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跳鼓的設備很簡單,只須鼓、鼓架、鼓錘以及一塊較寬的露天平場和室內平場即可。鼓用木板製成圓桶形,腰大而兩頭略小,兩面生牛皮,直徑約60-70cm;腰長120-150cm。鼓架即支撐橫放的木架子,高約60-70cm。鼓錘即打鼓的圓木棒,長約15-18cm;直徑約3cm,以擊鼓時手握中間兩頭可打為宜。

1985年湖南省體委制定了《跳鼓競賽規則》並列為當年全省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自此,1990年在長沙,1994年在懷化舉行的湖南省第二屆、第三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跳鼓均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使苗族鼓得到健康的發展並遂漸規範化。
湘西苗族跳鼓先後於1959年和1964年進京表演。1982年、1986年、1990和1995年曾先後在第二、三、四、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表演跳鼓,受到我國各兄弟民族運動員的讚賞。
詳細介紹

跳鼓是苗族同胞在長期的勞動生產、生活和祭祀活動中創造出的一項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間體育活動。跳鼓的起源說法不一,相傳在部落戰爭時期,跳鼓是作為進軍衝鋒的號令和在隆重的祭祀活動中出現的。另一有趣的說法是“猴兒鼓”。隨著歷史的發展,跳鼓的形式已由勤勞、聰明的苗族人民演變為舞蹈和民間的體育活動形式,成為傳統節日、隆重聚會和新婚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活動內容。
跳鼓是將一面直徑為一百至一百二十厘米的大紅鼓置於高六十厘米的木架上。另備約尺長的鼓錘一雙,在錘端繫上一條紅綢。鼓的位置可以機動靈活地變換。可由一人、雙人和多人表演。表演者腳跳手擊,腰轉體鏇,屈腰踢腿,急徐應節,時快時慢,時躍時擊,若斷若續。

“花鼓”是婦女常表演的一種。有梳頭、撣灰、排水、推磨等生活和生產動作,輕鬆活潑,柔美秀氣。
“單人鼓”是由一人出場打鼓表演,動作活潑自如,活多樣。分女子單人、男子單人兩種。男子動作如播種、收割、運糧、背柴等,淳樸、粗獷、表演熱烈、激昂、奔放,剛中有柔,如波濤呼嘯、似龍騰虎躍。
“雙人”、“三人”、“四人”及“多人鼓”與“單人鼓動作基本上相同,只是表演形式有差異。表演人有時是轉著打,有時是幾個人同時爭著打,要求表演者根據不同的鼓點和人數不斷變化節奏和表演動作。
“團圓鼓”是以打鼓的形式來表示家人團圓和睦共處的生活,以殺豬、宰羊、拜年、取酒、走親訪友等表演來表現團圓之情。表演者輕鬆、喜悅、自如,鼓點的節奏時快時慢,鼓聲柔和動聽。
苗族跳鼓,是根植於勞動生活土壤中的一朵民族體育之花。在黨的陽光照耀下,這朵鮮花現在越開越艷。跳鼓是苗家最普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五彩繽紛的民間藝術形式。此項活動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對增進身體健康大有益處,深為苗家所喜愛,在湘西苗區尤為盛行。跳鼓表演腳跳手擊腰鏇體轉,多用內功,講究氣質,體力消耗頗大,是一項全身運動的體育活動形式,且其只有動作上的高難簡易之分,而無神態上的喜怒哀樂之別,只要求套路準確,技術熟練,氣質剛毅,功夫精深,而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因此,它屬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湖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審定的《跳鼓競賽規則》簡介:
設項:比賽分單人賽和雙人賽。比賽形式和評分辦法按體操評比方法進行。
場地設備和用具:場地為長方形的平面,長10m,寬6m,鼓擺放在場地中央。裁判坐在場地四周。花皮鼓:鼓面直徑80-100cm,鼓架高60-70cm。鼓邊捧長30-40cm,正鼓棒長20-40cm,正鼓棒長20cm扎有綢絲帶。
隊員、教練員和隊員:每個隊由六名運動員組成(男三女三),其中一人為隊長,有領隊和教練員各一人,領隊和教練員應該保證該隊良好的組織紀律性。
苗族跳鼓
苗族跳鼓活動歷史悠久。關於它的起因及產生的年代,民間傳配種種。有說起於部落爭戰軒轅時代,用於征戰助威。說的是苗族先民在作戰中擊鼓勵志,鼓舞勇士們衝殺;戰爭勝利後擊敖慶功,讓勇士們同姑娘們一起娛樂,

苗家跳鼓的種類有鳳凰縣的“花鼓”,吉首縣的“四人鼓”、山丈、保靖、花垣等縣的“團圓鼓”、“簡子敖”、“跳年鼓”、“單人鼓”、“雙人鼓”和“猴兒鼓”等等。綜其套路動作內容有武術動作、生產摹仿動什:利生活摹仿動作二人類型:武術動作有“流星趕月”、“雪花蓋頂”、“山馬懸蹄”、“猛虎下山”、“懶龍纏腰”“觀音坐蓮”、“雙星拜月”等:生產摹仿動作有上山、下山、挖土犁田、種地,插秧、挑擔、曬穀、

此外,還有“銅子鼓”和摹仿猴子動作的“猴兒鼓”等,其套路均在單打或雙打的範疇。
苗家跳鼓還有一個特點,即講究鼓點節奏和步伐。其鼓點節奏人單點鼓、雙點鼓和三點鼓、五點鼓、九點鼓以及行步鼓、轉身鼓等。其步伐有走三步、走三步踩三角和滾步翻身等等。

近幾年,湖南省制定了《跳鼓競賽規則》(草案)逐漸規範化。
湘西苗族跳鼓先後於1959年和1964年進京表演。1982年、1986年在湘西占首苗族女跳鼓運動員石順叫,曾先後在第二、二屆個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表演跳鼓。
泉州跳鼓
跳鼓是一種鼓舞形式,南安市詩山鎮鳳坡村的跳鼓由台灣傳入並且僅在流傳於,故稱“鳳坡跳鼓”。

鳳坡跳鼓自傳入後,世代流傳,直至今日,發展起多種表演形式。當初從台灣傳至鳳坡村時,是以“公娶婆”為內容的兩人表演形式,至今鳳坡一帶還稱跳鼓為“公娶婆”。民國初期,民間藝人借鑑戲曲形式,在鳳坡跳鼓增加了生、旦、彩旦、醜等角色,又採用當地流行的民間小調《長工調》、《公婆拖》、《十八相送》、《燈紅歌》等伴奏和演唱,形成歌舞戲曲表演。這種人物複雜、道具繁多的表演形式適應於舞台或打場演出,而在游神踩街中卻很不適宜,故又經藝人加工整理,以適應游舞表演。久而久之,在20世紀四十年代形成了今日這種專用樂器敲擊起舞的民間鼓舞了。

鳳坡跳鼓傳自台灣,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僅流傳於鳳坡村,地方味道濃厚,深受民眾歡迎。
相關詞條
阿罕白 擺手舞 拉手舞 喇嘛教寺廟舞蹈 蘆笙舞 莽式 苗族鼓舞 木瑙縱歌 薩滿舞 師公舞
所屬分類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中國民間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