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鼓舞
簡介
屬泉州“跳鼓”舞中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鄉及晉江、石獅、下南安一帶。
古老的跳鼓舞以鼓為主,技藝高超,瀟灑奔放,但各處表演形式不盡相同 。
內容表現《水滸傳》梁山泊好漢化妝成雜耍戲班,以賣藝為幌子,伺機混進城門,劫法場、掄盧俊義的這段故事。人物角色一般有魯智深、顧大嫂、孫二娘、阮小二、時遷、燕青、扈三娘、武松等8人。
道具
道具主要是小鼓,扁形,8寸寬2寸厚,雙邊有環,套在雙手,用中指撥時可使轉動。其餘還有木魚、雙鈴、拍板、小叫、錢棍、花扇等。舞者各執道具,逗趣取樂,動作輕快,配合默契。整個舞蹈在清脆悅耳的各種擊樂音響以及南音伴奏中進行。
表演形式
旋鼓舞表演以對逗、對舞為主,相互配合默契。節奏變化以鼓指揮為準,鼓的節奏變化有“軟鼓”、“硬鼓”、“單鼓”、“慢鼓”、“緊鼓”等。旋鼓的動作有“捧鼓”、“抖鼓”、“轉鼓”、“八字鼓”,彩旦的花扇有“轉扇”、“拍扇”、“端扇”,和尚的木魚有“一敲二拍三響四翻身”等。每對的動作組合則有“七步翻轉”、“潑腳慢步”、“磨腳移步”、“魁星踢斗”、“鐵拐靈額”、“洞賓背劍”等。整個舞蹈以持旋鼓演員為中心,做出各種配合打鼓的身段、造型,加上隊形變化,進退交叉,一路行進,成為泉州地區具有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
20世紀50年代前,舊泉州城內各鋪境時常舉行迎神賽會,鋪境之間竟相攀比踩街隊伍及品種藝技之多寡優劣,致使各鋪境形成各自的藝術特色。其中“生寒境”的“生寒跳鼓”則為“跳鼓”舞中的姣姣者。
鳳坡跳鼓
簡介
“鳳坡跳鼓”是南安縣詩山鎮鳳坡村的一種民間舞蹈,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二至十三日該村迎神“割火”時表演。
據老藝人梁錫林等人介紹,跳鼓這一舞蹈形式,二百多年前由台灣回傳入鳳坡村。
參舞者
“鳳坡跳鼓”參舞者甚多。最早通常以“公娶婆”的形式出現,後增加了生、旦、彩旦、醜等角色。動作以踏跳、蹦踢為主,主要動作有“魁星踢斗”、“仙童照面”、“絞腳跳”、“琉璃吊拍”、“後按鼓”、“輪鼓”等。
音樂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節奏快慢多取決於鼓手的表演。配曲套用“公婆拖”、“十二步相送”、“燈紅歌”等民間小調。主要道具“堂鼓”直徑約40厘米,行進間由二人抬,其餘舞者分執鼓槌、拍、小叫、小鑼等打擊樂。
相傳起於春秋時期,在泉州廣泛流傳據說已有六、七百年歷史。
古老的跳鼓舞以鼓為主,技藝高超,瀟灑奔放,但各處表演形式不盡相同。最具影響的,是流傳在泉州城內及其附近晉江、石獅、下南安的“旋鼓舞”和南安縣詩山鎮鳳坡村的“鳳坡跳鼓”。
跳鼓舞主要用於謁祖、晉壽、佛誕、廟會、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