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桌子山“V”字形溝谷發育,切割深度多為150~250米,其毛爾溝、蘇白音溝等大溝谷的谷底較平坦。從已發現的五處一百多幅較清晰的畫面來看,其內容多為人面像,動物圖形和人物狩獵圖,還有一些怪異圖案。畫面筆法古樸,形象誇張,人面像多為四目雙眉者。召燒溝岩畫群中,有一幅一米見方的畫面,描繪的是個三口之家。其中男性圖像高大雄赳赳,十分突出,女性則矮小而苗條,中間是兩個孩子。這幅畫明確了當時處於一夫一妻制,男性在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處於父系氏族時期。
歷史
此畫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歷史,由於長期風雨侵蝕,風化剝落,有些內容已模糊不清。這是內蒙古境內距人口密集的市區距離最近的一處岩畫,交通方便,且面積較大,內容豐富,圖像古樸,慕名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
概述
桌子山岩畫位於烏海市海南區境內公烏素露天礦西南2公里,海勃灣發電廠東南4公里的雀兒溝內的山丘峭壁砂岩上。畫面內容為人體圖形、動物圖形等。動物圖1為2個動物個體,頭部相對,相交處上部有一大圓圈,三層圓中間一點,造型十分優美,筆者認為,這幅岩畫具有生殖 崇拜之內涵,表示動物的繁衍意識。動物圖2為磨刻在一獨立巨石上,其畫面表現有羊、馬、犬等,並似有車輛岩畫的痕跡。該岩畫磨刻痕跡雖淺,但看得卻十分清晰。動物、人形圖表示幾個動物個體與一人體,人體雙腿橫向分開,從膝關節處向上彎曲,似為男性。
保護岩畫
出烏海市向東南行走約15公里,就到了桌子山。在桌子山脈諸多山溝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灰岩磬石上面,殘存著無數古代岩畫的遺蹟,專家稱為“桌子山岩畫”。據考證,這個在山溝中綿延長達15公里的岩畫群,是距今5000年以上新石器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遺蹟,是中國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探索人類文明的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桌子山脈的溝壑中,煤炭資源豐富。岩畫附近,小煤窯、白灰窯林立。這裡的煤炭、白灰含硫量高,煉焦、制灰煙塵中大量的二氧化硫遇到雨水就形成酸雨,滴落到鹼性的石灰岩上。侵蝕造成石灰岩表層石皮脫落,使磨刻在石灰岩上的許多岩畫已漫漶不清,尤其是召燒溝岩畫。 岩畫多數是刻在陡峭的山石之上的,而桌子山脈召燒溝的岩畫,卻是刻在山地緩坡的石灰岩上———坡度約為30度。空氣污染形成的酸雨,可以毫無遮攔地滴落在岩畫上,侵蝕極為嚴重。“桌子山岩畫人面像占絕大多數,人面像神態各異、精美絕倫,這是它與陰山岩畫、賀蘭山岩畫等著名岩畫相比的顯著特徵。人面像岩畫又集中在召燒溝,這是桌子山岩畫的重點保護地帶。”十幾年從事岩畫研究的梁振華說。 70年代,居住在召燒溝邊的牧民秦福喜在放牧時,發現了暴露在外的岩畫圖案。文物部門來到召燒溝,揭開了桌子山岩畫考察研究工作的序幕。當時牲畜在岩畫上走,人在畫上刻。1987年,內蒙古文化廳撥款對岩畫進行了大面積區域性保護,製作了網圍欄;1993年,烏海市撥款20萬元對岩畫進行保護,對兩處重點岩畫構建了原址陳列室。之後,再沒有規模更大的保護行動。 召燒溝岩畫附近的小煤窯,在烏海市近期統一治理整頓中關停了不少。但記者在採訪時看到,岩畫附近一家白灰窯還在生產,滾滾濃煙冒個不停。暴露在外的岩畫人面像還在受著環境污染的影響。“照這樣下去,用不了五六年,這裡的岩畫就會消失。”
內蒙古的人文風景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廣闊無垠的內蒙古除呼倫貝爾草原外,還有多少美麗的景致在訴說古今故事呢?請隨本任務一起走進內蒙古旅遊文化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