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早在公元5世紀時,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干世紀裡,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21世紀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岩畫。對岩畫的全面考察是從1976年開始的。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人到巴盟境內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岩畫1萬多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這些岩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遊牧生活狀況。陰山岩畫分布非常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公里多。僅此一處,岩畫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岩畫和地里哈日山岩畫毗連一起,成為一個岩畫分布區。地里哈日山西南約8公里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遠一些便有一處岩畫,總數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畫群一個在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東西約50米、高約20米,約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個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寬約5米、高約15米,由50個個體畫組成。
岩畫面積最大的是烏拉特後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岩畫,面積約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05月25日,陰山岩畫作為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石刻,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與分布
陰山岩畫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陰山山脈狼山的懸崖峭壁上。其年代上限或可至新石器時代,下限則延續至近代。1976年─1980年調查了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6處、巴彥淖爾盟的磴口縣39處,烏拉特後旗2處、烏拉特中旗32處。共發現岩畫萬餘幅。對其中保存較好且有代表性的岩畫145幅進行了實地描繪。內容有人物、動物、狩獵、車騎、舞蹈畫與突厥文、回鶻文、西夏文、蒙文等。這批岩畫是探索古代北方遊牧民的社會、經濟、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巴彥淖爾市境內的陰山山脈中,東起烏拉特中旗的阿其爾山,西至磴口縣的布敦毛德溝,東西橫跨240公里的山地和草原的石壁上,鐫刻、鑿磨著數以萬計的古代岩畫。它們分布面積廣,題材數量多,內容豐富,在中外岩畫史上是不多見的,堪稱中華民族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通過普查發現,它們分布在153個區點上,共有53000餘幅。
陰山岩畫反映了古代狩獵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其中動物岩畫和狩獵岩畫居多。還有放牧岩畫、人物舞蹈、車輛出行、騎士、賽馬、穹廬氈帳、人面形、人手足印、獸禽足印、神靈天體、拜日祭祀、植物、符號文字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神靈、圖騰等。
陰山岩畫紛繁若錦。不同的題材內容在磨刻地點的選擇上也有規律可循。各種野生動物圖像多出現在山顛岩石上;狩獵場面一般分布在山腰或山頂;神靈頭像和天體星圖幾乎全部磨刻在山溝的垂直立壁或溝邊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靈居於水流湍急之處的思想意識。
陰山岩畫藝術地表現了古代北方草原、山地狩獵遊牧人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藝術淵源的組成部分,它像一顆顆璀粲的明珠閃爍著不朽的光輝。陰山岩畫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其中烏拉特後旗大壩口岩畫區、磴口縣格爾敖包溝岩畫區和烏拉特中旗幾台海力什太岩畫區已被批准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景點特徵
與其他岩畫相比,陰山岩畫主要有以下五大特點:一是岩畫的作畫時代跨度大,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西夏時期、蒙元時期、明清時期共十個階段。二是陰山岩畫分布在祖國北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古代先後是葷粥、土方、鬼方、林胡、樓煩、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党項、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繁衍生息、遊獵駐牧的地方,這裡留下的大量岩畫是他們的傑作,是他們生產、生活和生存的歷史見證,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三是分布範圍相當廣闊,在全國十分罕見。四是題材內容十分豐富,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已發現的岩畫題材和內容,大多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五是陰山岩畫的總體數量目前居全國之首,系中國七大岩畫寶庫之一。作畫方式
陰山岩畫的作畫方式主要有敲鑿法和磨刻法兩種。敲鑿法是利用比畫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屬器或石器,在畫面上打擊成點,點連成畫。用敲鑿法製成的岩畫線條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稱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畫,痕深面光,斷面成"U"形。此外,還有劃刻法,即用金屬工具劃刻,其劃痕細而淺,此類作品多為晚期作品。
岩畫中還有顏料岩畫,即用石灰和動、植物油調作顏料塗於岩石上的岩畫。這類畫數量不多,多為近代作品,且與喇嘛教有關。
時代時期
陰山岩畫大體分為四個時代、五個時期:第一代岩畫,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畫。這是岩畫的鼎盛時期,數量多,分布廣,製作認真。
第二代岩畫是春秋時期至兩漢時期匈奴人的岩畫。
第三代岩畫為中世紀岩畫。這代岩畫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畫和五代至宋代回鶻、党項人的岩畫。突厥人岩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現家畜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現手法有抽象化、圖像化的特徵;回鶻岩畫的突出特點是用鐵刃畫刻而成,線條細而淺,題材多為仿前代作品,並有少數植物圖案和回鶻文字。党項人岩畫大都是敲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澤新鮮,多如新作一般,並伴有西夏文字。其藝術特點是形象性很強。
第四代岩畫是元代以後蒙古族的作品,稱為近代岩國。岩畫分敲鑿岩畫和顏料岩畫兩種。顏料岩畫為蒙古族所特有,岩畫內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產(如奔馬、雙峰駝、牧工圖等)之外,多數是與喇嘛教有關的圖案。
出遊時間
巴彥淖爾市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類型。一年四季分明,日照較強,年平均氣溫3.7℃-7.6℃,七月平均氣溫2l℃-24℃,是避暑聖地,最佳出遊時間在夏季。內蒙古旅遊景點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內蒙古衛星照片 狹長形。 |
內蒙古的人文風景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廣闊無垠的內蒙古除呼倫貝爾草原外,還有多少美麗的景致在訴說古今故事呢?請隨本任務一起走進內蒙古旅遊文化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