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滿族秧歌

烏拉滿族秧歌

烏拉滿族秧歌作為滿族文化傳統的遺存,滿族秧歌以一種動態文化的方式顯現出濃郁的滿族民情民俗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簡介

烏拉滿族秧歌烏拉滿族秧歌

在清王朝的發祥地撫順地區,流傳著一種獨具民族風韻的民間舞蹈滿族秧歌。它歷史悠久,具有滿族民間藝術的傳承特徵。它伴隨著滿族人民的社會、生產方式進步而發展,是滿族人民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方式的活化石。它的表演火爆、矯健、粗獷、豪放,被譽為“遼東山區的爛漫之花”。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關於滿族秧歌的記載少之又少。建國後,滿族秧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不為人們所知。一直到1986年,滿族秧歌才正式定名。

1993年,經過10年的努力後,《遼寧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撫順卷》、《滿族民間舞蹈·撫順專輯》約130萬字的專著出版,對撫順滿族民間舞蹈作了較為全面的敘錄,保存了珍貴的資料。這也為2005年撫順滿族秧歌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薦項目打下了基礎。

起源

對滿族秧歌的挖掘、整理(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始於上世紀80年代,之後出版、保存了一些滿族民間舞蹈的寶貴資料。如今已經退休11年的欒榕年給記者講述了挖掘滿族秧歌的過程。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工作,普查、挖掘、收集和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瑰寶。撫順市成為挖掘滿族舞蹈的重點地區之一。“當時國家的目的是搞一部‘民間舞蹈大百科全書’,我作為撫順市民眾藝術館的舞蹈編導,自然而然地參與到這項‘地毯式’的普查工作中。”欒榕年回憶說。艱難的普查工作從1982年開始。“當時雖然撫順地區秧歌比較普及,但根本無從辨別什麼是滿族特有的舞蹈藝術。沒有現成的資料,沒有熟悉的藝人。”欒榕年說。隨著時間推移,欒榕年他們在滿族聚居的山區發現,當地流傳著一種“滿族先祖傳播秧歌”的說法。

“最初的資料是從新賓滿族自治縣一位60多歲的薩滿身上得到的。當時我四次登門看望這位老人,打動了他。”根據老人的講述和提供的資料,後來發現,這種滿族傳播的秧歌貫穿始終的鼓點為“老三點”,即“登登恰”,變化只在於節奏的快慢。“最後命名時,專家們認為:目前滿族秧歌所使用的音樂,是在保留原始滿族秧歌鼓點音樂基礎上,以滿族薩滿祭祀音樂中的神歌和鼓點為素材發展創造的。”在幾乎走遍了新賓、清原一帶滿族聚居區之後,普查者逐漸發現了隱藏在民間的一支支秧歌隊、一個個民間藝人。在新賓滿族自治縣下夾河鄉雙河村,一支秧歌隊為人所知。在新賓鎮,發現了老藝人周榮甲。在薩爾滸地區,發現了沈同超、于海濤、馬玉文等一批藝人。

特徵

烏拉滿族秧歌烏拉滿族秧歌

但一時還很難對這種秧歌定性,雖然它明顯與遼南的高蹺秧歌、關內各地的秧歌不一樣。
欒榕年說:“從動作上來看,這些老藝人每一步都是腰在擺動,下蹲、屈膝的幅度特別大,兩手在前擺來擺去,好像是在騎馬。”這和史書中記載的滿族“莽勢”舞“仰俯疾徐”、“屈身進反”很相似。從表現特點上看,這種秧歌基本是在“走陣”,很少有“逗”的動作。“滿族先祖騎射打天下,即使娛樂活動時也擺脫不了走陣、征戰的影子。”
從人物扮相、服飾、道具等來看,也顯示了這種秧歌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滿族官員(領隊者)頭戴纓帽,身披黃色戰袍,下扎紅戰裙,腰挎魚皮腰刀,手持蠅帚等,指揮秧歌隊表演各種陣式。再如“克里吐”,表演時在前邊打場,類似行軍打仗時開路的人物。傳統的這種秧歌都要有一個或兩個“拉棍的”人物。秧歌每到一地表演,他得先行趕到負責聯絡。如有兩個“拉棍的”,一人聯絡,另一人則在場內起總指揮作用。普查逐漸深入,欒榕年他們認為,發現的這種秧歌是滿族特有的民間舞蹈。經過近四年的挖掘,不為人知的滿族秧歌“復活”了。1986年,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撫順市資料本審稿會議上,我省的秧歌專家對這種民間舞蹈進行了科學分析、鑑定,他們認為:服飾上佩戴旗標,表演中施“打千兒禮”、“抱腰禮”,是鮮明的滿族特徵;動作中特有的動律———揚、蹲、盤、跺、擺、顫,具有濃郁的滿族人民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方式之特色,可以作為撫順地區滿族人民的代表性民間舞蹈。鑒於尊重少數民族的政策,於是將其正式定名為“滿族秧歌”。

現狀

談起滿族秧歌的現狀時,欒榕年用了“危機”這么一個詞。她說,雖然在挖掘、整理、繼承、弘揚滿族秧歌的過程中,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原有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給滿族秧歌的繼承、弘揚帶來了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作為滿族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項目的負責人,撫順市民眾藝術館館長趙兵告訴記者:滿族傳統秧歌瀕臨生存危機,現狀堪憂。他介紹,1985年,撫順市在普查統計時,滿族傳統秧歌隊伍尚有50餘支,遍及全市各縣區鄉鎮、村屯;目前,已寥寥無幾,有的甚至連年節都不見活動,偶爾有些活動也都是穿著滿族服飾卻無滿族秧歌的傳統內容與藝術特色,看不出原汁原味。趙兵擔心,如果任其以自然狀態發展,傳統滿族秧歌自生自滅的局面很快就會到來。特別是舞蹈動作中的典型舞步和人物裝扮等的歷史意義,如果沒有老藝人及專家傳授,青年一代是無法認知和表現的。在撫順滿族秧歌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如何保護、繼承自然成為有關部門思考的重點,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們都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此次“入選”成為一個新的起點,只有培養更多的滿族秧歌藝術傳承人,這個古老的藝術才會煥發出新的光彩。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