰,必須在天鼓響之前築完。"說罷駕起祥雲回天宮交旨。

惡龍的九個頭,腦漿迸裂,血淋淋地落地變成了九頭山,所以現在九頭山的石頭都是紅的。惡龍鮮紅鮮紅的血淹沒了大明城,鮮紅鮮紅的血又變成了黑紅黑紅的血,黑紅黑紅的血又變了漆黑漆黑的血,漆黑漆黑的血變成了肥田沃土。人們撒下種子,收割莊稼,放牛放馬,過起了美滿安樂的生活。人們說:"我們今天的福氣,是王母娘娘的三個閨女修了大塔、小塔、半截塔才有的。"每年四月初八日,人們都要給美人石燒香磕頭。
內蒙古的人文風景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廣闊無垠的內蒙古除呼倫貝爾草原外,還有多少美麗的景致在訴說古今故事呢?請隨本任務一起走進內蒙古旅遊文化景點。 |
赤峰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赤峰市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是舉世聞名的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現有各類歷史文化遺址68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 |
景點 | 烏蘭布統旅遊區 | 響水玉瀑 | 遼中京遺址 | 阿斯哈圖石林 | 罕山自然風光 | 寶山壁畫 | 巴拉奇如德廟 | 巴彥花水上樂園 | 百興圖自然風景區 | 達拉哈旅遊區 | 達里諾爾湖 | 大明塔 | 梵宗寺 | 根丕廟 | 後召廟遼石窟寺 | 薈福寺 | 江慶州城遺址 | 喀喇沁旗王府 | 遼慶陵 | 遼上京城遺址 | 遼太祖陵 | 遼祖州城遺址 | 靈悅寺 | 龍泉寺石獅 | 奈曼王府 | 釋迦佛舍利塔 | 興源寺 | 耶律羽之墓群 | 勃隆克沙漠旅遊區 | 赤峰紅山公園旅遊景區 | 龍泉寺 | 曼陀山莊 | 榮憲公主墓 | 城子山遺址 | 大井古銅礦遺址 | 應昌路故城遺址 | 寶山罕蘇木墓群 | 烏素圖森林 | 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 | 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生物圈保護區 | 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 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 | 內蒙古達來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內蒙古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 | 黑里河自然保護區 | 大黑山自然保護區 | 布日敦沙漠旅遊區 | 巴林右旗巴林蒙古部落 | 達里湖 | 赤峰植物園 | 巴林左旗召廟 | 翁牛特旗紅山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