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相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傳說200多年前“浴佛節”那天,一個和尚來到香山縣(現中山市)龍塘?樹坑的小河邊洗澡,他剛脫下衣服,一條大蟒蛇闖了出來,直向他奔去。那和尚拔出寶劍,把蟒蛇斬成幾截,丟在河裡。這時正好來了個老漁翁,他醉熏熏地抓起蛇頭,又搬來蛇尾,胡亂地跳起舞來。這一舞,竟使那條蟒蛇死而復生了。它變成了一條龍,騰空而去。餘下的幾截蛇身,居然在河邊變成了幾棵小樹,就是現在的欒樨樹。有一年夏天,當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人。河邊有戶窮苦人家,無錢請醫購藥,聞到欒樨樹葉發出陣陣清香,便摘了一把,回家搗碎沖水喝,不久病就好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採摘欒樨葉,沖水喝,做餅吃,後來每年四月八,人們還做欒樨餅來貢神呢!
基本動作
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來中山一帶就興起了舞醉龍。就像當日老漁翁耍舞的那樣,只要龍頭和龍尾兩截。龍頭用木雕刻,配上一副真鹿角,裝上眼睛,活靈活現。起舞者故作醉態,舉步輕浮,東歪西倒;龍尾隨之擺動,時而伏地翻滾,時而金雞獨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舞醉龍要求有一定的武術功底,馬步如山,腰法靈醒,舉手投足,力鼎千鈞,所以要經過一定的訓練。 舞醉龍常與舞醒獅相結合。一是山中霸主,一是海上大王,一山一海,一醉一醒,相當默契。龍騰獅躍,高潮迭起。鑼鼓助威,鞭炮轟鳴,更加熱烈可觀。 不但中山市有醉龍耍舞,澳門漁行工會也常舉辦醉龍表演,以志鄉情。有一年,他們還組織了一支醉龍隊回鄉探親,到中山石岐傳藝聯親,兩地同胞有了共同的語言,分外親切。這一古老的舞蹈,更恢復了青春。
醉龍傳人
6月11日,黃焯根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成為中山市第二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月20日,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為他頒發從北京領回來的獎狀。
在根叔眼中,木龍是陪他從小長大最重要的一件寶貝,“老婆孩子、金銀珠寶都沒那么好”。被定為醉龍傳承人後,根叔的寬慰大於高興,“我花大半輩子挽救回來的醉龍舞,現在它的價值重新體現出來,再辛苦也值了。”
八歲學藝
黃焯根祖居西區長洲,按照當地老人的說法,早在明代長洲侯王廟裡就祭放了許多小木龍,每年四月初八浴佛節,村民從侯王廟中請出木龍,與長洲的醒獅一道在大街小巷巡遊,祈求風調雨順。中午酒席過後,年輕力壯的後生酒意未散,將木龍舞得自然狂野。後來這種表演在龍舞中自成一派,被稱作醉龍。
黃焯根祖上幾代都好舞龍。“8歲那年我開始跟爺爺黃萬英學醉龍”,當年村里並沒有專業的舞龍隊,黃焯根的爺爺在村里行醫之餘,將一套醉龍步法練得嫻熟,年幼的黃焯根在爺爺身後也學得起勁,“扎馬步一站就是三個小時,肌肉僵硬到蚊子都叮不進”,黃焯根回憶,一到醉龍出遊的日子,他就跟在隊伍後面搖頭晃腦地模仿大人舞步“感覺比過年還熱鬧”。
巡遊結束後夏季來臨,黃焯根就和村中的小孩一起抱著木龍到河涌里學游泳,一來為木龍洗身,二來拿木龍做水漂。“小時候對木龍的喜愛,就像現在小孩喜歡奧特曼一樣。”根叔憶起兒時,神色欣喜。
聲名大噪
在慈善萬人行上公開露臉後,長洲醉龍名聲大噪,多次受邀到各地演出,根叔也因此收穫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200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來到中山,率領香港立法院代表團到長洲社區觀看了醉龍表演,演出結束後,曾蔭權前來和黃焯根握手,連夸根叔“舞得精彩”。
因為舞龍,黃焯根第一次走出了國門。2007年,長洲醉龍隊遠赴悉尼,參加當地的華人春節大巡遊。“表演持續了3個鐘,從悉尼喬治大街到海港大街都被圍得水泄不通,演出結束後,當地不少華人邀請我們吃飯。”說起當時的風光,黃焯根顯得頗有些自豪。
而今,黃焯根已到耄耋之年,10多斤重的木龍一次只能舞幾分鐘。“政府把榮譽給我,但是傳承工作要靠後生,靠政府。”根叔期許著。他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去喝茶;白天,他還在祖傳的中藥鋪里替人醫治頭疼腦熱,開一些跌打藥方;晚上,他偶爾也去長洲黃氏大宗祠前,口授醉龍隊員舞龍技巧。
傳承之困
2005年長洲醉龍隊正式組建。長洲社區旅遊接待辦副主任黃志海說,到今天,醉龍隊成員已由最初的近百名縮減為40名,不少還是入隊僅幾個月的新隊員。“傳統的東西有點悶,訓練很辛苦。”作為醉龍隊總教練,根叔說,一條樟木製成的木龍重十多斤,要讓它在手中玩轉自如,基本功必須紮實。舞醉龍要花很長時間練扎馬步,“好多小伙子都堅持不了,蹲不到3分鐘就喊累。”
曾經有人建議能否把木龍改用輕木製作,減輕隊員負擔。根叔聽後連連擺手,“用樟木是最低標準,輕木不行,不耐用,而且龍太輕,舞不出力量也不好看。”
在根叔眼中,只有40多歲的兒子黃金漸“傳承了我的衣缽”,龍隊里一直堅持下來的多是年紀偏大的隊員,“畢竟歲數大了,動作不那么到位”。根叔19歲的孫子也加入醉龍隊,“但是他舞得不好,興趣不在此也只能隨他去,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傳承下去。”
“隊員收入降低也是醉龍隊萎縮的一個原因。”黃志海坦言。2005年,隊員一晚能拿25元補貼,一個星期要訓練4天以上,每個月還獲邀進行五六場表演。由於經濟不好,每個隊員每晚的補貼降到15元,且規定一星期只練一天。隊員有時候辛苦表演1個小時每人只拿到30元錢。
傳承延續
春節期間,中山市迎新春民間藝術展演分別在孫中山故居和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醉龍舞、醒獅等傳統節目讓現場觀眾大飽眼福。52歲的黃金漸是表演者之一,也是中山醉龍舞的第六代傳承人。他從8歲開始跟著父親黃焯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學醉龍舞。
12年前,76歲的黃焯根不再上台表演,黃金漸便接了衣缽成為西區長洲醉龍隊的領舞者。每年春節,他都會帶著村民馬不停蹄地在中山各地巡演——從初一舞到初三或初五,休整十來天后再參加中山“慈善萬人行”。
“40多年來從沒停過,有時累得一下台就能睡著。”8日下午,舞完最後一場時黃金漸已有些疲憊。他說,初一總是很累,除夕常在村里巡遊至初一凌晨才回家。今年也不例外,晚上休息了兩個多小時,早上5時多就又出門。 據黃金漸介紹,醉龍舞融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於一體,沒有充沛的體力和過硬的武術功底很難舞好。“一場醉龍舞要跳十幾分鐘,每場都必須抱著十多斤重的木頭或酒埕,一般人很難做好。”黃金漸稱,目前醉龍隊共有成員40多人,全是長洲村的村民,其中60歲以上的有8人,年紀最大的已經65歲。黃金漸說,每次參加表演他們比年輕人還認真和開心。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