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南嶽旅遊區位於湖南省中部, 主要景點有衡山、岣嶁峰、王船山墓、王船山故居、蔡侯祠、回雁峰等。
衡山
衡山,古稱"南嶽",又名岣嶁山。中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位於湖南中南部,湘中盆地中央。南起衡陽回雁峰,北至長沙嶽麓山,逶迤盤亘800里,大小山峰72座,以祝融、天柱、芙紫、紫蓋、石稟五峰最著。主峰祝融峰海拔1289.8米,為南嶽絕頂。衡山居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即如衡器一樣可稱量天地的重量, 能"銓德鈞物",故名衡。南嶽衡山風景區南距衡陽市35公里,屬南嶽區管轄,總面積184平方公里,其中遊覽區39平方公里,為國務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區。景區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峰巒俊秀,嶺谷交錯,有9溪、10橋、24泉、15洞、9池、9潭、38岩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古稱南嶽"四絕","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詩林之趣,龍鳳飛瀑之雄,禹王古城之古",是南嶽"新四景"。境內古木參天,植被繁茂,奇禽異獸,品類眾多,僅樹種就達1700餘種,森林覆蓋面達90%。衡山全年有250天大霧期,每當煙雲驟起,宏大壯觀,色彩絢麗,變幻無窮,故又以"南嶽獨如飛"的意境突出於五嶽之中。"春日之煙雲,盛夏之蘢松,金秋之日出,冬雪之冰瓊",四季風光各異,名為南嶽"四奇",故衡山素有"五嶽獨秀"之美譽。衡山歷史悠久,相傳炎帝神農氏帶領氏族南渡長江開發瀟湘,火神祝融以火施化,故南嶽之神以祀炎帝神農氏為主,祝融為輔。自舜帝 南巡起,這裡便成為歷代天子巡狩和祭祀的地方。衡山又為道家淵藪,有二洞天、四福地,三十八宮觀之說。後佛教興起,山中香火日盛,高僧輩出,與日本、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有重要交往,遂成為東南亞佛教聖地。同時,境內佛寺道觀林立,佛道兩教共榮,又為中國名山一絕。衡山又是歷代名士棲身、學者盤桓、謫官流寓、人文薈萃、書院羅列的地方。唐代名相李泌、宋代胡安國父子、朱熹、張 、諶甘泉等均曾講學於此,風振一時;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黃庭堅、魏源、王夫之等著名詩人學者留下了數千篇詩文,成為千古佳話。衡山山中名勝古蹟星羅棋布,其中:現存佛寺道觀26處,8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石刻375處;楹聯、題詠不計其數,各種書體流派琳琅滿目。眾多建築之中,"南嶽廟之雄,忠列祠之偉,祝聖寺之幽,玄都觀之雅",被譽為南嶽建築"四傑"。衡山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成為"中華文明奧區"而享譽海內外,新中國建立後,政府加強了文物古蹟的保護和景區建設,每年秋季舉辦的"中國衡陽南嶽廟會",更使南嶽衡山的旅遊文化和旅遊經濟相得益彰。南嶽衡山,橫跨衡陽、衡山、衡東、湘鄉、湘潭、長沙6市縣,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南嶽旅遊風景名勝區居湘中偏東地區,以主峰祝融為中心,總面積184平方公里。大致分南嶽古鎮、水簾洞、忠烈祠、磨鏡台、祝融峰、藏經殿、方廣寺、龍鳳潭8個遊覽區和西嶺1處避暑區。祝融峰
祝融峰,為南嶽七十二峰最高峰,相傳上古祝融氏葬此,故名。時有煙雲拱托,加之群峰壘襯,形成"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的雄姿。遊人以祝融之高為南嶽"四絕"之一。峰頂有祝融殿,又名老聖殿。明萬曆年間(1573-1620)建開元祠,以祀祝融,塑有祝融火神像。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為殿。光緒七年(1881)重修。石牆鐵瓦,進門有廂房和正殿。殿後為峭壁;兩側石崖有望月台,東側300米處有觀日台,可在此觀賞日出的壯麗景象。附近有"天半祝融"、"一日千里"、"山聳天止"、"乾坤勝覽"等崖刻。祝融殿內神像匾額在1966年被毀。衡陽市政府於1981年重修殿、堂,塑神像,恢復舊觀。上封寺
上封寺,位於祝融峰東300米處。隋以前名光天觀,為南嶽五大叢林之一。隋大業(605-617)間,煬帝下詔改為寺,故名上封寺。寺歷經修建,今有前後三殿。鐵瓦石牆,別具風格。前殿原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鑄造的鐵天王像四尊,1966年被毀。前殿1951年被火焚毀,1962年當地政府修復。寺後山頂即觀日台,為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建,今氣象台設此。台側有巨石,上鐫"觀日出處"四字。山上有一片古樹林,枝幹密接,粗實茁壯。南天門
南天門,位於衡山山腳至祝融峰9公里處。是登祝融峰必經之路,海拔1100米。有石坊一額鐫"南天門"三大字。坊柱鐫一聯:"門可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東側有皇帝崖,崖壁題刻甚多。崖面有"壽岳"二字,字徑150公分,傳為宋徽宗趙佶所書。因年久難辨,民國33年(1944)重鐫。崖下有龍門洞,相傳禹王治水在此齋戒。循石徑下數百步有祖師殿,為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殿為二進,各三間,石柱、石牆、鐵瓦。原設真武神像,現設旅遊服務部於此。在中國的傳說中,南天門是進入天宮的第一重大門,也是帝王宮殿大門,莊嚴而神聖。武當山金頂的南天門建有三孔門洞,分別為神門、鬼門、人門。鬼門是象徵性的門,自打建造的那天起就是封閉的——祭祀神靈的方不許鬼怪出沒;神門則常年關閉,只有皇親國戚來時才能打開;而人門是常年開啟,供朝拜真武大帝的人們通行。
連線南天門的城牆叫紫金城。城牆由重達千斤巨大條石依懸崖走向砌壘,城牆基礎厚2、4米,牆頂厚1、26米,其厚重牢固,充分體現了明永樂皇帝朱棣聖旨中“……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的要求。
方廣寺
方廣寺, 位於衡山蓮花峰下。蓮花峰系八峰組成蓮花形,方廣寺正建於花心中,距離南嶽鎮北20公里,地處深山腹地。"方廣寺之深"為南嶽四絕之一。始建於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唐時改名方廣寺。宋徽宗御賜"方廣崇禪寺"題額。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神宗朱翊鈞賜佛經、佛像、寶幡等物,特為建藏經閣,明末王船山在寺傍建續夢庵,隱居三年,撰有《蓮峰志》,並倡修方廣寺。清初毀於火,清道光(1821-1850)間重修,未復舊觀。寺為石牆鐵瓦,建築古樸。有殿堂三進。前為山門,作牌坊式,門額直書"方廣禪林"四字。進門有過堂(原稱祖師殿),堂左右各有耳房,再進為正殿,塑有釋迦牟尼像,中懸宋徽宗御題"天下名山"匾。側有宋代銅鐘一具,殿後為樓房。殿堂均作單檐硬山頂,現寺院建築尚存,佛像、宋鍾、匾額於1966年被毀。磨鏡台 位於南嶽衡山風景區擲缽峰下,與半山亭平行對峙。相傳唐開元年間,佛教禪宗七祖、住持福嚴寺的懷讓在南嶽大力闡揚南宗教義,屬於北宗的四川和尚道一前來辯論。懷讓終日在此靡磚,意在坐禪(北宗教義)並不能成佛。好比磨磚,功夫雖深,終不能成鏡台。道一頓悟,皈依南宗。等待懷讓為師。後人遂稱此地為磨鏡台。現尚存檔石,鐫刻有"祖源"二字。台側有馬祖庵,傳為道一和尚住所。台後有懷讓墓,又名七祖塔,上有石碑,篆刻"最勝輪塔"四字,相傳為唐宰相裴休所書。附近有觀音橋、麻姑橋、龍舒橋等古蹟,並留有不少明清名人題刻。磨鏡台石刻和懷讓墓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周群峰突起,竹木竟秀,泉水飛流,風景幽深。現建有南嶽山莊,為衡山避暑佳境。
藏經殿
藏經殿, 位於南嶽衡山風景區祥光峰下,距南嶽鎮16公里。原名小般若禪林,始建於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後因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經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築為1933年重建,1980年重修。宮殿式建築。有正殿、後殿,石柱矗立,碧瓦丹甍 ,富麗堂皇。正殿內供流鎏金銅佛一尊系海外華僑佛教徒捐贈。附近有靈田、梳妝檯、釣魚台、文殊頂、龍池、水月寺、允春亭等名勝古蹟。藏經殿隱於茂林深處,寺周古木陰森,藤蘿交錯,保存有亞熱帶高山常綠針葉、闊葉混交的原始次生林帶,植物品種達500多種,風景幽深古樸。"藏經殿之秀"被譽為南嶽四絕之一。南嶽廟
南嶽廟, 位於南嶽衡山風景區南嶽鎮北街,扼衡山入山口,是中國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代寺廟建築群之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十三年(725)。歷代曾6次重建,17次重修。現有建築為清光緒八年(1882)重建。嘉應門、御碑亭、寢宮等尚保存有宋明時期的建築構件。廟為宮殿式建築,占地9.85萬平方米,九進,坐北朝南,包括樓星門、奎星閣、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北後門。正殿又名大殿、聖帝殿,高24米,七間,建築面積1877平方米,重檐斗拱歇山頂式,有石柱72根,象徵南嶽72峰。殿前兩根方柱由整塊條石鑿成,每根重14噸。檐下的騰龍飛鳳和大門上的木雕故事極為精美。大殿四周石柱間嵌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05)刻制的雙面漢白玉浮雕144塊,花木鳥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內容取材於《山海經》等傳說。殿前石階上嵌有一條潔白的石龍,昂首曳尾,似欲騰空而去。屋頂上的彩陶與廊牆上的彩繪,都非常精緻。殿內供有南嶽聖帝塑像,狀貌威嚴。南嶽聖帝為大廟正神,一說是崇黑虎,一說是炎帝,多數稱是無名無姓的南方之神,唐以前一直被稱為"岳神"。自唐始,歷代帝王為求"衛社稷"、"福生靈",或親臨,或派出欽差大臣,每年均在此舉行隆重的祭祀,同時加封不斷。唐初封"司天霍王",唐中封"南嶽真君",宋時封"司天昭天帝"。"百姓為求福、求壽、求子孫,常不遠千里前來朝聖。廟內另有碑刻數以百計,多為名家題篆。大廟東側有8個道觀,西側有8個佛寺,以示南嶽佛道平等。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溪澗山泉,繞牆流注。南嶽廟與泰安岱廟、登封中嶽廟並稱於世,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祝聖寺
祝聖寺,位於南嶽衡山風景區南嶽鎮東街。為南嶽六大佛教叢林(祝聖寺、南台寺、福嚴寺、上封寺、清涼寺、大善寺)中規模最大最早的一座古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上古時為清冷宮,系大禹祭祀舜帝而建。唐初始改為寺院,名彌陀寺。明時改稱勝業寺。現寺為清康熙年間作為皇帝的行宮重建,並改今名。寺周古木蒼翠,寺宇建築雄偉。四進,包括前山門、二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兩旁有禪室、齋堂、寮房等。寺內有清光緒年間心月和尚青石鐫刻的500羅漢像,神形兼備,維紗維肖,為雕刻藝術之珍品。雕像在"文化大革命"時遭摧毀,僅存百餘塊殘石,南嶽書畫館尚保存有畫像的拓本,南嶽佛教協會設此。忠烈祠位於南嶽衡山風景區香爐峰下, 距南嶽鎮4公里,1942年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建。仿南京中山陵形制,傍山建有前門、 "七o七"紀念塔、紀念堂、致敬碑、正殿。紀念塔以5顆倒立炸彈造型, 象徵漢、滿、蒙、回、藏各民族聯合共同抗日。正殿為宮殿式建築,五進,寬敞高大,由297級花崗岩石階從下至上聯成一氣。檐下"忠烈祠"金匾為蔣介石題,四周繞以石欄。碑、踏步和各廳的外牆全由乳白色花崗石砌成;廳內漢白玉石祭台中立有"抗日建國陣亡將士之長位"神位牌,兩側刻有抗戰中犧牲的將士名單和部隊番號。祠內松青柏翠,柔和明快而恬靜。
峋嶁峰
峋嶁峰, 位於衡陽縣峋嶁峰鄉境內。主峰嫘祖峰,海拔951米,與祝融峰遙相呼應。因山遠望若俯背,故名佝僂,後改名岣嶁。為衡山72峰之一。古時被視為衡山的主峰,故衡山又名岣嶁山。相傳大禹治水曾登此山。宋時曾在山上建禹王壇。清同治九年(1807)重修禹王殿,殿內有碑文8塊,殿於1944年坍塌,碑文尚存。禹王祠前巨大天然岩石上立"岣嶁碑"一塊,即禹王碑,又稱禹碑,高2.5米,寬2米,上書77個蝌蚪形文字,系南嶽72峰中罕見文物。岣嶁峰樹木蔥茂,氣候多變,終年雲霧繚繞。山上另有禹穴、仙人洞、仙人棋、仙人腳、望雁台、龍潭井、大坡堰流泉、一笠庵古墓等勝處。現已闢為森林公園。王船山墓
王船山墓, 位於衡陽縣曲蘭鄉大羅山中,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月初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病逝於湘西草堂,是年十月葬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廬分三級,第一級為石砌護坡,種有8顆柏樹;第二級為半圓形墓台,中部有9級石階通上墓坪;第三級為墓坪。墓坪內排葬三墳。中為王夫之墓,北側是其繼配襄陽鄭氏夫人墓,南側是其兒媳劉氏墓。圍牆中部嵌漢白玉碑三塊,中碑刻"偉大思想家王而農先生之墓"字樣,左碑刻王夫之自題墓志銘,石碑刻王夫之生平簡介。1954年和1962年兩次修茸。1981年重修。王船山故居
王船山故居,位於衡陽縣西北曲蘭鄉湘西村。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在此隱居。故居有三:敗葉廬、觀生居、湘西草堂,以草堂為重點。建於清康熙十四年(1675),磚木結構,二層三間,坐西朝東,屬坡式屋頂建築。始為草屋,後由其子 改成瓦房。王夫之在衡山舉兵抗清失敗後,築草堂隱居18年,閉門著書,成書數百卷。《讀通鑑論》、《宋論》等宏著均在此寫成。草堂前坪有古柏2株,傳為王夫之手植。近處一古楓,根部凸生,形若駿馬昂首躍前,王夫之稱為"楓馬"。附近有山形似覆舟,名石船山,故後人稱王夫之為船山先生。1980年政府拔款將草堂修繕一新。廳堂正面掛有王夫之遺像,正廳門前"湘西草堂"匾額為趙朴初書。蔡侯祠
蔡侯祠, 原名蔡倫廟、龍亭王祠。位於衡陽市耒陽城北蔡子池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漢代蔡倫故宅。祠始建於三國初年,元至元四年(1338)知州陳宗義重修。現祠為清代重建,1956年再次重修。座南朝北,四合院式,由三棟磚木結構平房組成,紅牆青瓦,古樸典雅。蔡倫,耒陽人。後世傳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對人類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祠前有蔡子池,面積近3000平方米,傳說曾是蔡倫造紙汲水處。池畔有一石鼎,傳為漢物。祠正門上方"蔡侯祠"三個正楷大字,系魯迅手筆,祠前廳的石屏風,上刻蔡倫生平事跡,後廳有蔡倫用於造紙的石白。祠後有一單室磚墓,長7.84米,寬2、7米,高2、3米,墓磚側面有東漢墓中常見的幾何形花紋,傳為蔡倫衣冠冢。墓前牌坊額刻"蔡倫之墓",為郭沫岩手書。回雁峰
回雁峰,位於衡陽市南區,湘江西岸。海拔95.4米,為衡山72峰之首。峰名由來有二:一說山形如大雁引頸昂首, 展翅飛翔;舊志及古詩文中則多認為北雁南飛,至此而歸。 唐王勃名句"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宋王安石詩聯"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均指此峰,因而名揚天下。古瀟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即在此處。南朝梁天監十二年(513),山上建雲禪寺,隋改名為雁峰寺。唐建壽佛殿,供無量壽佛像。明修有望岳亭、宮室寺、此君軒、望江樓等。清建大雄寶殿、大悲閣、摩雲舍、望雁樓、指月寮等建築。峰前有煙雨池,"雁峰煙雨"為古城衡陽八景之一。1944年,日軍侵入衡陽,山上古林殿閣慘遭焚毀,僅存一座寺門和半間佛殿,寺門上"上達"二字相傳為清代一高僧所書。1985年,回雁峰被闢為公園,占地約0、19平方公里。峰前新開闢的雁峰廣場中心建有大雁雕塑,高10米,為衡陽市城徽。廣場正面是一座雕樑畫棟的仿古門廳,匾額"南嶽第一峰"為趙朴初題寫。峰上重修望岳台、雁峰寺,復原觀天池、此君軒。峰頂新建曲廊、雁壁、雁亭、碑廊、茶榭、壽佛殿、觀音殿等。交通指南
旅遊路線
遊覽線路
南嶽衡山旅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