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光緒五年(1879年)十二月九日生於廣東番禺縣,祖籍江西廬陵縣延福鄉青山村人,累世務農,他祖父來粵做官遂落籍番禺(即廣州),父親靠當師爺(縣官幕僚)為生。隨父親到過博羅、高州等地,八歲那年,全家遷回廣州,在倉邊街(今倉邊路)附近租屋住下。胡漢民天資聰穎,十一
二歲時,就已讀過《十三經》、《史記》等古籍,且“文俱斐然可觀”。十一歲時,其父去世,兩年後其母也病逝。
胡漢民從小能文能詩,十三歲時寫下種竹詩:“種竹北窗前,瀟瀟清香發。本以招涼風,反教蔽明月。”可惜在以後的幾年裡,一個哥哥及兩弟一妹也因疾病無錢就醫而早逝。這接連而至的不幸,使年幼的胡漢民倍感憂傷,以致成年後一直體弱多病。這一時期,胡漢民的人生觀發生很大變化,“從友愛的家庭中心的人生觀,一變而為冷酷的厭世觀”。為了維持生計,胡漢民十六歲便開始教書生涯。胡漢民邊教書邊自修,先後肄業於學海堂、菊坡、越華、粵秀等書院。認識了史堅如、左斗山等青年朋友,對康有為、孫中山有自己的見解,留下“早知康樂非山賊,漫信孫登是水仙”二詩句。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歲的胡漢民摒棄了“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正途”,任廣州《嶺海報》記者,決心投身於改造社會的洪流之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好友史堅如的殉難對胡漢民產生了很大的刺激,他以為“非遊學,無以與革命黨人謀,即個人學業,亦皆不足充所懷之志願”。這前後,胡漢民的人生觀發生了重大轉變,從“消極厭世觀”變化為“積極的救世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他中了舉人,次年與陳融之妹陳淑子結婚,住在德宣東路(今東風東路)太華坊莘桂里1號。是年胡漢民為人“操刀”(替人考試),得到六千多兩銀子。
東渡日本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胡漢民與吳稚暉等人東渡日本。由於他當時認為“從教育著手,使學界丕變,為達到目的之
唯一法門”,於是入東京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不久,吳稚暉因保送自費留學生入成城學校一事與清朝公使鬧翻,被日本警察驅逐出境。胡漢民亦憤而退學回國。回國後,胡漢民積極實現其教育救國的初衷,先後擔任廣西梧州中學總教習及梧州師範講習所所長和香山隆都地方私立學校校長。但由於地方守舊勢力的阻撓,他兩次從教育入手進行救國活動的嘗試都失敗了。
光緒三十年(1904年)冬,他再次東渡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系統地研讀政治學。同行的有汪精衛、朱執信、陳融等廣州人。期間,他還結識了廖仲愷。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八月間,同盟會在日本成立時,廖仲愷、胡漢民剛好回國度假,得到訊息,他們馬上趕回日本,胡漢民夫婦和廖仲愷夫婦同租一屋居住。九月一日晚上,孫中山應邀到他們家,胡漢民第一次見到孫中山,他曾說孫中山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領導的第一次廣州起義是“空前奇舉”。孫中山對自己學說的解釋完全征服了他。於是,胡漢民夫妻加上妹妹,與廖仲愷一同加入了同盟會。胡漢民任評議部議員、書記部書記,主持編輯《民報》,批駁保皇和立憲思想。主編《民報》第1至5期,根據孫中山口授寫成《<民報>發刊詞》,先後在《民報》發表《民報之六大主義》、《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等文,與康、梁保皇派展開論戰,對孫中山思想多所闡發。
革命救國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追隨孫中山,於新加坡、河內遍設革命機關,組織同盟會於華南發動的歷次起義中擔任籌餉、運械等工作。參與黃岡、鎮南關起義。三月,孫中山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胡漢民隨同孫中山到達越南河內。孫中山化名高達生,胡漢民化名陳同,租用河內甘必達街61號,策划起義。其後,孫中山和黃興在西南邊境發動多次武裝起義,胡漢民的主要任務是往返於河內、香港之間,任籌餉運械等工作。雲南河口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暫時告一段落。胡漢民又把注意力轉向南洋,在華僑中宣傳革命思想。在新加坡,胡漢民以《中興日報》為陣地向保皇派的《南洋總匯報》展開論戰。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統元年(1909年)赴新加坡主持《中興日報》,在《中興日報》上發表大批文章繼續批駁保皇派。先後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在此期間,共撰寫了20餘篇文章斥責保皇派。駁斥保皇黨人的“革命召瓜分說”,指出革命後“民族奮興,中國以振則列強之窺伺為之寢滅,故曰革命可以弭瓜分之禍”。胡還連續寫了《駁總匯報論國會之趨勢》、《嗚呼!滿清所謂憲法大綱》等文,揭露清政府立憲的實質為“葆其專制之實”,其
結果必然“使吾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熱而已”。經過新加坡論戰後,革命思想在南洋華僑中迅速傳播,同盟會組織也得到迅速發展,各埠分會已有20餘處,同志達3000餘人。為了便於聯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在新加坡設立了同盟會南洋支部,胡任支部長。
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同盟會南方支部在香港成立,胡任支部長,與黃興、趙聲等策劃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宣統二年(1909年),還是革命黨人的汪精衛暗殺攝政王載灃失敗入獄,胡漢民為營救籌資,進了澳門賭博場,結果血本無歸。宣統三年(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前夕,胡漢民夫婦將女兒胡木蘭託付給一位老人照料,考慮到隨時有犧牲的可能,在一塊布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貫,縫在胡木蘭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於度外的勇氣。四月參與黃花崗起義,為統籌部負責人之一。後來籌備廣州起義,失敗後回香港。十一月廣州獨立,十一月九日,廣東光復後三天,胡漢民出任廣東軍政府大都督。十二月隨孫至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期間,胡漢民堅決貫徹孫中山歷來的革命精神,他制訂了低薪制,規定總統府自秘書長以至錄事,每人月薪30元,宿食由政府供給,不分官級,一律平等,一掃清政府貴族官僚的腐敗習氣和等級特權。胡漢民是一個秘書型人才,在後勤等方面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孫中山的充分肯定。
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讓給袁世凱後,1912年四月底,孫、胡重回廣東,孫向臨時省議會建議讓胡儘快重任粵都督。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國民黨廣東支部長。
1913年六月,胡漢民被袁世凱免職,他兩次任廣東都督計一年零兩個多月。九月,孫中山開始在日本籌組中華革命黨。對入黨必須附從孫中山及每人加按指模等問題,國民黨內意見分歧很大,胡漢民則處於反對和贊成之間,持一種調和態度。1914年五月一日,胡漢民親書誓約,加入中華革命黨,在黨內編號是450號。不久,《民國》雜誌在東京創刊,胡漢民任總編輯。在發刊詞中提出了“改造國民性”的問題。指出中國近代一般國民的心理弱點是“保守而具惰性”,於是易為野心家所利用。為了救濟國民的惰性,“必須急圖民智、民德、民力的進步,務使國民對於錮蔽民智、敗壞民德、摧毀民力者,知有所擇而不致惘從”。此外,胡還以“去非”為筆名發表《亡國之外債》、《強有力之政府辯》等文,揭發袁世凱竊取民國名位,實質欲建帝制的野心。七月,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後,胡漢民任政治部長,致力於反袁的宣傳工作。
1916年四月,胡漢民化名陳同榮從日本回到上海,協助陳其美領導上海的反袁鬥爭。袁世凱死後,胡漢民與廖仲愷往來於京滬間,代表孫中山與黎元洪、段祺瑞進行政治談判,並謀劃擴充北方黨務會議和聯絡國會議員。
廣東時期
1917年九月,護法軍政府在廣州成立,胡漢民任交通總長,協調與桂系的關係。後因受西南軍閥和政學會政客的排斥,孫中山於1918年五月辭去大元帥職,胡漢民也隨孫離開廣東前往上海。
1919年二月,胡漢民代表孫中山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南北和會”。
在和會上,胡漢民秉承孫中山的旨意,堅持恢復舊國會和北京政府必須取消中日間一切密約。五四運動爆發後,胡漢民按孫中山的指示辭去代表職務。七月,致電南北議和代表,指出所謂“南北一致”不啻為“一致賣國”,所謂“南北分治”實等於“武力分贓”。八月任《建設》雜誌主編,同情學生愛國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發表《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等文,對唯物史觀作些介紹。
1921年任中華民國政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陳炯明叛變後,協助孫進行討陳工作。1923年任辦理和平統一事宜全權代表。六月任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總參議。贊成孫改組國民黨的決策,參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起草與審查。1924年一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胡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主持上海執行部。五月奉命回粵,代理大本營事務,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九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任胡代行大元帥留守廣州。十月兼任廣東省長。對商團事變始主妥協,後執行孫的命令參與領導平定商團叛亂。
反共反蔣
1924年以後,胡漢民日漸主張反共。1925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胡漢民和廖仲愷。同年八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制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胡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6年二月十七日到三月十五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全會召開,胡漢民以國民黨中央委員、粵軍總司令的身份在會上致賀辭。大會選舉蔣介石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名譽委員,正式接納中國國民黨為共產國際的同情黨。會議前後,胡漢民還和托洛茨基、史達林等人有過幾次私下會見,討論國民黨正式加入共產國際的問題。當時的共產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對此表示贊同,僅因史達林認為條件不成熟、容易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而未果。
1927年四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1927年寧漢分裂時,胡支持蔣介石,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並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參與反共清黨。1928年,胡漢民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長等職。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
慘遭軟禁
1931年,胡漢民的勢力越來越大。同年二月二十六日,立法院長鬍漢民應蔣介石的邀請到陸海空總司令部“晚餐”,剛一抵達,馬上被一群荷槍實彈的士兵押入會客室,兩天后的晚上,胡漢民才見到逮捕他的蔣介石,被軟禁南京小湯山的事實。
胡漢民被軟禁一事,舉國輿論頓時譁然,特別是遭兩廣籍人士古應芬、孫科、陳濟棠、李宗仁等強烈反對。1931年五月二十七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成為第二中心,發表了反蔣宣言。汪精衛得知胡漢民被軟禁一事即興奮起來,他立即發表了一篇《為胡漢民被囚重要宣言》,指責蔣介石。並表示與胡漢民盡棄前嫌,合作反蔣。桂系的李宗仁、西山會議派等也加入反蔣的聯合陣營中,至此兩廣反蔣局面形成。蔣介石對廣州政府採用分化瓦解的策略,鬧得寧粵兵戎相見。正當雙方不可開交之際,九一八事變爆發,形勢急轉直下,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蔣介石在國難當頭之際不得不釋放了軟禁近八個月的胡漢民,以求和解。此時的胡漢民對國事甚為憂慮。
胡漢民致電廣州汪精衛、孫科、唐紹儀,請他們來滬參加和平會議,他在電文中說:“弟亦容或為過誤中之一人,然平日自檢,擔負以往過誤則較輕,而今日盼望吾輩糾正過去之心最切。”十月十八日,汪精衛首先率百人代表團到滬與胡漢民會晤。二十二日,胡漢民與蔣介石在上海見面(這也是兩人生前最後一次會面),又一次爭論不休。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
1933年創辦《三民主義月刊》。1935年六月,胡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抨擊。十二月,尚在法國的胡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
突然離世
1936年一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五月九日,胡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在廣州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溢血,於五月十二日晚上7時40分逝世
。
當晚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致電國民黨中央並通電全國,宣布胡漢民的死訊。同時成立了由鄒魯、陳融、林翼中組成的治喪委員會。
十三日下午,胡漢民大殮在廣州舉行。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全國公祭(追悼)胡漢民3天,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有追悼大會,報紙上刊登了汪精衛和蔣介石來自南京的祭文。三天來廣州參加公祭者共有40多萬人。
外界評價
胡漢民是一個極其複雜多變的矛盾集合體,集中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諸多二重性,交織著中國近現代尖銳、複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凝聚著時代風雲變幻的投影。(人民網評)
“抱道獨能堅,險阻半生完大命;救亡空有願,歸來萬
里負初心。”(胡漢民生前自評)
“胡漢民先生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與同謀革命事業已七八年,其學問道德均所深信,不獨廣東難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見也。跡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幹,不獨可勝都督之任,即位以總統,亦綽綽有餘。”
“余與漢民論事,往往多所爭持,然余從漢民者十之八九,漢民必須從余者十之一二。”(孫中山評)
“胡漢民本質上仍是一個書生,在軍事上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他對起義的貢獻,主要是籌款等方面,沒有參與過衝鋒陷陣。歷史上書生轉變為軍事家的比比皆是,但胡漢民跟著孫中山從事革命鬥爭20多年,一直是個書生型的人物。”
“胡漢民很真誠,也很努力,希望按照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理念建設新廣東。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的各個省中,廣東在堅持三民主義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以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的廣東軍政府,還有廣陽軍務處督辦朱執信、財政司長廖仲愷、警察廳長陳景華等同盟會骨幹。從省級軍政官員,到各縣縣長,基本由同盟會員擔任。其他省份那種立憲派、舊官僚掌握實權的情況,廣東基本上不存在。”(邱捷評)
個人作品
胡漢民自題聯
文明新世界;
獨立大精神。
——1921年自題宅門春聯
上聯是對新社會的期望,下聯則反映了胡漢民執著獨立的個性。
要將文字無窮恨;
換取人間徹底痴。
——自題述懷
此聯為承接關係的複句,如話的聯意中,有憂慮,有憤懣,借這副聯語以發泄,舒展胸中的塊壘,婉曲可諷。
履仁蹈義,用修我德;
學詩講禮,克昌爾家。
——1932年冬(手書隸書墨跡聯)自勉
抱道獨能堅,險阻半生完大命;
救亡空有願,歸來萬里負初心。
——自挽
此聯後來竟成讖語。57歲,曲折經歷剛好半個人生;而1936年正值日寇大敵當前,胡漢民雖在《中華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上籤了字,但突然死去,恰是“救亡空有願”之應!當晚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致電國民黨中央並通電全國,宣布胡漢民的死訊。同時成立了由鄒魯、陳融、林翼中組成的治喪委員會。
平安時報故人書,我自注書書注我;
道義要當風近世,人非磨墨墨磨人。
——自題
胡漢民撰題聯
尚書乾官世裔;
國府主席家風。
——題福建省閩侯縣尚乾鎮陶江村林氏總祠
此聯為福建省閩侯縣尚乾鎮陶江林氏總祠聯,上聯“尚書乾官”,是古代官名,尚乾鎮因此而名。下聯“國府主席”,是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大智若空觀自在;
深行無相淨菩提。
——題香港跑馬地山光道東蓮覺苑
後世紀念
墓地
胡漢民墓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眼洞。建於1936年。原墓被毀,其上建了房子。198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東面三百米處另建新墓。
胡漢民在廣州去世後,原計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但其妻子以不方便為由不同意,於是國民政府就在龍眼洞(龍洞)撥了800畝地來安葬他。當時墓地在銀屏嶺獅山半山腰中興建,建於1936年,混凝土結構,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接著又是國共內戰,墓地並沒有正式竣工,還剩下很多石料在該處。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後,墓地被廣東省林業學校霸占,修墓石料均都占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墓被毀,上面建成一房子,把胡的墓穴壓著。1981年,胡漢民女兒胡木蘭托人囑咐妹妹胡綺霞向當局提議重建。中共中央審查三年後斷定胡漢民沒有殺害廖仲愷,重建計畫方獲批准。
當時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七萬多元人民幣,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承建,在原墓東面300米處另建新墓,1985年八月七日竣工。其女不同意將其父棺木遷至新墓,故新墓實為空冢。新墓為外飾水洗石米的墓,坐東南向西北。當中高3米,一級護嶺。墓碑鐫刻“胡漢民先生之墓”七字。左前方建有“不匱亭”。右側為胡漢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陳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國三十五年”。整個墓園占地約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地名紀念
胡漢民逝世後,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裡,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胡漢民。台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藝術形象
影視性質 | 影視名稱 | 時間 | 演員 |
---|---|---|---|
電影 | 《 第一大總統 》 | 2011年 | 韓庚 |
《 辛亥革命 》 | 2011年 | 劉子天 | |
電視劇 | 《 辛亥革命 》 | 2011年 | 鉑岑 |
近代歷史人物
中國近代史中的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及國際人物。 |
中國國民黨歷任領導人
職稱 | 姓名 | 上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備註 |
總理 | 孫中山 |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日 | 國民黨創始人,因逝世卸任 |
代理主席 | 張靜江 | 1926年5月19日 | 1926年7月6日 | 首位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
主席 | 蔣介石 | 1926年7月6日 | 1927年3月11日 | 7月6日當選為主席,因率軍北伐,17日推選張靜江代理(1926年7月17日-1926年12月5日) |
主席 | 胡漢民 | 1935年12月7日 | 1936年5月12日 | 蔣介石為副主席(1935年12月7日-1938年4月1日) |
總裁 | 蔣介石 | 1938年4月1日 | 1975年4月5日 | 副總裁先後為汪精衛(1938年4月1日-1939年1月1日)、陳誠(1957年10月-1965年3月5日) |
主席 | 蔣經國 | 1975年4月28日 | 1988年1月13日 | 首位中央委員會主席,後在任內逝世 |
主席 | 李登輝 | 1988年1月13日 | 2000年3月24日 | 蔣經國去世後,代理黨主席,1988年7月13日上任。於2001年9月21日被撤銷黨籍 |
主席 | 連戰 | 2000年3月24日 | 2005年8月19日 | 首位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之黨主席(等額競選),卸任後成為榮譽主席 |
主席 | 馬英九 | 2005年8月19日 | 2007年2月13日 | 首位在非等額競選中,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的黨主席。後因特別費案被檢察機關控以貪污罪嫌,遂依承諾辭去主席職務 |
主席 | 吳伯雄 | 2007年2月13日 | 2007年3月14日 | 原為首席副主席,馬英九辭職後為代主席,後決定競選黨主席,期間由副主席江丙坤代理主席職務 |
代理主席 | 江丙坤 | 2007年3月14日 | 2007年4月11日 | 代理主席職務 |
主席 | 吳伯雄 | 2007年4月11日 | 任期至2009年8月的十八次全黨代表大會止 | |
主席 | 馬英九 | 2009年9月13日 | 2009年7月26日在2009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再次當選為黨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