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莒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53年,現有9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800餘名,教職工410名,省級規範化學校。校園環境幽雅,布局合理,三季花紅,四季青翠,是學子們求學成材的理想搖籃。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儀器配備一流,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勞模、特級、高級教師128名,國家、省、市、縣級骨幹教師96名,達到研究生學歷水平的46名,外籍教師2名。
樹立打造一支教育“鐵軍”的目標。針對這一目標,該校推行用人機制“三原則”,即: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有崗位、乾成事的人有地位。學校先後實施了四步改革,各層次人員全部競爭上崗。一是強化級部建設,將級部細化,每年級兩個部,所有主任副主任,全部競爭上崗;二是強化學科建設,整合力量,組建學科教研室,跨年級選派教研組長,重新設立教科研中心;三是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研究施行了“班主任資格認定製度”,共有169名教師通過培訓考核,最終確定107名獲得班主任任職資格;四是實行任課教師競爭上崗制度,採用級部與教師“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出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人選。同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了戚業國、於家太、劉光余等三位博士到校舉辦教育講座,並組織全體高三教師到省實驗中學、山師附中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見習進修,努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實現教師整體素質的持續提高。
學校歷史
公元1924年,即民國十三年,莒縣知事周仁壽報經省署批准,在莒縣建立了第一所中學,校址選在當時的縣城太平街,稱為“莒縣中學”。第二年七月中旬,章丘籍學者王國欽先生被聘為莒縣中學的第一任校長,下旬莒縣中學招收了第一級學員1個班25名學員,第三年(即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招收一個國中班,此後就這樣陸續開始每年招生、擴班。
莒縣中學就這樣開始正式紮根於莒州大地,並在多年後成為我們今天的莒縣一中。但在當時的亂世之中,教育事業和知識分子們都處於飄搖不定中,莒縣中學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我僅舉幾例,大家恐怕都會從中感受到當時辦學和求學之艱辛。
1928年,莒縣中學校舍被匪軍劉桂堂(就是劉黑七)占據,全校不能開學。
1929年,軍閥混戰,莒縣縣城再一次成為雙方爭奪的要地,莒縣中學再次被迫停課。
到了1938年2月23日,侵華日軍炮轟莒城,在血戰後最終占領了莒縣縣城,莒縣中學又一次被迫停課。後來戰事打打停停,莒縣中學也跟著飽經了一次又一次的搬遷和停辦,真可謂是苦不堪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省教育廳復立莒縣中學,正式選定地址在大湖以東、何亭子以南地方興建(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莒縣一中的位置),並任命劉雲程先生為校長。到1957年7月,由於招賢中學(這就是莒縣二中的前身,呵呵)竣工,莒縣中學更名為“莒縣一中”。後來在文革時期校名又復稱“莒縣中學”,直至1979年5月方正式恢復了“莒縣第一中學”的名稱,直至今天。
學校理念
作為省級規範化學校,我校堅持以“規範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本、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大力實踐“名校戰略”,努力實現“奧賽爭金牌、高考奪名牌”的奮鬥目標,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加強了音體美教學,成立了藝體部,切實加強了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學,學生參加歷次文藝匯演和體育比賽均獲得突出成績。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女籃連續四次獲全省第三名。音體美高考成績斐然。突出了奧賽輔導,成立了數、理、化、生物、信息競賽輔導小組,培養了大批學科尖子和特長人才。近年來,在奧林匹克競賽和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有90多人次獲國家級獎勵,208人次獲省級獎勵,並多次被授予“山東省奧賽優勝學校”稱號。
學校特色
第一創意:“勵志周”。該校將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勵志周”,這在同類學校中算得上是一個新事物。“勵志周”的開展,目的是讓學生從品行、學習、能力和特長四個方面搞好自我規劃與設計。每位學生都要領取一份《莒縣一中學生學年發展規劃書》,認真填寫家長寄語、班主任寄語、導師寄語和我對校長說句話等內容。該校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發現,高中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嚴重的乃至影響終生,僅靠校內兩名專業心理學教師,顯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該校經過認真研究,通過專業培訓和考試考察,最終選拔出36名既有紮實的心理輔導專業知識技能,又有良好師德修養的教師,組建成一個專業團隊,利用自習、飯空和周末等時間,實行四人一組輪崗值班,為學生提供固定的、持久的心理諮詢服務。截止目前,已接待來訪學生960餘人次。
第二創意:“校博會”。“校博會”是學生才藝技能博覽會,既能進行才藝大展示,又能開展技能大比拼,為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緩解學習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校博會”面向全體在校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不限內容,不限方式,學生自搭展台,相互觀摩,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如火如荼的校內大博覽,也深深地吸引著高考重壓下的高三同學,他們忙裡偷閒,放下學習的重負,踴躍參加到活動中來,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激勵和鼓舞著低年級的同學們。這在往年是不曾有過的活動場景。據悉,該校將會把“校博會”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專項教育傳承下來,有計畫地定期舉辦。
第三創意:起草“同學文明公約”。“公約”是由學生會起草並發出的倡議,來自傳統,又寓於新意,如“不玩物不喪志,堅決向手機說不”等。“公約”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面向全體同學開展大簽名活動,人人表決心,處處有文明,熱烈的現場氛圍使“公約”內容深入人心。針對今年剛入學的新生,該校要求每人在填寫一份“體檢通知書”的同時,填寫“莒縣一中承諾書”,認真履行“八項承諾”,包括不帶手機進入校園,不經學校和家長同意不進社會網咖等。“承諾書”實行學生本人和家長“雙簽名”,一式兩份,一份自存,一份上交學校,作為錄取的一項根據。
激勵與嚴厲並舉,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了責任和溫暖,強化了身心素質,鼓舞了理想信念,體現了作為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莒縣,正煥發著新的教育感受力、運動力和生命力。
規範與創新
創新是一個人、一個學校乃至一個民族前驅的動力來源。同時,規範也是一個人、一所學校乃至一個民族得以正常成長的條件。莒縣一中在創新中不忘規範,在規範中追求創新,對日常工作中的好點子、好經驗、好做法予以及時總結、推行,形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實力”。
創新德育途徑。該校每兩周確立一個德育教育主題,推廣實施主題周教育活動。該活動由學校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學生會發起倡議,相關部門廣泛宣傳,各級部、班主任具體抓好落實。活動結束後,進行總結提高,每五到七名同學,自願結成一個“發展成長互助小組”,實施“四個共同”,即:問題共同面對、困難共同克服、榮譽共同分享、責任共同承擔,彼此關愛,共同進步,形成長效機制。
創新教學途徑。探索實施了“日清、周結、月盤點”活動,由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日清”就是由學習小組選出的代表利用自主學習時間,帶領小組成員複習梳理當天學過的重點、難點知識;“周結”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各科課代表為主題,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同學對一周來的重點、難點進行回顧總結,並對本班同學做好知識傳達;“月盤點”就是以單元知識為範圍,依據課程標準,科學命題,自主測驗,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及時複習和強化記憶,確保學習時效。
創新教研途徑。探索實行了“三全聽評課”制度,面向全校開展以“全程錄像、全員聽課、全面評課”為主要內容的教研活動。各教研室隨機抽籤確定上課教師,隨堂錄像,校內專家組測評,測評結果由教研室主任記入《“三全”聽評課活動記錄表》,作為教研評比的依據予以存檔。
教育舉措的三大創新,大大拓展了德育途徑、教學途徑和教研途徑,在常態、動態中生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力環境育英才,一心一意促發展。莒縣一中遵從時代呼喚和教育規律積極探索育人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學校教育潛能,成功打造了素質教育大器,激勵著更大的發展熱望。
提升與評價
讓教育評價成為教育結果的“試金石”。該校在今年的職代會上表決通過的《莒縣一中教職工發展性評價辦法》,堅持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實行評價與激勵並重,提升教師積極性,增強幹事創業的內驅力。學期綜合評價具體包括三部分內容,即:階段性評價、學期期末評價、特殊情況處理。階段性評價由工作量、考勤、成績、常規和評教五部分組成。學期期末評價由期末成績、綜合評教、專業成長和特殊貢獻四部分組成。階段性評價結果只通知本人,不予公示。而對學期綜合評價結果則予以公示,並作為評先樹優、職稱評聘的依據。
提升與評價的有機結合,增強了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最大限度地鼓舞了教師的敬業愛崗精神,強化了教師對教育結果的承擔。我們看到,一支鬥志昂揚整飭一新的教育“鐵軍”,正在莒縣教育的天地中開疆拓土,他們將憑藉自身過硬的戰鬥力,獲得新的教育戰果。
學校榮譽
學校注重科研興校,大力實踐創新教育,歷屆高考本科上線率和名牌大學錄取人數均居縣內各校之首,自2001年以來,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在歷年奧賽中,均有多人次獲國家級、省級獎勵,並多次被授予數學、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優勝學校。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女籃連續四次獲全省第三名。建校53年來,已有3萬餘名學子遍布世界各地。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