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星閣[四川眉山市仁壽縣奎星閣]

奎星閣[四川眉山市仁壽縣奎星閣]

奎星閣位於四川眉山市仁壽縣縣城中心地位,屬奎星街一段。始建於清乾隆重元年(1736年),後毀於戰火,於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1988年將古閣修葺一新,重放光彩。奎星閣又名奎閣、魁星樓等,漢族民間信仰認為魁星是主宰文運之神,奎星閣內塑有一個鬼形的神象,一腳向後蹺起,形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象徵“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了中舉的士子。這就是傳說的“魁星點斗”。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基本信息

總體簡介

史書記載

奎星閣奎星閣

據古書載,奎星是天上28宿之一,最初在漢代《孝經援神契》緯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註:“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劃。”由此後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歷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但曲阜孔廟的奎星閣卻名奎文閣,專門收藏曆代帝王御賜的各種書籍和墨跡,原名“藏書樓”。藏書樓在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建時,易名為奎文閣,此後興起建“奎星閣”,以崇祀之風氣。所以在衡文選拔人才的封建社會,奎星閣總是建在文廟之旁,後又把“奎”化為“魁”。

簡介

科舉時代,據說“魁星點斗”為文運興旺之兆,於是取“魁”字字形的會意,在閣內塑造了這么個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們對這座“魁星”像畢躬畢敬,每當秋闈開考之前,朝拜者爭往不絕。

建築特色

星閣閣基占地196平方米,基寬14米。由須彌座、閣身、寶頂三部份組成。高29米,為四重檐八面體攢尖式木結構建築,青灰簡瓦屋面,維修後改為琉璃瓦。檐額、瓜頭、撐弓等均精工雕飾。全閣用八十柱,層層設梯,可登頂觀覽全城。底層用八檐柱、八廊柱、八金柱構成主體,其中,八金柱貫通閣身,每層構架迭次向內縮收一個步架到第四層,接底金柱則成為檐柱,故另設八根金柱,該金柱在山檐重力下起槓桿作用,將其挑起,使之微微離地,成為"真武閣"式的"懸柱"建築,這是奎星閣的建築特色之一,而奎星閣八面寬度互不相等,又是該閣的又一建築特色。
奎星閣原是封建社會樹立文風,藉以標誌文明的建築,現今已成為仁壽縣城的一大歷史景觀,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登樓四望,仁壽新老城池盡民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與"休閒長廊"遙相呼應,兩相對出,形成縣城景點一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