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廟[中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

南嶽廟[中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
南嶽廟[中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嶽區(原為南嶽鎮),它是我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該廟始建於唐代初年,占地面積達98500平方米,主體建築共分九進,依次為牌坊、古戲台、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地方官在此迎接從京城前來巡視的官員)、御書樓、正殿、寢宮及北後門。

基本信息

簡介

位於湖南省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嶽區(原為南嶽鎮),它是我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群,該廟始建於唐代初年,占地面積達98500平方米,主體建築共分九進,依次為牌坊、古戲台、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地方官在此迎接從京城前來巡視的官員)、御書樓、正殿、寢宮及北後門。

正殿又稱為聖帝殿,有趣的是,這座殿的東面有八座道觀,西面又恰好有八座寺院。

歷史記載

南嶽廟 南嶽廟

據《南嶽志》記載,唐初始建司天霍王廟,開元十三年(725)建南嶽真君祠,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建造後殿,後屢經重建與擴修,規模漸大。盾內現存建築有欞星門、盤龍亭、正川門、御碑亭、嘉 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後門、東便門、西便門、四角樓等,占地面積達l98,000平方米,與山東泰安岱廟、河南登封中嶽廟並稱於世,是五嶽岳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主體建築正殿,亦稱大殿,為清代光緒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頂,高22米,面寬七間,殿內外共有石柱七十二根,象徵衡山七十二峰,柱頭木雕斗拱,檐下鏤雕極為精美,台基四周欄板浮雕花鳥、走獸等圖案。嘉應門、御碑亭、寢宮等建築中還保存有宋、明時代的建築構件,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廟東原有八觀,屬道教,廟西原有八寺,屬佛教。昔為祀奉南嶽大帝之所,今是湖南道教開放廟觀之一,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嶽廟 南嶽廟

2006年05月25日,南嶽廟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

南嶽廟 南嶽廟

南嶽大廟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並存的寺廟。道教八觀、佛教八寺和御書樓等建築代 表了三教合一的性質。大廟的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在重要的佛教日子都有盛大的廟會。朝拜的人們不僅來自於湖南、廣東等附近省市,也有港澳人士、東南亞華人和日本人。正殿中原來設有岳神座位,歷代統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為“司天霍王”,唐開元年間又封為“南嶽真君”,宋代加封為“司天昭聖帝”等。如今的“南嶽聖帝”是1983年複製的,原像毀於文革期間。正殿的兩旁的兩座寶庫,從正殿往下看,左邊是供在世的人們燒香祈福用的,右邊是供奉已經逝世的先人。在衡山主峰祝融峰頂也有供奉祝融火神的祝融殿。

“道教東八觀”。即:老銓德觀、新銓德觀、老三元宮、新三元宮、萬壽宮、清和宮、仁壽閣、玉虛閣。南嶽最早的道教活動系東漢,據明《衡岳志》記載:“天師張道陵,嘗自天目山游南嶽,謁青玉、光天二壇,禮祝融群君祠。”晉泰始四年(268),道士陳興明於南嶽喜陽峰興建南嶽歷史上第一座道觀,此時應為道教傳入南嶽之始。晉太康間,魏華存來南嶽修道,在此註疏道教重要經典《黃庭經》、《元始大洞真經》,後開創上清派。

1990年中國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一套T155《衡山》郵票,4張中的第一張為《大廟巍峨》,即以南嶽廟為景。

建築

南嶽廟 南嶽廟

占地面積達98500平方米,主體建築共分九進,依次為牌坊、古戲台、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 (地方官在此迎接從京城前來巡視的官員)、御書樓、正殿、寢宮及北後門。 東西兩廂分別是道教八觀和佛教八寺。

御碑亭內有康熙皇帝御製的《重修南嶽廟碑記》碑刻279字,首句為“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亦名壽岳。”這也是南嶽為“壽岳”的御定。康熙的手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損毀。嘉應門是迎接賓客的禮儀門,皇帝和官員等來南嶽祭祀時,地方官員在此迎接。門寬36.8米,深16米,高18米,為單檐歇山七開間建築,是大廟最寬的地方。

正殿又稱為聖帝殿,有趣的是,這座殿的東面有八座道觀,西面又恰好有八座寺院。正殿是仿造北京故宮太和殿所建造。正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殿基長35.3米,寬53.68米,高31.11米,是南嶽古鎮最高的建築。殿內外共有七十二根石柱,象徵著南嶽七十二峰。正殿前的寶庫是焚化香燭祭祀祈福的香爐。正殿的十六級台階中間造有一條漢白玉游龍,與故宮各大殿前的龍鳳石雕十分相似。漢白玉石欄上刻有浮雕,內容多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正殿供奉的是南嶽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火神。

欞星門的“欞星”意思是人才輩出,為國所用。一般來說欞星不會命以廟門。以欞星命名門的廟宇只有兩個,另一個是孔廟。奎星閣又名盤龍亭,是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39平方米。其作用是戲台。

財神殿

南嶽大廟是中國江南最大的古建築群,有“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之稱,始建於唐,後經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繕擴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形成現在98500平方米的規模。南嶽大廟分為九進四重院落,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壽澗山泉,繞牆流注,頗似北京故宮風貌。南嶽大廟佛道共存,東側為八個道觀,西側為八個佛寺,堪稱我國寺廟一絕,每年八月十五,這裡都要舉行盛大規模的廟會,不少東南亞的佛國華僑,日本佛教界人士,以及回鄉的善男信女,都不惜長途跋涉來此朝拜,因此這裡常年香火不息。

修繕

在文化大革命中,廟宇被視為“四舊”而遭到了破壞,碑林、匾額、塑像和經書等悉數被毀。1980年代開始大廟開始了持續的整修,損壞的建築和神像等都已經復原。

道教名山古蹟。在安徽省霍山縣境內的霍山中。始建於漢代,後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系清代所建,規模宏大。廟內立有自漢至清碑刻二十餘通,其中以唐皮日休南嶽山賦碑和明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遣使祭告霍山碑最為珍貴。廟宇三面圍牆,環周古木參天,峭壁危立,雲霧縹緲。廟側有天池、龍湫、岳井、風洞、石窗洞、白虎崖、試心崖、凌霄樹等古蹟;石窗洞傳為漢末左慈隱居處。

登封南嶽廟自然風景圖片 登封南嶽廟自然風景圖片

位於登封市南22公里大金店鎮大金店村。傳為金人占領中原後建,原有大門、掖門、財神殿、廣生殿、 三官殿、火神殿、龍王殿等建築。現存廟院三進,保存較完整的僅有府君殿(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檐下一周施三踩斗拱,前牆壁辟欞門欞窗,樑上飾以游龍為主的彩繪壁畫。梁架與殿頂木架為金代構築,是河南省現存較早的木構建築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1986年11月21日,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