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文武百官圍著朝王傘的紅色綾子載歌載舞,故稱“火綾子”或“圍燈”。唐代多在宮廷里盛行,後由宮廷傳至民間,受到百姓喜愛並廣為流傳,清代最為興盛。
藝術特徵
傳統的火綾子舞由一個“老桿兒”、“四梳”(女角)、“四挎”(男角)共九人組成,配有說唱和鑼鼓樂器等。道具有木梆或花棍、花巾(手帕)、彩扇,動作以搓步、顫步、碎步、頓步、滑步、追步、挑擔步、平足步、波浪步等為主,以大場、小場劃分表演內容。曲詞一為前後徵調式,中間轉羽調式的花鼓唱;二為前後宮調式,中間轉羽調式的搶八句;三為超八度乃至十度的大跳,構成上下翻飛的微調式花鼓唱;四為四句式的羽調式鑼鼓唱。從中可以看出火綾子舞與近代中國民間舞蹈精粹“安徽花鼓燈”的血緣關係,它應該是現今“花鼓燈”的鼻祖,它的存在關係到淮河流域以“花鼓燈”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的發展,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研究價值。 2007年,火綾子(商城杈傘舞)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