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皇鐵龍燈

贊皇鐵龍燈

贊皇鐵龍燈起源於明末清初,是一種流傳於贊皇縣贊皇鎮境內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舞龍藝術。經過數百年發展,已經成為贊皇縣的一張文化名片。2005年,贊皇鐵龍燈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贊皇鐵龍燈贊皇鐵龍燈

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歷史悠久,立縣一千餘年,唐代曾出李氏六位宰相,文化底蘊深厚。在贊皇縣贊皇鎮,逢年過節,百姓們有一種必不可少的助興方式——鐵龍燈。

贊皇的鐵龍燈,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它先後被評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成為綻放在文化藝術大花園中的一朵炫麗的奇葩。  

據介紹,目前全國鐵龍燈中僅剩贊皇一家。發掘、搶救和保護鐵龍燈民間舞蹈,將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舞蹈產生推動作用。然而,目前贊皇鎮只有西街村一個表演隊,一些頗有造詣的龍舞隊員有的謝世,有的年事已高退出舞台,面臨失傳困境。2005年,贊皇鐵龍燈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幾十年來,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努力下,贊皇鐵龍燈藝術得到了長足發展,鐵龍燈表演曾8次獲贊皇縣民間花會比賽一等獎,1991年獲河北省民間花會改革獎,並先後榮膺“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殊榮。

現在,當地政府已經將鐵龍燈向文化部門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數百年曲折坎坷發展,西街鐵龍燈儼然已是贊皇這個千年古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起源

贊皇鐵龍燈
贊皇鐵龍燈

明朝末年,贊皇西街有一位名叫王玉堂的村民參了軍,隨明軍將領盧象升轉戰南北。部隊打了勝仗以後,將領們為慶祝勝利,便會命令一部分年輕力壯的士兵分成兩隊,模仿龍在大海中遊動的樣子,左盤右繞,前沖後隨,配以戰鼓、銅鑼伴奏,盡情舞蹈。為了使龍舞更加壯觀,每個表演的士兵都手拿頭盔作為龍節。

王玉堂也是舞龍隊伍中的一員,盧象升的隊伍敗亡之後,他回到故鄉贊皇縣西街村,潛心研究鐵龍燈的器樂、音律、舞蹈動作,培養出一批舞龍弟子。王玉堂把鐵龍燈帶回贊皇后,把全部技藝傳給了其子王敬清和族人王玉斌,舞龍技藝開始在西街王氏家族中傳承下來。

大約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第二代傳承人王玉斌、王敬清為了把鐵龍燈發揚光大,便開始在村民中傳播,傳承人也由“族傳”改成了“鄉傳”。鐵龍燈的形式不斷完善發展,在西街村紮下根來,經王玉堂、王玉斌、安林等六代傳人傳承至今。

舞蹈特徵

贊皇鐵龍燈
贊皇鐵龍燈

贊皇鐵龍燈是民間舞蹈和民間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它來自民間,活動於民間,是逢年過節慶典時的娛樂活動。鐵龍燈演出陣容龐大,需要70餘人。由於龍頭沉重,演出時每個龍頭就需要兩個壯年男子。鐵龍燈每組由兩條龍組成,每條龍分別由龍頭、龍尾和代表龍身的14個龍球組成,每個龍球由24個鋼圈組成,28個龍球由28個人表演,俗稱二十八宿,上應天數,另配有龍珠、龍門、雲片、蝦兵蟹將、煙火燈光等,舞起來環環緊扣,可分可合,靈活方便,變幻無窮。贊皇鐵龍燈各種佇列造型任意組合,有“魚躍龍門”、“劉海戲金蟾”、“二龍戲珠”、“雙龍盤玉柱”、“前後騰追逐”、“圓形連環套”、“立體交叉圖”、“雙龍斗雲海”、“龍入大海潮”等二十多個花樣。特別是在晚上表演,龍頭、龍尾和28個彩球組成的龍身中全是色彩斑瀾的燈光,加上金蟾、鯉魚、劉海、雲朵、牌樓等眾多角色,場面壯觀,熱鬧非凡。伴奏樂器主要是大鼓堂鼓、嗩吶、笙、大鑼、小鑼、大鈸、小鑔等。贊皇鐵龍燈在表演時以鼓振節指揮,以把龍身分解組合的形式進行舞蹈,表演起來人數眾多,純樸豪放,氣勢宏大,大開大合,震撼人心,從而形成催人向上的積極作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味。

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常見的舞龍道具是一條完整一體的龍,龍頭、龍身、龍尾是一體的,並以彩布製作的居多。贊皇鐵龍燈則是一種獨特的藝術,獨樹一幟,和其他的舞龍迥然不同,鐵龍燈是把整個龍身分解成16個大燈籠,形成獨特舞蹈形式,在中華民族舞龍中實屬罕見,把具像和抽象結合的完美無缺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