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罕白](/img/c/f45/nBnauM3X4AzM1EjM3UzN5Q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1c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這種舞蹈一般先由對舞開始,兩人問答對唱,以歌為主,動作為輔,雙手不停地左右擺動,腳步隨著歌聲節奏而動。歌唱結束後,舞蹈速度由慢轉快,出現歡快的節奏,舞者也隨著增多,並伴以"扎嘿、扎嘿"和"達狠達"的呼聲,邊歌邊舞,一唱一和。跳至高潮時,兩腳左右相碰,橫移跳動,情緒激烈,動作即興變化。阿罕白的動作中有表現戰鬥的,舞者一隻手插腰,一隻手舉拳相互追逐;也有表現日常生活和勞動的,如洗臉、照鏡子、扎腰帶、挑水、打柴以及狩獵、騎馬等。伴唱歌詞的內容大多為歌頌生活、愛情、理想,也有的帶有諷刺詼諧的色彩。整個舞蹈表現了達斡爾族婦女熱情奔放的性格和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和自由的精神。
![阿罕白](/img/1/ddd/nBnauM3X4cDNxIjN4czN5Q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3c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阿罕白](/img/d/072/nBnauM3XzEDN3YjN3czN5Q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3c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所屬民族
![阿罕白](/img/5/325/ml2ZuM3X4AjN0YzN0ADO5Q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wg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里斯區、富拉爾基區、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數為132394。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兼用滿文、蒙古文和哈薩克文。由於居住分散,達斡爾語形成了布特哈、齊齊哈爾和新疆三種方言,但語音、辭彙、語法的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
![阿罕白](/img/2/673/nBnauM3XwAzM3AzM5gzN5Q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4c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典型食品有:
①燕麥炒米、面。達斡爾族野外勞動中常用的食品;
②“瓦特”和“希日格樂”。達斡爾族的兩種糕點食品,常用於節日、訂婚喜事和葬禮時招待賓客和鄉親;
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蕎麥臍子加鮮奶或優酪乳熬成,拌黃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時,需請親戚鄰里前來品嘗,以示親鄰和睦,牛畜興旺。
民歌
![阿罕白](/img/c/3b0/nBnauM3XyMDM5UzN0UzN5Q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1c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達斡爾族人民居處分散,因此各地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如莫力達瓦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歌音調淳樸憨厚,保存著古老的達斡爾族音樂風格的特點。而位於松嫩平原的齊齊哈爾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民歌,則受漢族音樂影響較多,曲調細膩委婉,歌唱性強。
達斡爾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聲音階的宮、羽、商、徵4種調式。大都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結構方整,多以4句為一段,兩句構成的民歌常重複下句,重複句中多用襯詞。演唱時普遍習用慢顫音。特別是在樂句末尾的長音上,顫音由慢起而不斷加快,曲調的收束常用下滑音。
達斡爾族常用的民間樂器有口弦、抓鼓、腰鈴,也使用四胡、三弦等樂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達斡爾族音樂在創作上獲得了一定的發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達斡爾歌曲集《映山紅花滿山坡》(1978)。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達斡爾民歌選》(1981)。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故事《傲蕾·一蘭》的音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編演的同名歌劇,都是在達斡爾族民歌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
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內蒙古分會主席;演奏家特木其勒、著名民間歌手何德志等人的演奏、演唱以樸實自然、民族特色濃郁而著稱。
原始舞蹈形式的遺存
![阿罕白](/img/e/d92/nBnauM3XzUDOxYDNxkzN5QTNxITM0IDNzcTMwADMwAzMxAzL5c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相關詞條
阿罕白 擺手舞 拉手舞 喇嘛教寺廟舞蹈 蘆笙舞 莽式苗族鼓舞 木瑙縱歌薩滿舞 喪事舞蹈 師公舞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